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茹华
年味已渐渐浓厚,灰色的天空中不时响起鞭炮的爆炸声。一个个冲天炮在半空中炸开,时而天女散花、时而满星齐耀、时而百花齐放。散放在空气中烟花的味道,将年味的色彩浸染得更加隆重。那是放了寒假的小孩儿放的。
县城街道上早已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年货。甜甜的糖果、咧开嘴笑的开心果、五颜六色的水果、气球、红红的灯笼,正仰着一张张鲜艳的笑脸将大人、小孩儿诱惑。小商小贩们手提喇叭,拼命地鼓着腮帮子在叫喊:“买年货啦!买年货啦!上等的年货!”商家们也采取各种促销手段,使尽浑身解数。他们明白:这个时候,乡亲的荷包是最鼓实,也是最舍得买的。
有单个的、有三五个的、有全家人同来的、有母亲背着孩子的,手里提着鼓鼓囊囊的大包小包,还意犹未尽地这家商店看看,那家商店逛逛,唯恐漏掉喜欢的或需要的东西没买。孩子的手里拿着五颜六色的气球,嘴里含着东西,两个腮帮被撑得鼓鼓的。可两只手仍指着商店里琳琅满目的衣裳、儿童玩具和包装得花里胡哨的食品,赖在地上不肯挪动脚步。父母无奈,只好再次走进商店。于是,孩子们的手中又多了一个包裹、一包好吃的东西或一件新的衣裳。开着车的则把大包小包往车尾厢一扔,车尾厢的门都关不了了,关不了就让车盖翘起吧。手里提了三四个包的人们哪怕走起路来已经是瘸脚摆手,免不了还要挤到商店里去看看,只恨自己为什么不生出三头六臂,可以把商店的东西都搬回家。交警纵使喊破嗓子,人们仍然不间断地在街道间、商铺中穿梭往来,你喊你的,我逛我的。
鸟儿们也出来赶集了。许多不畏寒冷的鸟儿也趁这个热闹时机出来购置点年货,回去给窝里嗷嗷待哺的儿女们过个好年。只见几十只麻雀“扑棱”一声从街道的一棵高树飞到了另一棵高树上,很让人认为是纷纷掉下的落叶。于是,人流、车流、商贩的叫卖声、鞭炮声、鸟儿的叽叽喳喳声,弥漫的食品香味,飘满了乳白色的小城天空。
“三十夜的火,月半夜的灯。”在家乡南江桥,我们都喜欢在年三十夜烧大树蔸。谁家年三十晚上的火烧得最旺,烧得最久,来年谁家的猪就会喂养得最大,谁家的收成也最多。因此,一到下半年,家家户户争相到山上挖大树蔸。
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得“守岁”,这是平江县的风俗。“守岁”守得越久,父母就会越长寿。我们姊姊妹妹围坐在火塘边,围坐在父母身边,看着火塘里柴火发出的“毕毕剥剥”的笑声,谈论着一年的收获,“守歲”到凌晨。
南江桥人是十分重视彩头的。
大年初一这一天,母亲还叮嘱我们做女儿的,不要早早地出门,要是让那些准备出门打工或做生意的人碰到是很晦气的。我笑母亲封建,现在男女平等,谁还信那些落后的习俗?但我们还是很尊重母亲。初一那天,我们老老实实地都待在自己的家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既然是千百年来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我们没有必要去犯这个大忌。
“初一崽,初二郎。”这也是平江的风俗。大年初一,已成亲的儿子要到父母家里拜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则偕丈夫、儿女到娘家拜年。
如果年前女儿、女婿没有送丈母娘、小舅子礼物的,初二回门,就必须提着“猪胯子”到丈母娘家辞年。女方有几个小舅子,岳父有几个亲兄弟,女婿就得准备几个“猪胯子”。“猪胯子”也是很有讲究的,必须是带猪脚的猪腿肉。我们南江桥一带,给人家的男孩子说媒,叫“赚胯子肉吃”。
头年刚出嫁的女儿、女婿被叫作“新客”,过年回门是要受到娘家和娘家亲戚隆重接待的。“新客”是要被娘家的亲戚们放鞭炮迎接的,是要被安排着轮流请吃“情席”的。要是碰到亲戚多的话,“新客”整个正月都在吃“情席”。
我这个结婚多年的外地媳妇也像个刚出嫁的闺女一样,被叔伯们看重,轮流请着吃“情席”。起初,我说什么也不肯去,可是拗不过叔伯们的热情。叔伯们说:“不这样吃一下饭,走动一下,如何培养感情呀。否则,后辈们你一个也不会认识,将来恐怕难言亲情啦!”想想叔伯们说的话不无道理。于是,我一路敞开肚皮胡吃海喝,一个正月胖了十二斤,成了一只肥猫。
“情席”者,顾名思义,有情义、感情的意思。因为平江是一个非常重视情谊、恩情的地方。
嘿嘿,今年的年味有点意思。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