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茶叶中农药残留和污染物管控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
1月10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茶叶残留国际标准制定者陈宗懋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茶叶中农药残留和污染物管控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茶是古今公认的健康饮品,也是我国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品。但对茶叶农残超标的议论曾经甚嚣尘上,究其原因还是缺少茶叶管理标准和国际规则。“茶农的茶卖不出去,喝茶的人也不放心,解决茶叶中农药和污染物残留问题,我们的茶产业才能变好。”陈宗懋说。
喝茶喝的是茶汤,陈宗懋率先提出要以茶汤中的残留量作为制定茶叶中MRLs(最大残留限量)的原则,重构了国际上通用的茶叶中MRLs(最大残留限量)国际规范。
依据该原则,制修订了6项国际标准,实现了我国制定农产品国际MRLs标准零的突破,避免了在欧盟和美国市场20%-30%的茶叶贸易损失。
陈宗懋及其团队在大量实验数据基础上,认为以干茶为依据制定标准不科学,因为它过高估计了人对有害物质的摄入量。他提出以茶汤中的残留作为制定标准的依据。
“要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要靠科研、靠我们自己的力量。”陈宗懋说。此次获奖成果基于大量研究数据,陈宗懋院士的研究团队建立了茶园农药安全选用技术,筛选出一批大量应用的高效、安全农药。这是我国第一个作物产前农药选用体系,解决了茶园农药安全选用问题,降低了消费者的高毒农药暴露风险。同时,团队探明茶叶中八氯二丙醚、蒽醌、六六六等污染物在茶园土壤、大气、茶树以及茶叶生产等环节中的发生转移规律,明确污染源、提出控制技术,从源头上解决了茶叶中外源污染物问题,保障了消费者的安全。
这一项目成果已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提升了我国标准制定的国际话语权,推动了我国茶产业绿色发展的科技进步。目前,该国际规范已被CAC(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EPA(美国环境保护署)、EFSA(欧洲食品安全局)等国际权威制标机构所接受和确认,印度、斯里兰卡等主要产茶国也都接受和采用。茶园农药合理选用使用、污染物控制技术已在全国18个产茶省推广应用,近3年累计推广超2712万亩,为我国茶叶质量合格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60%到2018年的97.2%跨越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