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劳动课与后勤服务结合的育人实践

2020-04-01 15:08张文超何宇潇路正社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2期
关键词:劳动课实践高校

张文超 何宇潇 路正社

摘要:全国教育大会上将“劳”字列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序列,要求当代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思想、劳动精神以及劳动习惯。因此,文章从高校劳动课与后勤服务结合育人的角度出发,浅谈了其必要性、存在问题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校;劳动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2-0331-02

一、必要性

劳动课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获得生产技术知识,掌握劳动技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保障,能使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思想、习惯、精神和情感。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大学生处于劳动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提升劳动能力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认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1]目前,大多数大学生为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形成只需投入脑力劳动的思想观念,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从而极少参与劳动实践。因此,让学生通过劳动课参与到实践中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保障

高校要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2]的思想相辅相成。高校开设劳动课,可以有效推动全方位育人,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走出课堂,在参与劳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实现均衡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劳动课、劳动思想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的劳动教育需求。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劳动课还存在一些薄弱点,如学生主体缺乏自觉劳动的意识、劳动教学课程管理未能系统化、现有的劳动实践缺乏时代性等。

(一)学生主体缺乏自觉劳动的意识

目前,在大学已经很少看到学生打扫教室、校园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保洁阿姨穿梭于校园的各个角落,甚至有的学生连个人和寝室卫生都处理不好,学生自觉劳动的意识薄弱。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首先,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几乎包揽一切家务,孩子只需完成自己的学业任务;其次,受社会氛围的影响,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认为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加重要;再次,受学校宣传引导的影响,大多学校在劳动实践层面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强,没有及时纠正学生消极的劳动意识。

(二)劳动教学课程管理未能系统化

由于教学理念的影响,高校劳动课程的安排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劳动理论课远远超过劳动实践课,真正用于劳动技能实践学习的课时相对较少。在当今知识迅速更新的背景下,劳动教材较为老旧、古板,未能及时与学生、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步;劳动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的时间分配上未能形成连贯性。

(三)现有劳动实践缺乏时代性

整个教育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3]。劳动课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也应紧跟时代步伐。现代化的劳动教学应该区别于传统的劳动教学方法和途径。传统的劳动课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方法和内容较为古板,与目前社会、学校发展以及学生日新月异的实际需求逐渐不符。然而,目前较大部分高校的劳动课还停留在传统的劳动课教学阶段,未能及时与社会发展接轨,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三、实践路径

新形势下,我们应该不断积极探讨适应当前社会和学生发展需求,形成“政府重视、社会参与、学校组织、家庭支持、个人实践”[4]的劳动课发展格局,以参与后勤劳动为载体,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健全规范的机制为保障,建立科学多元的劳动课程体系;以创新劳动课内容方式为手段,提升劳动课程的教育实效。

(一)以参与后勤劳动为载体,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是创造历史的最直接因素,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5]大学生应该通过劳动课不断增强积极参与劳动、尊重劳动的主体意识。

首先,加强劳动课的理论教育探讨,引导大学生树立自觉的劳动意识。高校开设劳动课,一方面要针对劳动实践进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要增强学生参与劳动的思想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其次,不断参与劳动实践,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高校后勤作为校园劳动密集区,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后勤服务中,在不同的劳动岗位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乐趣,从而使学生学会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

(二)以健全规范的机制为保障,建立科学多元的劳动课程体系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主阵地,承担着实施劳动教育的直接任务。为此,应该健全规范劳动教育各项机制,切实将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使每一位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获得成长。

第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教学理念。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学观念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应该改变以往“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切实重视劳动在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影响,不断树立开放、灵活的教育理念,加强探讨劳动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创新大学生劳动教学观念。

第二,不断探索劳动课程教学方法和途径,丰富劳动课程体系。在以往劳动课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学生参与劳动课的途径和方法。例如,传统的劳动课只是采取让学生植树、打扫卫生等单一的劳动方式,现在可以让学生将劳动与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相结合,通过劳动实践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可以将高校后勤中的劳动岗位进行划分,让学生根据实际需求学习劳动技能,丰富劳动课的方式和内容。

第三,健全各项管理机制,规范考核评价体系。高校开设劳动课需要多部门的分工协作,因此,完善各项体制可以明确分工和职责,进而高效地完成劳动教育任务。同时,做好各项评价考核,一方面是对学校劳动工作成果的考量,另一方面也是征询学生建议,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以创新劳动课内容方式为手段,提升劳动课程的教育实效

在新的社会阶段,高校应不断创新劳动课的内容和方式,以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学生的心理诉求。

一是高校劳动课应遵循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多样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技能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不断丰富劳动课的内容和方式,增强劳动实践的吸引力,让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中来。

二是劳动课可以打破以往“集体上课、共同学习”的方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授课。以往的劳动课是以班级为单位集体进行主题劳动学习,现代的劳动课可以采取预约制,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外的时间,根据喜好预约上课,在学期末或者学年内以获得学分为最终考核标准。

三是劳动课作为一门与生活联系相当紧密的课程,要求授课人在传授劳动知识的时候不能单纯地等同于传统的劳动课堂,而是要与学生更加平等真诚地共同探讨劳动技能,教会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也要以自身劳动为榜样给予学生“劳动创造美”的感受,陶冶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高尚情操。

总之,高校构建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学生发展的劳动课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将其与后期服务相结合的有益尝试,有助于拓宽劳动课的實践途径。这将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实践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2018-09-10.

[3]廖泽第.邓小平的宏观教育思想[J].广西教育,1997.

[4]刘赛.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阶段及发展趋势[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

[5]陈世润.王婷.习近平劳动思想探析[J].学习论坛,2017.

猜你喜欢
劳动课实践高校
玉泉学子的趣味农场劳动课
劳动课真“独立”还需过“四道关”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太闲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