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各单位陆续复工复产,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正在逐步恢复,但日常防护还是要做到勤洗手、戴口罩、适当消毒,下面为大家分享一些复工复产、日常防护相关的小提示:
1.骑共享单车应该如何做好防护?共享单车企业是否需要频繁给车辆消毒?
疫情期间骑共享单车时,尽量避开人群聚集地,且中途不做过多停留,务必遵守交通规则,同时需加强手卫生。建议骑车时佩带手套,到达目的地后,摘除手套并进行手卫生(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如手套为重复使用,应及时清洗。
共享单车企业应保证车辆清洁,可正常使用;如车辆有明显污染物,清洁后可用消毒剂或消毒湿巾擦拭消毒。
2.地铁票会不会传播病毒?
目前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仍以飞沫和接触传播为主,戴口罩、注意咳嗽礼仪和保持手卫生可有效预防病毒传播。理论上循环使用的地铁票有污染病毒的风险,但概率极低,建议使用地铁票后及时洗手。有条件时,推荐使用个人交通卡或手机APP支付方式。
3.在外使用公共洗手间时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使用公共卫生间时应注意正确佩戴口罩。使用坐便器时,如厕后先把马桶盖盖好,再冲水。如厕后用洗手液(或肥皂等)流水洗手,使用干手机吹干,或一次性纸巾擦手。
4.复工后需要长时间戴口罩,眼镜起雾怎么办?耳朵痛如何缓解?
眼镜起雾:如果是气密性较好的N95口罩,建议压紧口罩上缘的金属边框,起雾说明佩戴不标准。如普通医用口罩,可以尝试在金属条处压纸巾,增加密封性。
耳朵痛怎么缓解:长时间挂耳式的口罩可能会导致耳朵疼痛。如果疼痛严重,可使用一个牛奶箱提手,套在挂耳上面,绕过头枕部戴口罩,使受力点避开耳朵,减少耳部的压力。
呼吸不畅怎么办:普通人群推荐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一次性护理口罩,密封性没有那么强,可以减少憋气感。特殊人群佩戴N95类口罩明显感觉到呼吸受阻的时候,说明需要更换口罩。
脸部出现勒痕怎么办:轻度勒痕不需要处理。如果压痕比较严重,可选用一些能改善皮肤血液循环的外用药膏。如果皮肤出现变软、起皱等情况可以在佩戴口罩前涂抹润肤霜。
出现过敏、泛红怎么办:如果是在口罩覆盖区域出现急性皮肤泛红、长疙瘩和瘙痒,首先要警惕是否是因为口罩不合格。这时要立即停用口罩,可在局部涂抹弱效的激素药膏,并注意保湿。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宝贝打疫苗的时间就要到了,要不要带娃去?中国疾控中心建议您:关注当地接种门诊工作安排动态;通过电话或网络预约后接种;前往接种门诊前,与医生沟通孩子健康情况。
以下几种情况需及时接种:
1.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
2.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的第2剂和第3剂乙肝疫苗;
3.用于暴露后预防狂犬病、破伤风的疫苗。
面对不断发生的疫情,很多市民都知道要勤洗手,但又感到困惑,面对琳琅满目的洗手液,该如何选择呢?下面一起看看吧。
1.分清洗手液的种类
洗手液根据不同的功能可以分为三大类:普通洗手液、抗(抑)菌洗手液和免洗手消毒液。普通的洗手液的主要作用是去污清洁,可以有效减少手部病原微生物的数量;抗(抑)菌洗手液,分为抑菌型和抗菌型,除了去污清洁,还有一定的杀菌、抑菌作用;免洗手消毒液(包括手消毒凝胶)应符合《GB27950-2011手消毒剂卫生要求》,取适量的手消毒剂于手心,双手互搓使均匀涂布每个部位,作用1-5分钟,可有效杀灭手部病原微生物。
2.分清“卫消证字”和“卫妆准字”
普通洗手液和抗(抑)菌洗手液在液体的外观上几乎没有差别,要区分洗手液有没有消毒效果,可以通过产品批号来区分:
“卫消证字”洗手液属于消毒产品。此类洗手液能够杀灭或抑制常见致病菌,如化脓性球菌、肠道致病菌、致病性真菌等。“卫妆准字”洗手液属于化妆品。此类洗手液一般不具备杀菌、抑菌功效,与普通的洗发露、洗面奶同属一般性护肤化妆用品,其功能只能达到清洁、去污目的。
3.如何选购洗手液?
要到正规商场购买。正规商场进货渠道稳定,有较为严格的进货把关制度,产品质量有保证。观察包装是否完好,包装瓶上字迹印刷是否清晰,泵头是否结实。查看标志是否齐全,如有无厂名、厂址等,特别要注意是否有标准号。注意洗手液本身有无发臭、刺鼻等异味。如有异味则可能是过了保质期或使用了禁用原料,观察有无分层或油水分离现象,如出现这些现象表明生产过程中乳化工艺没有控制好,会影响洗涤效果。检查洗手液的配方。注意检查标签上标注的有效成分含量,有些洗手液会以乙醇、对氨基苯甲酸及异丙醇等的含量代替酒精标示。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形式,换算成酒精含量都应该在60%至95%之间,如果含量低于60%,就不能有效杀灭病毒和细菌,如果高于95%,杀菌效果也会受到抑制。
防疫期间,湿巾擦拭钥匙、免洗洗手液洗手、室内喷洒消毒液……这些消毒方法究竟靠不靠谱?居民在进行日常消毒时,有哪些误区需要避免?
误区一:清洁、消毒等于灭菌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前提:“清洁”“消毒”和“灭菌”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具体来说,“清洁”是一个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也就是简单地清除细菌。而“消毒”的过程是要对除芽孢外的所有细菌、病毒、真菌等有害物质进行清理,我们经常提到的“高温消毒”“酒精消毒”都是常用的消毒方法。“灭菌”则是要杀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它的要求更为严格,一般用于食品工业和医药领域。居民日常生活中只需要进行消毒处理,将致病微生物的数量减少到不会引起人发病即可。
误区二:普通湿巾、卫生湿巾可以消毒
市面上的湿巾可以分为三类:普通湿巾、卫生湿巾和消毒湿巾。普通湿巾仅具有湿润清洁皮肤的作用,而带有抑菌功能的卫生湿巾虽能够抑制细菌生长,但仍然达不到消毒水平,无法对有害物质进行有效的清理。只有消毒湿巾才是符合消毒水平的,可以用于皮肤或物体表面的消毒。因此,为了起到有效的防疫作用,尽量选用消毒湿巾。日常生活中可使用消毒湿巾擦拭双手,也可用它对手机、钥匙等物品进行消毒。
误区三:免洗洗手液能够取代流水冲洗
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含有杀菌(醇类为主)和护肤成分的免洗洗手液,因为可以快速挥发、使用方便而备受消费者青睐。但是这类洗手液里的消毒成分往往具有一定刺激性,尽管包含护肤成分,还是有可能造成皮肤过敏反应。因此如果有条件,尽可能还是用流水洗手,配合使用肥皂或洗手液,认真清洁指尖、掌心、手腕各个部位。另外,速干的免洗洗手液还属于易燃物质,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远离明火,避免让孩子单独使用。
误区四:消毒剂浓度越高越好
一般来讲,很多强效消毒液都具有很强的刺激性,浓度过高可能会对人体的口腔、呼吸道、肺部等部位造成刺激,甚至引发器官、组织受损等风险。因此,消毒剂浓度并非越高越好。譬如,酒精就以75%的浓度为佳,如果购买的是90%浓度的酒精,在使用之前应按照说明书适当稀释。而市面上售卖的含氯消毒液的浓度往往在5%-10%之间,也要进行100-200倍的稀释才能使用。需要注意的是,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剂不能与其他消毒清洁产品一起使用,一旦混合会产生有毒气体,刺激人体咽喉、呼吸道和肺部,危害人体健康。
误区五:室内要经常喷洒高浓度消毒液
对于大多数居民来说,日常家居环境中的细菌量有限,不需要喷洒高浓度的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如果有消毒液水汽滞留在空气中,人体吸入后反而会损害呼吸道。因此,在住所附近没有确诊或疑似病例的情况下,采用自然通风、经常开窗换气即可改善室内空气环境。但是如果家中有人员频繁进出,担心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可以适当使用含氯消毒剂或过氧乙酸消毒剂,对家庭成员经常接触的物品,如鞋架、门把手、电器开关等进行擦拭消毒。日常生活中如果习惯将废弃口罩放入室内垃圾桶,也可使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对垃圾桶进行消毒处理。另外,使用消毒剂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开口鼻,最好佩戴口罩和橡胶手套,防止液体飞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