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叙事中的“中国美学”

2020-04-01 06:48张辰悦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5期

摘  要:王祥夫说,自己写东西“只是想让人们想起某种生活”。在延续其底层小说写作传统的同时,近年来,他也更多地将笔触延伸到与生活、文化、人性相关的更为广阔的精神背景中。《金色琉璃》通过细碎的生活场景的描写,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平凡又温情的故事,王祥夫作为作家和画家,其中的诸多表现手法都体现了中国式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金色琉璃;王祥夫;中国美学;平淡叙事

作者简介:张辰悦(2000.1-),女,汉族,江苏泰州人,扬州大学文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美学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5-0-02

作家文学风格与作家所在地域传统有着息息相关,王祥夫的写作受到山西地域以及“山药蛋派”作家文化传统的影响,新世纪以来,凭借其对底层生活和社会变迁的细腻描写而获得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其写作风格却很容易与这样一种文学传统区分开来。其友李云雷评价他的小说“只是在丰富复杂的中国经验中剪下了一角,稍加点染,便成为了一幅意趣盎然的画、一首意味隽永的诗”,这样一种写作风格源于王祥夫作家和画家的双重身份。

从他的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式的美学特征。他的小说中常常有意无意中展现出写意画式的笔法,通过对传统中国人民生活的片段式描写,随意点染,处处落笔,并不刻意去写什么,好像只是平凡细碎的生活的拼接,中心情节也没有出现,但读到最后才发现,其中每一个物象却都对主旨的烘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展现出一幅幅平凡却千姿百态的众生相,从“社会生活”扩展到更为广阔的“个体精神”,并通过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金色琉璃》并不同于王祥夫前阶段所写的底层人民生活,讲述的只是一个平凡生活中的普通故事。主人公金麦所产生的情感困境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家庭中,但是整篇文章并不显得低沉哀痛,从讲述金麦的失母之痛到结尾,更多地都是在描写日常生活,通过围绕“金色琉璃”这样一个贯穿全文的物象,以及薄荷、剪子、马桶、信等具有独特意义的物象的穿插,来向读者展示金麦的遗憾、悲痛与自我解救,用大李对亲情的情感变化,来共同营造“亲情”这样一个温暖的主题。

王祥夫先生在《金色琉璃》中所展现的“中国式美学”主要在于内容选取及形式构造上。

叶朗先生在《美学原理》中说:“日常生活的美,很多时候,是表现为一种生活氛围给人的美感。”《金色琉璃》呈现的内容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仿佛讲述的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某个邻居家的故事,所以尽管一开始的氛围是悲伤的,但营造的整体氛围却是温暖的橘色调,仿佛秋日的傍晚看着树叶在夕阳中落下,虽然是凋零,却自有温暖和希望,這样一种生活化的氛围具有很强的真实感,是能直击人心的。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金麦的家,故事发生的缘由是金麦母亲的去世,金麦因为一直忙于工作没有能照顾到母亲而愧疚,一下子陷入了一种情感困境:金麦开始觉得没有母亲的家一下子就变得陌生了,处处都可以看到母亲的影子,晚上睡觉也需要双倍量的安眠药;而后在网络上寻找和母亲同年同月同日生的老人,想邀请老人来家里一起过年,将自己为母亲做的琉璃瓶送给老人,弥补自己对母亲的愧疚和遗憾。丈夫大李察觉到了妻子的变化,渐渐从一开始不理解妻子的行为,到想办法帮助妻子从这种愧疚和痛苦中走出来、帮助妻子完成愿望,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形象。

文中这样一种“日常生活中的美”主要是通过生活物象来进行构建的。在小说情感推进的过程中,除了线索“金色琉璃”外,还不断穿插极具生活气息的细碎的物象,以此来构建出读者对于文中所展现的“家”和“亲情”的完整的认知框架。例如在小说开头出现的母亲所种的薄荷以及大李和儿子喜欢喝薄荷茶,在下文即有大李喝茶放干薄荷的细节,还有金麦儿子的臭袜子、儿子和大李都喜欢看的画报、对面人家的热水器、大李教儿子滑冰……这些都展现了中国家庭日常生活中的那些细致的美。

“饺子”这一物象在文中也出现了两次,突出的是大李前后的情感变化过程,第一次是金麦遗憾于没有能给母亲做一次泡菜饺子,此时的大李的态度是不屑的,这时候的大李还没有明白母亲对于金麦的意义,而后来是小说接近尾声的时候,在开往老太太的家的路上,大李半开玩笑地说“一个人包饺子一个人吃其实也不错”,他这时候已经领悟了饺子作为金麦对于母亲情感的载体的特殊含义,以这样一种口气说出来,减轻了金麦对于母亲的愧疚感以及心理负担,也让小说最后的氛围变得更轻松温馨。

“信”作为一个特殊的情感载体,也是大李情感转换的契机。随着时代的演变,“信”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独具意义的传统意象,如今日常生活中,也只有非常郑重、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才会使用书信,大李也说“现在没人写信”,在小说中也可以看到,一开始金麦是在博客上留言寻找一个一起过年的“母亲”的,而后期那位老太太的与金麦的交流不是通过博客,而是通过信,这也是颇有意味的一个物象。信,传情也。比起虚拟网络上的邮件和博客,书信更带有人情和温度,这一物象的出现也加深了小说对于“亲情”主题的营造,虽然母亲去世了,但是情感和温度还在,这也是金麦放下心结、重新面向生活的契机。

再者,这篇小说中,结构上的片段化叙述和留白处理亦非常突出。整篇小说就是围绕金麦母亲去世之后一家的生活展开的,基本上由生活片段组成,例如“金麦难以解开心结”“金麦网上发帖”“大李发现金麦的帖子”等等,片段化的细节中我们可以拼凑出金麦母亲这样一个人物的大致形象,这些细节也营造了普通中国家庭的平凡又真实的生活面貌,形成了“形散神不散”独特的小说结构,每一个场景似乎都能够单独成为一个画面,但是组合起来却又成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平淡的叙述口吻中展现了有遗憾、有悲伤、有温馨、有欢笑的家庭生活图景,我们无法单纯用一个词来概括整篇小说的主题,但也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叙述方式,展现了王祥夫对于中国社会、中国家庭的理解与描绘,也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和情感,是对生命本体之美的尊重和思考。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中国家庭的故事,整篇小说虽然绝大部分的笔墨都在写金麦要和一个与她母亲同年同月同日生的老人一起过年,但没有花笔墨在“如何过年”上,在即将到达老奶奶的家时,整篇小说就戛然而止了。去了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金色琉璃瓶后来怎么样了?金麦后来有没有解开心结?作者没有写下去,也没有告诉我们结局,但是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对接下来的情节产生联想,这样一种故事情节的开放性留给了读者足够多的想象空间。再在小说的最后也重新提到了金色琉璃,“你不知道它有多漂亮”“金色的琉璃”“大李说自己也喜欢金色”,对于“金色”的强调,其实也暗含了故事的美好结局。虽然悲伤和遗憾是生活的常态,但是我们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未知与希望,不管经历了如何的苦痛,“金色”总是我们生活的底色,将会覆盖之前的悲伤和遗憾;“金色的未来”總是我们的期望,金麦也一定可以解开心结,继续过平淡而有味的人生。

文中多次出现这样的留白,如若将这些留白补充完整,都将是另外的延伸开来的生活的故事。例如,金麦为何改变主意不邀请老太太来自己家而选择自己去老太太家、金麦是如何从那些老人中选中最后这一个老太太的、老太太的信中到底说了些什么……这些留白的情节,读者其实通过自己的在阅读过程中的推断来补全,但是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留白,小说所展现的人物形象、性格才不会单一,不是贴标签式地将所有人都由作家自己决定好,而是尊重读者的个体性,让每个人心中都呈现不一样的人物形象和故事结局。

《金色琉璃》是王祥夫先生近几年创作的短篇作品,和以往所描写的底层生活不同,描写对象延伸到了更具有普泛性和代表性的一般家庭,描写的主题也是“亲情”这样细致、贴近生活的主题。王祥夫在《箫歌如雾复如烟》中记录在宣传队的时光:“某种美感随着回忆正慢慢升腾起来,从过去的生活里美感正在慢慢升起。这是美感吗?我问自己,这个问题像是很残酷,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和现实相比,它真是有着十分丰盈的美感。”[1]对过去的回忆与对现实的展望是密不可分的,就算过去的时光当初是痛苦的,书写下来,它也具备了某种现实的意义,因为它见证了一段历史,不管这段历史是某个时代的历史、某个国家的历史还是仅仅是某一个人自己的历史,因为这样存在过,所以在每个人的心中,这段时光与记忆都是不可替代的,当初的痛苦也好、懊恨也好,却总是很奇妙地掺杂着某种怀念和美好在其中,总能品味出一些密密匝匝的甜蜜来。

所以在《金色琉璃》中,就算其实涉及到了死亡的主题,也通过这样的日常化叙述体现了那样一种“升腾的美感”,形成了作品内容和形式结合的和谐统一。在王祥夫的作品中,“生活”是主要的主题,他用他的笔展现着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的生活,展现着属于中国人民的独特的生活经验和中国美学。

参考文献:

[1]王祥夫:《箫歌如雾复如烟》,《小说选刊》2020第2期。

[2]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邵明:《变迁之痛的温婉言说——王祥夫近期小说研究》,《名作欣赏》2008年第6期。

[4]李云雷:《王祥夫的“中国故事”及其美学》,《文艺报》2014年3月24日第002 版。

[5]徐北斗:《细节留白艺术探微》,《文学教育》2008年第4期。

[6]宋伟唯:《在情感与细节中展露人性的温情——评王祥夫<金色琉璃>》,《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6期。

[7]陈守湖:《状物的汉语与及物的美学——兼论中国现代美学的“中国化”》,《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