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芬
山西省和河南省地理相联,民风、民俗相近,历史上各个朝代分封割据时也大部分同属一个政权管理。那么,衍生于两省人民群众中的蒲剧和豫剧,是不是也是同出一源,唱腔近似呢?作为不同地域的地方文化的体现,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貌似风马牛不相及,蒲剧是流行于蒲州境内的梆子戏,在历史的演变中,糅合了晋中、晉北等地域的地域文化,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山西蒲剧。在戏曲声腔体系中,豫剧属于梆子腔系统,是产生于河南省的一个剧种。目前,豫剧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号称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历史上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渊源很深。两者都起源于梆子戏,蒲剧起源于蒲州境内流行的梆子戏,豫剧起源于河南梆子,又名土梆戏,河南讴、靠山吼。并且,在表演过程中,两者配乐乐器都是枣木梆子,命名方式都以“梆子”冠“地名”。在唱腔和表演方式上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并且,还有“蒲剧产生于河南三门峡”说法,进一步拉近了两者的联系。
在唱腔和声腔上二者渊源较深。就声腔部分来看,蒲剧的唱腔采用了大量的板式变化,二者的声腔具有鲜明的板腔体特色,具有“腔高板急,慷慨激越”的艺术特色。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豫剧在唱腔上逐渐发展形成了多种曲调,如豫西调、沙河调、祥符调、豫东调等几种曲调。豫剧更是将板类分成了四大传统板式结构为二八板、飞板、流水板和慢板,就是由豫剧根据唱腔对板类进行的分类。但在某些剧目中可以看到其它灵活板式的直接应用。在声腔系统上,二者是有相通之处的。在表演过程中两者会出现“节奏相对缓慢,演员唱腔拖泥带水”等相同的问题。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尤其是年轻人对文艺的欣赏的视角日趋多元化,蒲剧和豫剧作为传统的戏曲剧种,虽然历经百年传承,但是却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很弱。蒲剧和豫剧要想继续在地域内发光发热,就必须进行艺术升级,不断吸收现代的艺术因子,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形成受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可以吸收现代声乐、舞蹈和西方歌剧等艺术形式,结合地域特色,出一部分优秀的作品来。这方面,豫剧要比蒲剧做的好。想当年,《朝阳沟》让整整一代人念念不忘,几乎每个人都会吟唱两句。现代较熟悉的《花木兰》,也是豫剧大胆革新,适应时代发展的尝试。另外,河南电视台《梨园春》节目也办的相当成功,将传统的戏曲节目用现代传媒表现出来,更能达到让大众喜闻乐见的效果。相对比,蒲剧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变得较慢,时至今日,也就想存一些老人会喜欢,年轻人都不感兴趣了。
在现代社会各种艺术形式争相发展的形式下,想要将河南豫剧和山西蒲剧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就必须把现代艺术融入其中,把现代艺术与传统戏剧相融合,引入西方的舞蹈、歌剧、声乐等艺术形式,打破传统戏曲的局限性,通过文化交流、中西结合的契机,把中式戏曲与西方文化结合在一起。将现代的故事情节以传统的戏曲唱腔的形式表现出来,是将戏剧发扬的关键。如何将根据传统的民间故事,将现代发生的有趣或极具意义的事情改编成剧本,而得到大家的喜欢是目前将戏剧弘扬的关键。台湾的一个民间故事被改编成《花嫁新娘》,该戏剧将话剧的表现形式融入其中,具有一种十分喜庆的气氛,同时又将民间婚俗嫁娶风俗与梆子唱腔相搭配,给人的感觉十分奇特,又将嫁娶风俗表现的淋淋尽职。具有传统的艺术表现出来,既有又有新奇在里面,令观众十分喜爱。当对这出戏进行深度剖析时,就会发现,不同的曲调,与歌舞艺术、话剧的结合才使得这部戏里可以融入多种唱腔、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因为这些艺术形式的融入,使得这个戏曲在整体上打破了传统戏曲的束缚,变得更加具有现代气息,其现在变得流行的原因也就在于此。器乐是从现代戏曲文化中“走出来”的最基本的艺术形式。例如在很多戏曲表演中的音乐伴奏增加了长笛、电子琴等乐器,与传统乐器的搭配表现的十分默契。在蒲剧发扬地山西的很多地方,就经常可以看到现代器乐被融入到戏剧之中的表现形式。
艺术的形成、发展、延续也是自然法则的一种,艺术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也是传统的艺术带面临的一个极大的挑战。在保留传统核心文化的基础上,要将传统戏曲在当今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做出突破性的转型,适当地做出转变,相应地吸收现代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