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的梆子戏

2020-09-10 17:23贾广菊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梆子豫剧徐州

贾广菊

摘要:对徐州梆子戏,年轻观众了解并不多,外地的戏迷朋友更是知之甚微。2014年10月, 由江苏省委宣传部主办,江苏省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承办的 “苏韵繁花”江苏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巡演——浙江之旅,江苏省梆子剧院携青春版《红楼梦》和《三断胭脂案》在杭州剧院演出,却是盛况空前。演出中观众的掌声不绝于耳,演出后又久久不离剧场。我想,除却观众的热情高和演出剧目的精彩外,不无与梆子戏那独特魅力有关。本来去杭州演出就令我们惴惴不安,尤恐浙江人听不懂徐州梆子戏。可是演出却出乎意料的效果,显然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虽说梆子戏具有高亢激昂的演唱风格,可在表现力上也有着行云流水之委婉。因此它辐射面广,影响力之大,天南地北的人都能够接受并欣赏。

关键词:梆子戏;《三断胭脂案》

应该说徐州梆子戏在徐州一带的影响是深入人心的。在过去就有民谚“犁着田,耕着地,谁不唱两段梆子戏;”“放下锄,喝过汤,哼唱几句梆子腔;”“三庄一个班,十里一处台,爷爷领着小孙孙,就把梆子大戏唱起来。”几百年来,它牢牢扎根于民众之中而深受喜爱,正是由于徐州梆子戏具有高亢、激越、粗犷、朴实的艺术风格与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性,民风和热情奔放的人文个性情通意融所产生的共鸣分不开,因此它的覆盖面大影响力广。历史上徐州的政治地位,独特的山川地理环境,西控中原,南屏江淮的战略地位,使徐州饱经战乱和自然灾害的沧桑,磨砺出徐州人粗犷豪放的个性。在多重复杂的性情中提炼出了一种优秀品格——爽!梆子戏所具备的风格正如徐州人一样的粗犷、直率和火爆。

明朝中叶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发展,秦晋商人遍布各地。他们所到的府、州、县、镇都建行帮会性质的陕西会馆,会馆内筑台唱戏,以此作为经商贸易的手段。徐州及周围各县均建有山陕会馆,秦晋商人邀家乡梆子戏(即秦腔)班前来演出,故有“楚国遍秦腔”之说。戏在民众中,人移戏走。因此,陕西、山西梆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官员迁调、商贸流通、义军转战、灾民流奔等渠道,经过河南、山东传入江苏北部徐州地区。长此以来,音随地改、腔随声变、韵随俗转、逐渐与苏北民间小调、杂耍曲艺、说唱艺术及方言俚语、民俗民情相结合,呈现出独具徐州地方特色的梆子戏。所以,梆子戏在长期的演变中,融入了徐州人的情感,因此它也最适宜表达徐州人自己性情上的粗犷、激昂的艺术形式。由此徐州人喜爱梆子戏也在情理之中了。

梆子戏从一开始便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如鱼水交融而获得蓬勃发展。它鼓舞和陶冶人们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受到农村、城镇人民群众的欢迎,拥有大批的观众。由于人们的喜爱,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徐州梆子戏具有浓郁的泥土芳香,农村生活气息特别浓厚。表演上显示人物威武的姿态和凶猛的性格。唱腔中带有浓郁的乡土韵味。下韵的结尾音固定在“So”字上,使上花腔,一口气拖唱二十几个节拍,非赢得台下掌声响起满场喝彩方才罢休,唱得入耳,表得入心,凭着多变节奏和一抑一扬的强弱对比,人物形象鲜明,活灵活现;语言上通俗易懂,大量运用了本地人生动讥诮的口头语,形成生动活泼、火爆奔放、朴实清新的特点。  徐州人性格忠厚豪放,英勇骠悍,喜爱金戈铁马,舞刀弄棒内容的英雄征战戏。梆子戏的代表剧目“四大征”、“四大铡”等,其艺术风格朴实无华,激越高亢,甚至有時显得粗野,很能体现北国英豪粗犷放达的雄伟气魄。徐州梆子戏使用的是徐州方言,它介于中州韵与吴越韵之间,既有北方语言的酣畅淋漓,又有江南吴语的娓婉缠绵。因此,从词汇、语法上都具有本地区的方言特色;所以,戏粗犷中不乏细腻柔和,两者水乳交融,十分得体。它以征战戏为主,但表现上却用“武戏文唱”的形式,以大段的唱腔来塑造人物。梆子戏在社会的变革中不断推陈出新,又如现代戏《满山石榴红》,乡村姑娘玉秀运用大起大落的大唱段,抒发了一个青春女孩在爱情上的失落、执著与悔恨。所以,梆子戏在音乐唱腔上既雄健、刚烈又清爽、温柔,旋律跳跃起伏性大;舒时如行云流水,徐徐而来;激烈时,文武场丝弦锣鼓喧天,震耳欲聋。这恰似柔情似水,又刚烈火爆的秉性。徐州梆子戏大多故事情节洗练,结构紧凑,时空转换迅速,各种板式之间转换不拖沓,快速推进。它腔高板急,变幻无穷,使人们屏息静气,一看到底。如在演唱“单、双鼓条二八板”或“垛子板”中,往往一口气唱下数十句,情如高山流水,状如吵架斗欧,层层递进,高潮迭起。试想,能不被江南江北的民众所喜爱吗?

一个地方剧种的生命力强,在于它的戏格魅力,在于它的艺术风格特色。有多数人还是没有对梆子戏有认识,也有些人对什么是豫剧什么是梆子缺乏一个历史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殊不知,豫剧就是梆子戏。众所周知,河南省简称为豫,梆子戏在河南亦以豫字命名为豫剧。在很早以前,豫剧被人们成为河南梆子。多少年来,所谓豫剧的发展以及剧目的生产上一直走在了全国梆子戏的前列,诸如一出《朝阳沟》、《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剧目在全国产生的轰动和影响远大于梆子戏本身,《朝阳沟》的精彩唱段脍炙人口,“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声腔更是父老皆传,形成一股豫剧风。长久以来,人们只认知了豫剧,而忽略了梆子。还如,徐州梆子的演出会有人说,你们怎么那么像豫剧呀?由此豫剧和梆子戏在认知上发生了复杂化。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可以明朗的告诉大家,豫剧即是梆子,梆子即为豫剧。这里还必须澄清的是,梆子长久生存在中原,随着中原语系形成了大家熟知的豫剧,具有着鲜明艺术特色。而生存在以徐州为中心的苏北大平原上的梆子戏,音随地改地同样形成徐州特色的梆子戏。具有了极具个性的地方戏曲。

江苏梆子戏正因为具有其独特的粗犷、激昂的艺术魅力,才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厚爱。人们热爱自己的家乡,也就偏爱乡土味浓厚、火药味十足、泼辣味独具、甘甜味沁心的家乡戏。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社会经济不断的繁荣与发展,在一批批热爱梆子戏的有识之士不懈努力下,开拓创新,将使徐州梆子戏地域性辐射力更强,影响力更大,使这个浸透着泥土芳香的地域性剧种得到弘扬和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厚爱它、珍惜它。发挥它独具的艺术魅力,开拓更大的演出市场。

猜你喜欢
梆子豫剧徐州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高申作品
听罢一曲北路梆激昂慷慨不寻常
家校共育成合力,传承河南豫剧
梆子《捉放曹》的表演艺术特色
于永正从教年记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豫剧现代化进程分析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推动豫剧文化产业发展
深山再次唱响300年山梆子老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