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复产中的“心理防护”

2020-04-01 06:00
今日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心理疫情工作

随着疫情的控制,企事业机关单位陆续复工复产,人们的生产生活逐渐恢复正常。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尚未消散,疫情带来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复工者的心理状态如何?疫情会给复工复产的人们带来哪些心理影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又需如何应对?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做的调研及为大家调节心理状态提供的一些方法。

复工,也是一件战疫“心理防护服”

近日,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全国心理服务基层协作网开展了“第二轮抗击疫情期间心理建设问卷调查”(以下简称“疫情期间心理调查”),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疫情期间心理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受访者已经复工,仅有27.81%的受调者处于未复工状态。疫情期间复工方式比较多样化,50.16%的受调者在家办公。与未复工群体相比,复工者对生活的掌控感更高,更不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无助感、对未来感到悲观等消极情绪。看来,复工本身就是一件战疫的“心理防护服”。

为什么复工者的情绪状态会优于未复工者呢?这是因为:在工作中,人们更容易达到“心流”状态,“心流”活动指的是当一个人投入某一项任务时,感受到的愉悦状态。未复工者无所事事的状态,就缺乏了产生心流活动的元素,即使是看电视、刷朋友圈等排遣无聊的活动,也常因为没有挑战性、不具有明确目的,让人难以集中精神、无法获得外界的反馈,常产生一种潜力未充分发挥的感觉,因此,就会出现沮丧和闷闷不乐的情绪体验。相比之下,工作由于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则,过程中可以获得来自用户和上级的反馈,更能使人全神贯注,让人有某种掌控感,于是,更容易产生“心流”体验,就像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说的“工作比我们整天所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更接近游戏”。

当然,对未复工者来讲,依然有调节身心状态的好方法,这就是专注做事。“疫情期间心理调查”的另一项结果显示,“专注于感兴趣的事以忘却不快”已成为公众最常用的应对方式,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感兴趣的事”应是一种“主动式休闲”,譬如:做手工、读书与下象棋等,开展这些活动时,必须付出工作般的专注,才能享受到乐趣,于是,也更容易让我们体会过程中的快乐。相反,聊八卦、阅读不用动脑筋的书或者看电视等“被动式休闲”由于并不需要消耗太多精力,也无需动用技巧或专注力,容易导致精神萎靡,更加不利于身心状态的调整。

除了投入工作与主动式休闲,“疫情期间心理调查”还提示我们:投身助人行动与和朋友聊天也是战役中“心理防护”的好方法,这是因为以上两种行为会促进“催产素”的释放,“催产素”也被叫做“爱的荷尔蒙”,在体验到良好的社会关系与开展利他行为时,均会释放,这种激素让人感到平静和幸福。这种幸福的感受,可以很好地抵抗压力与焦虑。值得一提的是,“催产素”还可以提高亲密关系质量,让疫情期间在同一屋檐下生活的家人们相处得更加和睦。

经过了2020年开头“漫长的假期”,复岗复工后,企事业机关单位员工需要逐渐适应复工复岗带来的生活方式与工作节奏的转变。可能有的员工会担心疫情状况、情绪不稳定,可能有的同事工作精力不集中、担心收入受影响,可能有的管理干部发现团队状态不太好、担心业绩难完成……这些现象很可能在复工之后出现,需要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采取有效措施来积极应对,及时开展适宜的心理建设工作,提升团队和个人的心理调节能力。单位的心理建设包括员工和团队两个层面,员工心理建设的主要目标为理性认知、调节情绪、增强意志和积极行动,团队心理建设的主要目标是组织共识、鼓舞士气和协同行动。

个体如何进行心理调适

面向员工的心理建设工作要加强提升个体的控制能力,从而保障工作的正常进行,以下几个建议可供参考。

1.注意力管理

在工作岗位上,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往往需要沉下心来集中注意耐心应对,这就要求我们对注意力进行管理。

一方面是避免分心,注意力很容易受分心刺激的诱惑而转移,不时弹出的新消息、突然想起的待办事项都可能将自己好不容易集中的注意力转向别的地方,这种时候要再回归手头任务又需要一番努力,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减少工作时这些可能存在的干扰。比如在上班前通过设定闹钟的形式,定好自己工作和休息的时间段,在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时间段内,将手机调至静音,放到自己看不见的地方,将电脑上微信和QQ提醒调至静音,并将窗口缩小到后台,避免图标的闪动。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运用一些标记技术,辅助自己高效工作,比如在看文件材料时,用高亮、划线、批注等方式,突出重点;结合纸笔和电子设备,将问题和想法写在纸上或通过语音备忘录进行记录,有助于及时整理。

2.自我抽离

在感到苦恼烦躁,难以有效完成手头工作时,员工可以采用自我抽离的技术,先闭眼放松,然后想象有一个自己从当前坐在工位的场景中后退几步,就像看视频一样,观察情境中那个坐在工位上的自己,以旁观者的角度看此时此刻自己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是疲劳无力、愤怒气恼,还是怎样,感受眼中那个自己的体验,识别那个自己的情绪,然后看看进度条,分析一下手头的工作目前处于什么阶段,平静之后再慢慢回归继续作业。也可以在纸上以旁观者角度记录自己当天的心情和感受,并尝试分析原因,简单的写写“XX(姓名)今天感到……,因为……”就可以起到自我调节的作用。

3.放松训练

疫情下,出现焦虑、愤怒等各种情绪反应均是正常的,员工可以进行自己喜欢的活动,如运动、听歌、瑜伽、冥想、绘画、看书等方式让自己放松。此外,也可以通过简单的呼吸放松训练,进行自我调节。找个舒服的姿势坐着或躺着;通过鼻腔慢慢将空气吸入肺的最低部,同时慢慢从1数到5,尽量将空气吸到身体最深处,肚子慢慢鼓起来;接着屏住呼吸,慢慢从1数到5,再通过鼻子或嘴,缓缓将气呼出,如果这个过程需要更多时间,就数更久一点;当确定空气完全呼出后,再正常呼吸两次。重复以上步骤,每次练习3-5分钟。

团队如何开展心理建设

同时,企事业机关单位还要在组织层面开展团队心理建设,从而提振团队士气、促进共同目标的达成,以下三条建议可以作为参考。

1.隔面不隔心

戴口罩是预防疫情传播的最优选项,其次是减少人群聚集。这些防护要求对于一个生产车间的影响可能不大,因为大家本来就戴口罩,但对其他非生产类企业的活动可能就会产生影响,比如销售公司、公关公司等。在解决该矛盾的过程中,管理者应当发挥创造力,争取做到能线上会议解决的最好线上解决,最大限度降低物理接触,以此减轻员工的心理负担;每个员工脸上的口罩如果能有企业标志,也许能提升品牌和组织认同。

2.疫情专题会

春节期间,全体网民都在刷疫情,这个行为模式可能会继续延伸到工作期间。如果单位担心这些关注行为会影响工作效率而命令禁止,往往会适得其反。让一个人尽可能别想白熊,结果白熊的画面却会总浮现在脑海中,这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回弹效应。与其堵,不如疏通。建议在单位群里专门开辟板块或者确定专门的时间为大家推送疫情热搜,鼓励员工利用专题时间发表讨论。其实这也许是个很好的机会,全体员工好不容易都关注同一件事情了,应该利用这个机会提升队伍的凝聚力。

3.为疫情行动起来

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前期调研发现:疫情防治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更不容易产生悲观情绪,而且对疫情的发展持有更理性的态度。单位组织员工对疫情防控做力所能及的贡献,可以让广大员工产生道德提升感和控制感,这些感觉会以力量的形式缓解个体应对疫情的恐惧心理。

需要指出的是,复岗复工后做好员工的心理评估与监测,尤其是监测特殊工种、特殊岗位上员工的心理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如有需求,必须对个体进行心理辅导与干预。

战胜疫情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复岗复工后的“心理关”需要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采取有效措施来积极应对,及时开展适宜的心理建设、通过心理管理工作提升团队和个人的心理调适能力,从而提振团队精神面貌,昂扬士气,在恢复工作和发展生产的战斗中旗开得胜。

猜你喜欢
心理疫情工作
战疫情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心理小测试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心理感受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