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金珍
【课堂重现】
教师呈现一幅“图”——,学生有的说是凳子,有的说是路灯。当屏幕上出现时,一只只小眼放光,他们已有所发现。如果“ ”上多了“”呢?这个象形符号之前多次接触,学生知道是“手”,那这样——,是什么字呢?在百思不得其解时配一张孩子用手打鼓的图片,学生既认识了“鼓”字,又了解了它的原初意义。
接着,课件呈现一幅用鼓槌敲鼓的图,“鼓”还是那个“”,不过人手( )里握着器械()在敲,“鼓”还有一种写法——。
以上模拟回到造字之初认识“鼓”字,经历了重新发现并创造知识的过程,“鼓”字似乎有了生命,活了起来。懂了这个字的由来,“大鼓、打鼓、敲鼓、腰鼓”这些词语一下子涌现出来。
了解了“鼓”的原初本义,学习才开了个头,PPT又出现一幅孩子的图片。“哈哈哈”教室里爆发出阵阵笑声。图上小伙伴干什么呢?哦,鼓起了嘴。原来这“鼓”还是一个动作,用在“鼓起、鼓嘴”等词语中。
再看这幅小宝宝图,可惨了,头上怎么了?用“鼓”组个词是什么?鼓包。学生对“鼓”字“高起、凸出”的义项也有所领悟。
继续展示一幅呐喊助威的图片。这一群中国观众他们在干什么呢?用上“鼓”字来说。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鼓劲、鼓舞、鼓气、鼓励、鼓掌……再联系课文语境,文章中说谁鼓起劲往上飞?这只小鹰鼓起劲拼命往高处飞,你有鼓起劲做事的经历吗?你为别人鼓过劲吗?在师生对话中深化了对字、词语的理解。
【观察反思】
识字是低年级教学重点,识字教学如何增加学习的宽度与厚度,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让识字真正发生?结合以上“鼓”字的学习过程,笔者产生以下思考:
一、真正发生学习的识字教学须基于学生身心特点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处于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可视化的一切更感兴趣。教学中,使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图形等,更易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因为他们的知识经验不丰富,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特别急于为周围世界命名,渴望用恰当的语词解释生活,认识世界,所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自己发现并获取解释生活的新知识,他们会乐此不疲。
“鼓”字的教学,从汉字象形、会意的特点切入,利用熟悉的生活图片辅助,让他们主动发现能够解释图片的生字新词,进而学习生字新词,正是基于学生这样的身心特点,契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在这个学习过程,学生既认识了“鼓”字,又結合生活了解了“鼓”字的多种用法,“鼓”这个本来抽象的符号,一下子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开阔起来,敞亮起来,意义丰富起来。因为是他们自己发现的知识,所以他们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参与度高,全身心地卷入了这场学习活动,学习真正在发生。
二、真正发生学习的识字教学是对已有经验的唤醒
学生学习都非零起点,学习心理研究认为,新知识的建构要么基于已有知识经验,要么基于已有生活经验,只有当新知识与已有经验之间发生关系,新旧图式之间产生联系,学生才能积极建构,形成新的知识图式,从而掌握新知识。
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的宽广度,远远大于他们知识的宽广度,尤其是母语学习。借助来源于学生熟悉生活场景中的可视化图片,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唤醒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在紧张的学习活动中,他们的眼前突然出现了本来已经接触过的熟悉场景,脑子里也就会涌现出那些似曾相识,但还没有规范、固化的零散语词。此时的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达到高峰,正处于愤悱之时。教师及时出示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学习就有了一个全语言的生活语境,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基于已有生活经验,用规范的语言文字为日常生活命名,新的知识就能得到建构,植根于学生的知识库。
“鼓”字的学习过程正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借助呈现直观的图片,唤醒学生对已有生活的认知,并基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建构新知识,形成新的知识图式,学习活动真正在发生。
三、真正发生学习的识字教学是知识本身魅力的散发
真正发生的学习,学习者必然是兴趣盎然的。提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常常想到的是利用新颖的感官刺激,吸引学生。其实,对于抽象思维逐步得到发展的学生来说,通过外在感官刺激,固然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但有时候仅限于感官的愉悦,会很肤浅,保持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它远没有知识本身的芬芳所唤起的学习兴趣来得更加浓厚,更持久,更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本身就具有魔力。一个个汉字不是没有生命的抽象符号,而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故事、一种生活场景,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抽象符号文字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最厚重的魅力。
“鼓”字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回到了造字之初,让学生如初民般重新创造汉字。学生的思想和身体都参与到了创造活动中,尝试用线条、符号和语词表示对生活的认知和反应。“鼓”这一沉睡千百年的“公主”,犹如被学生唤醒,具有了鲜活的动感,甚至似乎那鼓者震撼的舞姿,那鼓点隆隆的节奏,都呈现在了学生眼前,这样的学习活动热烈而持久,魅力无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有了了解,对汉字的起源有所领悟,对汉字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所浸染,对汉语言本身就会产生一种向往之情,学习就会化为一种内在的驱动,身心会真正浸润在学习活动中,生发真正的学习。
四、真正发生学习的识字教学是由诗抵思的深度学习
学习是高度紧张的智力活动,只有当学生潜下心来,延展学习的宽度、厚度、深度,知识才有可能厚重,才有可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关键能力。
低年级识字教学时,如果我们一味认为学生年龄小,如果我们只靠近个体字本身读准字音,记忆字形,再组几个词,那么“鼓”字丰富的内涵并不能清晰呈现。“鼓”字共有6个义项,即:①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②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③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④ 发动,使振作起来;⑤ 高起,凸出;⑥ 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虽然比较庞杂,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对“鼓”字的6个义项中的多数已有感知。上述“鼓”字识字过程,不禁锢于学生对字本身模糊的认识,也没有局限于它在课文中的运用,而是引领学生的思维往更宽广深厚处探寻,朝学生的生活延伸。教学过程兼顾了“鼓”字的几个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常用义项,教师借助可视化的生活图片作为支架,创设了一种拟真的生活情境,以唤醒学生的生活。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积极深刻的思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起生活与知识之间的关联,由浪漫的生活感知,到达精确的义项理解,也就能够达到语言表达中的综合运用了。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语言自然会丰满起来,学习的宽度、厚度得到延展,逐步清晰“鼓”字的内涵和外延,学习就有了深度,思维就有了深度。
综上,笔者以为,教师不应以学生年级低为借口,在识字教学中就字教字,在浅层的平面上迂回,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差异,引领学生思维参与,让学习真正发生。真正发生学习的识字教学,是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基于学生已有经验,朝向知识深处探秘的深度学习活动。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区湘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