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2020-04-01 08:23陈蔚
群众 2020年24期
关键词:日益增长体系发展

陈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明确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及其他目标完成的基础上,实现2035年“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远景目标。这不仅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这一根本目的,要加强社会建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使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要坚持系统观念,通过加强各领域的全面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更高层面的需求。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充分彰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对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执政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条件基础上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1920年拟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党的七大党章首次明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泽东同志提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江泽民同志强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都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就是坚持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治国理政的中心和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得到人民支持,也正是因為造福了人民”。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更是充分证明,人民的需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达,是一个日益增长的过程。如果说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是满足了人民翻身求解放、站起来的需求,那么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则是解决人民富起来的需求,如今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的新阶段提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则要满足人民生活美起来、好起来、共同富裕以及使国家强起来的需求。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必须遵循的五大原则、十二个方面的任务举措,其中构建新发展格局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的起点和终点,只能是人的需求。正是人的需求,才带动“金”流和“物”流,才使得经济循环体系得以构建和运转。正如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的,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而人的需求必须要靠供给来满足,靠就业来支撑。这就必然催生就业体系、供给体系,进而催生投资体系、产业体系和分配体系,又进而催生和关联科技、金融财税、文化娱乐、教育科研、各类服务体系、对外开放、国防和安全等众多体系。这些众多的以满足需求为目的的体系,共同构成供给侧结构体系。可见正是这些相互关联、有序运转的体系构成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正是人的需求源源不断,经济循环才周而复始,社会发展才生生不息。

在全球化的今天,构建起以满足中国14亿人口的美好生活需求为起点的国内循环体系,必然成为新格局的着力点。也只有这个主体循环好,才能带动和影响国际大循环体系。可见,正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回应和满足,构成了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不只是政党执政理念的表达,更是对客观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

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处理好民生基本需求与全面需求、社会重点建设与全面建设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由温饱到小康,“有没有”的问题已经解决,现在需要解决的是生活“美不美”“好不好”的问题。这决定了必须通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起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系统工程。但这必须按照人民需要的层次和内容,处理好重点与全面的关系。因为人的生活需要从来都是社会历史性的,都是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而日益丰富多样的,同时又是分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这些需要共同存在于人的生活中,只是不同阶段重点不同而已。“十四五”及今后更长时期内,“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结构、范围、要求及满足方式都会发生变化。

作为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质文化需要依然重要,但呈现升级态势。即在物质充裕的同时,需要更高品质、更便捷有效的供给,需要在劳动就业、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公共服务、全民教育、社会保障、卫生健康、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提升。这体现在“十四五”规划“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目标的各个方面。

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点。按照高品质的要求,以补齐民生短板为抓手,一方面,做实规划列举的收入、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健康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六大领域民生重点举措。另一方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还必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尽责、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等,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保证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落在实处、落到细微、看到成效。

要按照系统观念要求,统筹各领域全方面建设,满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这就要求我们增强全面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在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实现安全可控,把金融安全纳入与水电油网同等重要的重要基础设施安全范畴,突出强化生物保护对于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防范和打击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此外,在关系人民幸福的公平、正义、民主、法治方面,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同时要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的立法工作,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法政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苏胜利

猜你喜欢
日益增长体系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巴斯夫改进凹凸棒土添加剂供应 满足各主要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的优秀诗歌作品
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印度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