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罐法发酵聚苹果酸的工艺优化

2020-04-01 07:01
食品工业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丁二酸苹果酸发酵罐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天津 300191)

聚苹果酸(Polymalic acid,PMLA)是聚酯类聚合物,是一种新的天然的生物多聚物,不同于其他天然多聚物,聚苹果酸分子中有许多自由羧基,这些自由羧基使它具有了许多特别的性质,如水溶性[1]、易修饰性[2]、易代谢性[3]和可降解性[4]等。由于它具有这些特性,人们正在尝试用聚苹果酸制造药物载体(Drug delibery system)或作为原生药物(Pro-drug),将来还可发展用在生物医学材料[5]、包装材料、微胶囊材料、吸水物质、化妆品以及作为某些微生物DNA聚合酶的抑制剂等,应用范围很广,并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6-9]。聚苹果酸有三种结构分别为α、β、γ型[10],如图1所示。目前在自然界生物体内发现的天然的聚苹果酸主要是β-聚苹果酸,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也是当今的热点研究问题[11-13]。目前,国内外主要是以化学合成法制备聚苹果酸为主,因其分子量小在应用方面受到限制,生物合成制备β-聚苹果酸成为现今研究的热点[14]。由于聚苹果酸带有一个羧基侧链,可以通过化学改性和其他手段得到带有特殊作用的衍生物,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等领域[15-16]。

图1 聚苹果酸的结构Fig.1 Structure of PLMA

聚苹果酸最初是1969年由Shimada等人从环状青霉(Penicilliumcyclopium)中分离得到[17]。之后,先后从PHysarumpolycepHalum、Aureobasidumsp.中发现并提取出聚苹果酸。有相关文章阐明了聚苹果酸在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pullulans)[18]和多头绒泡菌(PHysarumpolycepHalum)[19]中的合成途径和调节机制。Holler等[20]通过追踪13C的方法阐明了聚苹果酸在多头绒泡菌细胞内的合成途径。刘双江等[16]提出,出芽短梗霉合成聚苹果酸的途径与多头绒泡菌相似。在两种真菌中,三氟乙酸会抑制聚苹果酸的合成,而琥珀酸和苹果酸,可以解除三氟乙酸的抑制作用;此外,丙二酸(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剂)可以诱导开启乙醛酸支路,以作为聚苹果酸合成的替代途径[21]。

在发酵过程优化方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万印华等公开了利用A.pullulansipe-1发酵生产聚苹果酸的新工艺[22],使用有机氮和无机氮复合培养基,并在发酵过程中控制溶氧和pH,于7 L发酵罐中发酵4 d,得到β-聚苹果酸浓度为35.2 g/L的发酵液。该研究组还研究了A.pullulansipe-1合成聚苹果酸和菌体生长的关系。他们认为对数生长期晚期菌体的生长和聚苹果酸的合成无关,高浓度的聚苹果酸和培养基中较低的还原力抑制了菌体的生长。重复分批发酵(Repeated-batch fermetation)和细胞再循环发酵(Cell-recycle fermetation)或在两种发酵过程中维持培养基氧化还原电位(ORP)低于70 mV,均能提高聚苹果酸的产率。控制ORP的重复分批发酵中,聚苹果酸的产量和细胞的生长分别提高了21.2%和11.7%;控制ORP的细胞在循环发酵中,每单位葡萄糖合成聚苹果酸的产量提高了33.2%。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有人开始聚苹果酸的研究了,国外已经实现了聚苹果酸的产业化,而国内还没有可以规模生产的厂家,特别是微生物发酵聚苹果酸的产量不高[23]。本文旨在研究出芽短梗霉生物合成聚苹果酸的工艺条件,拟对影响聚苹果酸产量的因素,如培养基成分、发酵工艺条件、后提取方法等进行研究,获得优化的聚苹果酸发酵生产工艺条件,为放大发酵试验提供依据。在提纯方面也做了一定工作,提高了菌株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简化生产工序,为大规模生产聚苹果酸奠定基础,使聚苹果酸在不久的将来能广泛应用于我国各行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本试验采用的是实验室诱变菌株出芽短梗霉CV26作为出发菌株;无水葡萄糖、硫酸镁(MgSO4·7H2O)、磷酸二氢钾(KH2PO4)、玉米浆粉、丁二酸铵、丁二酸、硫酸锌(ZnSO4·7H2O)、碳酸钙(CaCO3)、氢氧化钠(NaOH)、氯化钠(NaCl)、曲拉通、无水甲醇、无水乙醇、琼脂等,均为分析纯,天津市化学试剂三厂;丙酮 分析纯,天津市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

SW-CJ-1FD超净工作台 苏州安泰空气技术有限公司;ZWY-1102恒温摇床 上海智诚仪器制品有限公司;SPX-250B-Z型生化培养箱 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DF-100A分析天平 唐山光电仪器有限公司;JA12002型电子天平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LD5-2A离心机 北京医用离心机厂;pHSJ-4A型试验pH计 上海科学仪器有限公司;CX21FS1生物显微镜 日本OLYMPUS会社;LS-B50L压力蒸汽灭菌锅 上海医用核子仪器厂;SBA-40C生物传感分析仪 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BIOF-2000 5L自控发酵罐 上海高机实业有限公司;Dionex UltiMate 3000安捷伦高效液相色谱仪 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种子培养液的制备 斜面培养基:PDA培养基,200 g/L土豆,20 g/L葡萄糖,20 g/L琼脂,pH5.6。

液体种子培养基:80 g/L葡萄糖,4 g/L KH2PO4,3 g/L丁二酸铵,1 g/L丁二酸,1 g/L MgSO4·7H2O,0.07 g/L ZnSO4·7H2O,3 g/L玉米浆粉,30 g/L CaCO3(单独灭菌),调节pH至5.0,1×105Pa灭菌15 min。250 mL三角瓶装培养基50 mL。

于斜面上取一环菌种到摇瓶种子培养基中,25 ℃、180 r/min摇床培养24 h,得到种子培养液。

1.2.2 发酵培养条件 发酵培养基:120 g/L葡萄糖,3 g/L丁二酸铵,2 g/L丁二酸,1 g/L MgSO4·7H2O,0.05 g/L ZnSO4·7H2O,4 g/L玉米浆粉;30 g/L CaCO3(单独灭菌),调节pH至6.0,1×105Pa灭菌15 min。250 mL三角瓶装培养液50 mL,或5 L发酵罐培养液3 L。

将种子培养液按8%的接种量接入发酵培养基中,25 ℃培养48~72 h结束。

1.2.3 种子培养基正交试验 根据种子培养基的各成分及添加量的单因素预试验,设计9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按照1.2.1和1.2.2的条件,将不同种子培养基培养的种子培养液,以相同的接种量接入相同的发酵培养基中,进行聚苹果酸摇瓶发酵试验,以聚苹果酸的产量为评价指标,考察最佳的种子培养条件,如表1所示。

表1 L32(49)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table of L32(49)orthogonal experiment

1.2.4 发酵生长曲线 将1.2.1中的种子培养液按照8%的比例接入13瓶装有50 mL液体发酵培养基的250 mL三角瓶中,并标号0#~12#,每隔2 h取出一瓶培养液,比浊法测其细胞浓度[24]。取出1 mL菌液,5000 r/min离心5 min,弃去上清液,加入4 mL或5 mL蒸馏水使细胞重新悬浮,以蒸馏水为空白,测其在620 nm的OD值。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OD值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25]。

1.2.5 曲拉通添加浓度对聚苹果酸发酵的影响 按照方法1.2.1和1.2.2,进行聚苹果酸摇瓶发酵试验。发酵24 h后分别添加不同体积的0.05 mol/L曲拉通母液,使各发酵培养基中曲拉通浓度为0.0、0.2、0.4、0.6、0.8、1.0 mmol/L,在整个发酵过程进行到72 h后,测其聚苹果酸产量和葡萄糖含量。

1.2.6 曲拉通添加时间对聚苹果酸发酵的影响 按照方法1.2.1和1.2.2,进行聚苹果酸摇瓶发酵试验。分别在发酵进行到0、6、12、18、24、30、36 h时,添加0.4 mmol/L的曲拉通,72 h发酵结束后,测其聚苹果酸产量和葡萄糖含量。

1.2.7 5 L发酵罐的转速对聚苹果酸发酵的影响 5 L发酵罐的装液量为3 L,通气量为5 L/min,pH4.5,温度25 ℃,转速分别为400、450、500、550、600 r/min,在发酵进行到24 h时加入24 mL 0.05 mol/L的曲拉通母液,以葡萄糖含量不再下降为发酵终点,测其聚苹果酸产量和葡萄糖含量,并记录发酵结束时间。

1.2.8 5 L发酵罐的通气量对聚苹果酸发酵的影响 在确定转速为500 r/min的前提下,通气量分别设定在3.5、4.0、4.5、5.0、5.5、6.0 L/min,pH4.5,温度25 ℃,在发酵进行到24 h时加入24 mL 0.05 mol/L的曲拉通母液,同样以葡萄糖含量不再下降为发酵终点,测其聚苹果酸产量和葡萄糖含量,并记录发酵结束时间。

1.2.9 5 L发酵罐的pH对聚苹果酸发酵的影响 按照气量为5 L/min、转速为500 r/min的条件,将温度控制在25 ℃进行发酵试验,在发酵24 h后,加入24 mL 0.05 mol/L的曲拉通母液,同时连动5%的NaOH补料瓶和5%的硫酸补料瓶,自动控制pH在3.5、4、4.5、5,并从24 h开始每隔10 h取样测聚苹果酸产量,发酵共进行84 h。

1.2.10 割罐法发酵的试验方法 按照通气量为5 L/min、转速为500 r/min、pH4.5的条件,将温度控制在25 ℃进行发酵试验,在发酵进行到24 h时加入24 mL 0.05 mol/L的曲拉通母液。当发酵液中葡萄糖含量低于10 g/L的时候,将发酵液排出2 L,再将2 L灭过菌的发酵培养基补入发酵罐中继续发酵70 h,补料后每间隔10 h测量一次聚苹果酸产量和葡萄糖含量。其中补入的发酵培养基中,碳氮源的浓度分别取初始发酵培养基的40%、60%、80%和100%。

1.2.11 不同有机溶剂对聚苹果酸提取效果的影响 发酵液絮凝方法:将100 mL浓度为5%的聚氯化铝溶液加入1000 mL发酵液中,搅拌均匀,用10% NaOH将pH调至7.0,6000 r/min离心5 min取上清液待测。

10 mL同一批次絮凝后离心的发酵液于100 mL烧杯中,分别加入40 mL甲醇、乙醇、丙酮搅拌后放入4 ℃冰箱静置2 h,倒掉上清液将沉淀溶于10 mL水中测其聚苹果酸含量。

1.2.12 去除副产物普鲁兰的试验方法 取100 mL同一批次絮凝离心后的发酵液6份,测出其中普鲁兰多糖的含量,分别添加2、6、10、14、18、22 mL的甲醇,测其析出的沉淀中普鲁兰和聚苹果酸的含量。

1.3 指标测定

1.3.1 葡萄糖产量测定 将絮凝离心后的发酵液,稀释100倍,用生物传感分析仪直接测定。此方法简单快捷,偏于抓住最佳补料时机。

1.3.2 普鲁兰含量的测定 1 mL待测液体3000 r/min离心2 min,取上清液0.15 mL并加入一定体积的甲醇,混匀、离心(1300 r/min,5 min),70 ℃蒸发掉残余甲醇,加入0.15 mL水溶解沉淀物,转移到装有2 mL、0.11 mol/L乙酸钠缓冲液(pH4.5)的试管中,加入1 mL淀粉葡萄糖苷酶和普鲁兰酶混合液(活力分别为2515和415 U/mL),37 ℃水解过夜。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葡萄糖含量。选用氨基酸柱(4.6 mm×250 mm),示差折光检测器,流动相为乙腈和水(体积比75∶25),流速为1.0 mL/min,柱温40 ℃[26]。用同样方法处理普鲁兰标准品(Sigma,USA)做参照物。此方法比生物传感分析仪测量的更精确。

1.3.3 聚苹果酸含量的检测 将絮凝离心后的发酵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选用C18色谱柱(4.6 mm×250 mm,4 μm),流动相为乙腈和0.025 mol/L的KH2PO4混合溶液(用磷酸调pH至2.5)(体积比=5∶9),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为25 ℃[27-28]。用同样方法处理聚苹果酸标准品(Sigma,USA)做参照物。

1.4 数据分析

用正交设计助手II V3.1专业版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用SPSS 21.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的Duncan’s检验,差异显著性水平设为P=0.05。每个试验三次平行,结果图表用Microsoft Excel绘制,数据显示为平均值±标准偏差。

表2 正交试验设计与结果Table 2 Design and result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

2 结果与讨论

2.1 种子培养的正交试验结果

按照1.2.3中表1设计的正交试验进行摇瓶验证试验,得到的最后结果,见表2、表3。

由表2可知,通过极差分析得到,种子培养条件的主次因素顺序依次为:玉米浆粉>磷酸二氢钾>丁二酸铵>碳酸钙>转速>葡萄糖>丁二酸>硫酸锌>硫酸镁,由表3可知,玉米浆粉、磷酸氢二钾、丁二酸铵的添加量对试验结果有显著性影响。因此得到的最佳组合为A4B1C3D3E1F3G4H3I1,正交试验表中得到聚苹果酸产量最高的25号试验组合为A3B1C3D3E1F2G4H4I2,分别按照这两组条件做对照试验,得到的结果为25号正交试验的聚苹果酸产量为52.7 g/L,极差分析得到的最佳组合聚苹果酸产量为49.29 g/L,因此选择25号试验的组合为最终的种子培养条件。

表3 正交结果方差分析Table 3 Variance analysi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

由表3可知,玉米浆粉、磷酸氢二钾、丁二酸铵的添加量对聚苹果酸产量有显著性影响,主次顺序为玉米浆粉>磷酸氢二钾>丁二酸铵,其余因素对聚苹果酸产量的影响均未到达显著程度。

2.2 发酵生长曲线

按照方法1.2.4绘制发酵生长曲线,结果见图2。

图2 发酵生长曲线Fig.2 Fermentation growth curve

由图2可知,发酵2 h,菌株进入对数生长期;发酵24~34 h,菌体生长速度减慢进入内源呼吸阶段。

2.3 加入不同浓度曲拉通后聚苹果酸的产量

曲拉通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它可以有效的提高发酵液里的溶氧,增加细胞的通透性,使胞内产生的聚苹果酸可以迅速的输送到细胞外,从而提高菌株的生产效率,缩短发酵时间。但是曲拉通有一定的毒性,添加少了达不到效果,添加多了会使菌株中毒,影响发酵产量[29]。根据2.3的试验结果,为了减小曲拉通对菌体生物量的影响,先选择在发酵24 h后加入适量浓度的曲拉通,以研究发酵过程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曲拉通对聚苹果酸生成量的影响。确定最适添加量后,再以固定的添加量进行添加曲拉通的最佳时机的试验。按照方法1.2.5,进行聚苹果酸摇瓶发酵试验,其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曲拉通添加量对聚苹果酸产量和葡萄糖含量的影响Fig.3 Effect of Triton addition on PLMA production and glucose content注:小写字母a、b、c代表聚苹果酸含量的差异显著(P<0.05),大写字母A、B、C代表葡萄糖含量的差异显著(P<0.05)。

由图3可知,少量添加曲拉通,可以增强细胞的通透性,利于微生物将胞内产生的聚苹果酸分泌至胞外,从而提高产量。但是由于曲拉通会对微生物的生物活性带来一定的伤害,因此当曲拉通的添加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导致微生物活性下降,部分微生物死亡,从而降低聚苹果酸的产量。由图中可以看到,葡萄糖的含量与聚苹果酸的关系,聚苹果酸产量越高,则葡萄糖含量越低,这是由于微生物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将更多的葡萄糖转化成了聚苹果酸。由本试验得知曲拉通的最适添加量为0.4 mmol/L,在此条件下的聚苹果酸产量显著(P<0.05)优于其他水平,并且此时的葡萄糖含量显著(P<0.05)低于其他水平。

2.4 曲拉通添加时机对聚苹果酸产量的影响

由2.3的试验结果得到曲拉通的最适添加量为0.4 mmol/L,按照方法1.2.6,进行聚苹果酸摇瓶发酵试验,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曲拉通添加时间对聚苹果酸产量和剩余葡萄糖含量的影响Fig.4 Effect of Triton adding time on PLMA production and glucose content注:小写字母a、b、c代表聚苹果酸含量的差异显著(P<0.05),大写字母A、B、C代表葡萄糖含量的差异显著(P<0.05)。

曲拉通对于微生物具有一定的毒性,由图4可知,若添加过早会影响微生物的正常生长,葡萄糖消耗不下去,产量也不高。若添加时间过晚,则起不到提高产量的作用。而在发酵进行到24 h时添加曲拉通,参考之前2.2的生长曲线,此时微生物生长进入内源呼吸阶段,菌体生长稳定,加入的曲拉通起到表面活性剂的作用,降低了发酵液的粘度,提高了发酵液中的溶氧,并改善了细胞的通透性,使得聚苹果酸的产量最高,葡萄糖含量也最低,与其他时间添加的结果存在显著(P<0.05)差异。

2.5 5 L发酵罐的转速试验

按照方法1.2.7,进行聚苹果酸5 L发酵罐发酵试验,结果见表4。

表4 转速对发酵的影响Table 4 Effect of rotation speed on fermentation

注:上标小写字母a、b、c代表每列数据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 由表4可以看出,当转速为600和550 r/min,葡萄糖几乎全部耗尽,但是聚苹果酸的产量却不是最高的,且由于剪切力过高导致聚苹果酸分子量变小,发酵液粘度明显下降,菌体生长过快提前进入衰退期。而400和450 r/min由于溶氧低,不利于葡萄糖的利用。当转速为500 r/min时,聚苹果酸的产量最高,虽然相较于450和550 r/min条件下的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此时发酵周期显著(P<0.05)低于450 r/min;与550 r/min条件下的发酵结果相比虽然差异不显著(P>0.05),但能耗低。因此综合能耗和产出考虑,选择500 r/min 为5 L小罐的最适转速。

2.6 5 L发酵罐的通气量试验

发酵中除转速影响溶氧外,通气量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按照方法1.2.8进行聚苹果酸通气量的发酵试验,结果见表5。

表5 通气量对发酵结果的影响Table 5 Effect of Ventilation volume on fermentation

注:上标小写字母a、b、c代表每列数据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

由表5可知,通气量低的微生物代谢速度慢,耗糖慢,时间长,聚苹果酸产量也低。通气量为5.0、6.0和5.5 L/min时,聚苹果酸产量和葡萄糖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从发酵总时长来看,通气量为5.5和6.0 L/min时,发酵时间与其他水平存在显著(P<0.05)差异。因此就能耗上考虑,选择5.5 L/min的通气量最适合。

2.7 5 L小罐pH的控制

按照方法1.2.9进行发酵试验,结果如图5。

图5 发酵中控制pH对聚苹果酸产量的影响Fig.5 Effect of pH controlling on PLMA production

由图5可知,若控制发酵中的pH在4.5,聚苹果酸产量最高,发酵结束的时间最短,故选择4.5作为发酵中期最适的pH。

2.8 割罐法发酵试验

采用上述试验得到的最佳方案,按照方法1.2.10,在5 L发酵罐上进行聚苹果酸发酵试验,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补料后的聚苹果酸产量和葡萄糖含量Fig.6 PLMA production and glucose content after supplementation of medium注:a:100%的碳源和氮源条件下的葡萄糖;b:80%的碳源和氮源条件下的葡萄糖;c:60%的碳源和氮源条件下的葡萄糖;d:40%的碳源和氮源条件下的葡萄糖;e:100%的碳源和氮源条件下的聚苹果酸产量;f:80%的碳源和氮源条件下的聚苹果酸产量;g:60%的碳源和氮源条件下的聚苹果酸产量;h:40%的碳源和氮源条件下的聚苹果酸产量。

由图6可知,培养基中葡萄糖含量过高,对微生物生长反而有抑制作用,导致产量不高,且剩余葡萄糖含量过高又利用不掉,造成成本的浪费;而葡萄糖量太低又不能为微生物生长产聚苹果酸提供足够的养分,从而产量不高,且当葡萄糖耗尽后,微生物会分解聚苹果酸来满足生长需求;因此综合发酵周期、聚苹果酸的产量和成本考虑,加入培养基的碳氮源为初始培养基的60%最为合适,整个发酵周期124 h,得到聚苹果酸总量318 g。

2.9 聚苹果酸的后提取

2.9.1 不同有机溶剂对聚苹果酸沉淀的影响 不同的有机溶剂对于聚苹果酸的沉淀效果不同,试验中对甲醇、乙醇、丙酮对聚苹果酸的沉淀效果进行了比较。按照方法1.2.11进行试验,结果如图7所示。

图7 不同有机溶剂的沉淀效果Fig.7 Sedimenta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organic solvents注:小写字母a、b、c代表沉淀中聚苹果酸含量的差异显著(P<0.05)。

由图7可知,甲醇的醇沉效果是最好的,与其他两种溶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甲醇沸点低,易于回收,故选择甲醇为沉淀聚苹果酸的有机溶剂。

2.9.2 除去发酵中的副产物普鲁兰多糖 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有机溶剂,找到最佳的比例,可以去除发酵液中的杂质普鲁兰,纯度较高的聚苹果酸。按照方法1.2.12进行试验,结果如图8所示。

图8 甲醇添加量对普鲁兰去除效果的影响Fig.8 Effect of methanol addition on the removal of pullulan注:小写字母a、b、c代表沉淀中聚苹果酸含量的差异显著(P<0.05),大写字母A、B、C代表沉淀中普鲁兰含量的差异显著(P<0.05)。

由图8可知,当甲醇的添加量为2 mL和6 mL时,虽然没有聚苹果酸析出,但是沉淀中普鲁兰的含量与其他水平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料液中仍残留大量普鲁兰。当甲醇用量为10 mL,即与发酵液的体积比为1∶10的时候,虽然有6.76%的聚苹果酸析出,但是大部分仍存在于上清液里,而析出的普鲁兰可用玻璃棒挑出。然后再添加4倍体积的甲醇,就可以得到相对比较纯的聚苹果酸沉淀了。

3 结论

文章中首先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最佳种子培养基配方为80 g/L葡萄糖,4 g/L KH2PO4,3 g/L丁二酸铵,1 g/L丁二酸,1 g/L MgSO4·7H2O,0.07 g/L ZnSO4·7H2O,3 g/L玉米浆粉,30 g/L CaCO3(单独灭菌),转速为180 r/min。根据CV26b的发酵生长曲线,在发酵24 h的时候添加0.4 mmol/L的曲拉通,提高细胞通透性又不影响菌体生长,可提高聚苹果酸的产量。5 L发酵罐的最佳转速为500 r/min,最适通气量为5.5 L/min,24 h后加入0.4 mmol/L的曲拉通并把pH控制在4.5,当剩余葡萄糖含量低于10 g/L时,将发酵液排出2 L,再将2 L灭过菌的发酵培养基补入发酵罐中继续发酵60 h。5 L发酵罐整个发酵周期124 h,可收集到聚苹果酸的总量达到318 g。相较优化前,每升发酵液的聚苹果酸产量提高了46.8%,单一批次的发酵时间增加了40 h,产聚苹果酸总量是原来的2.25倍。这种割罐法延长了发酵周期,减少了重复上罐下罐培养种子等一系列繁琐工作,这在生产上就可以大大的降低成本。

文中还比较了甲醇、乙醇、丙酮的沉淀效果,确定4倍体积的甲醇对聚苹果酸的沉淀效果最好并且方便回收利用。同时用1/10体积的甲醇还可以去除产物中的杂质普鲁兰,得到纯度较高的聚苹果酸沉淀。

上述一系列试验的意义在于,化繁为简,提高了生物法大规模生产聚苹果酸的可能性,为将来聚苹果酸的产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猜你喜欢
丁二酸苹果酸发酵罐
混合二元酸分离制备高品质丁二酸
搅拌时间和顶空低压对猪粪产甲烷速率的影响
白腐真菌发酵罐产漆酶条件的优化
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L-苹果酸中的对映异构体D-苹果酸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淀粉共混物阻燃改性的研究
阻燃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阻燃性能研究
聚丁二酸丁二酯的酶促降解研究
自吸式发酵罐用于酵母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
改变青霉素发酵罐的搅拌形式来提高发酵单位
壳聚糖和氯化钙处理对采后黄冠梨苹果酸代谢酶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