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一般是患有脑血管疾病者受各类诱因影响,脑内动脉闭塞或破裂引发的血液循环障碍性病症[1-2]。该病症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且发病急,一旦发病易造成病人的肢体瘫痪,给病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3-4]。相关文献显示,脑梗死病人遗留肢体障碍的比例较高,其已成为成年人后天残疾的主要因素之一[5]。针对脑梗死功能残疾病人,实施有效的康复训练可以发挥出有效的疗效,其在促进脑梗死病人康复的同时亦可减少潜在的成本。多项研究认为,有益的运动训练与脑梗死神经功能预后和促进脑梗死边缘区微血管超微结构恢复及新生血管有关[6-7],但具体机制还有待研究。另外,还有研究认为,脑血管再生机制中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发挥关键作用,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α)可和EPCs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影响EPCs迁移[8]。本研究通过观察脑梗死偏瘫病人血清中EPCs和SDF-1α水平在经运动训练结合康复治疗后的变化情况,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300例脑梗死偏瘫病人。纳入标准:①符合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②均为发病1周以后,所有病人状态均趋于稳定;③单侧肢体功能障碍。排除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感染性疾病以及伴有骨关节系统疾病者等。将符合上述标准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0例。观察组,男89例,女61例;年龄(62.39±5.11)岁,发病时间(17.52±2.74)h;对照组,男86例,女64例;年龄(64.12±5.34)岁;发病时间(17.05±2.33)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患侧肢体各关节被动运动、翻身训练、桥式训练、坐位平衡训练以及日常活动能力训练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实施四肢联动疗法(Nustep-T4)运动训练,具体如下:①指导病人躯干直立,坐在四肢联动器器械上,健侧带动患侧肢体,双侧肢体交替进行屈伸运动,同时,下肢进行踩踏自行车动作,刺激肢体感觉;②待病人完成第1项运动时,即指导其利用患侧带动健侧进行运动,首先弯曲膝关节和髋关节,各做跟屈和踝背屈,纠正足下垂,进而加强下肢关节力量;③指导病人进行躯干旋转左右摆动,并借助器械的自由度调节而加大旋转幅度,进而控制病人的核心肌力;④在病人完成上述运动且尚可耐受的情况下,加大四肢联动运动量,加大其躯干旋转幅度,加快恢复其侧下肢和腰背肌肉。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及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分,同时评定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EPCs和SDF-1α水平。QOL包括食欲、睡眠、精神、日常生活、与人交往5个维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ADL、FMA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FMA、ADL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ADL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ADL、FMA量表评分比较(±s) 单位:分
2.2 两组治疗前后EPCs和SDF-1α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EPCs、SDF-1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PCs、SDF-1α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组别例数 EPCs(%) 治疗前治疗后 SDF-1α(pg/mL) 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1500.48±0.131.52±0.251 101.23±34.421 832.20±48.84对照组1500.47±0.130.74±0.171 104.00±36.551 319.83±38.93t值0.1422.942-1.84229.200P>0.05<0.05>0.05<0.05
2.3 两组治疗后QOL评分比较 两组QO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QOL评分比较 (±s) 单位:分
脑梗死病人发病1个月内易出现程度不一的肢体功能障碍[9]。该病主要是因高位中枢受损而致,进而难以控制低位中枢的活动力,引起神经中枢反射亢进,在此情况下,病人的肌肉组群间即会失去协调能力,最终失去平衡,出现姿势不正常、运动和步行能力不良等情况[10-11]。目前,偏瘫为脑梗死病人发生率最为显著的肢体功能障碍之一,主要表现为下肢运动功能丧失,给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了严重的负性影响。国外有学者研究表明,偏瘫病人的躯干控制和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密切的关联,除了对脑梗死病人实施针对性的治疗外,如何恢复脑梗死病人的步行能力亦成为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重要核心所在[12-13]。
本研究通过对脑梗死偏瘫病人在实施常规康复治疗外,加以Nustep-T4运动强化训练:①针对肌力等级2级以下者,指导其完成一系列相对简单和易于耐受的运动内容,包括利用健侧带动患侧进行屈伸运动,使之可以发挥出一肢带动三肢运动的作用;②当病人的耐受力提升以及身体不再伴随痉挛时,可以根据病人自身情况加强运动强度,主要为患侧带动健侧的锻炼内容,进而提高平衡能力及躯干控制力;③模拟训练,借助器械改善关节活动范围;④在提高病人躯干控制力的状态下,再指导病人加强站立和坐起的训练,以此进一步提升步行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结合Nustep-T4运动强化训练后,观察组病人的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Nustep-T4运动训练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较单纯的康复治疗有助于提高脑梗死偏瘫病人的运动功能,这可能受益于运动训练强度的循序渐进及反馈式刺激的反复强化。此与段好阳等[14]的研究结果基本相一致。多项研究认为,针对脑梗死病人的康复训练应主要改善病人的个体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为宜[15-16]。还有研究认为脑梗死偏瘫的治疗机制与促进脑血管再生相关[17]。基础研究显示,EPCs参与了个体脑血管再生,其中,EPCs作为自体修复干细胞,可以发挥修复血管内皮和刺激脑血管再生等效果[18]。另外,SDF-1α被认为可以和EPCs表面的CXCR4受体特异性结合,由多个器官分泌而成,具备趋化活性[19-2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EPCs、SDF-1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PCs、SDF-1α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Nustep-T4运动训练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上调脑梗死病人EPCs、SDF-1α含量,结合已被证实的EPCs对脑缺血区神经血管单元多向保护作用及急性期EPCs对预测脑梗死预后的重要,可以得出Nustep-T4运动训练配合常规康复治疗改善病人预后机制可能涉及EPCs参与,对脑梗死病人进行有效的EPCs内源性干预,促进自体骨髓EPCs参与侧支循环的建立及神经重塑,可能为Nustep-T4运动训练配合常规康复有效治疗脑梗死的机制之一。
综上所述,Nustep-T4运动训练配合常规康复有助于改善脑梗死偏瘫病人的运动功能及预后生活质量,治疗机制可能与其上调外周血SDF-1α进而增加EPCs水平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