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笑笑,万赛罗,刘 辉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a.农业与医疗卫生学院;b.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管理中心,合肥 230022)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下简称“一村一”)为广大农村培养了“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善经营”的乡土实用人才,使学员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1-2]。园艺技术专业是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使本该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流于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村一”项目的实用性,偏离了办学初衷,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为了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着力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本文探讨了如何构建与完善“一村一”园艺技术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依据,对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近6亿中国农村人口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体是广大农民,重点是人才,关键在教育[3]。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时代赋予电大“一村一”教育新的责任和使命,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具有重大的意义。
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我省园艺产业在新时代的大潮中,迎来了战略机遇期。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园艺产业未来发展大有可为。近年来,安徽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探索创新、因地制宜,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园艺产业供给质量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长期以来,电大“一村一”园艺技术专业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且与地方产业布局脱节,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如培养目标定位偏差,人才培养与本省园艺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明显加速相矛盾;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导致学生实操能力不强,进入相关的企业或者园艺场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岗位工作;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理性思考,就业优势不足以及为农服务的意识较薄弱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本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渴求与日俱增,我校“一村一”园艺技术专业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出了结合自身特色,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着力培养知行合一的实干型人才。
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性很强,人才培养目标须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满足相关企业人才需求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对于地方电大而言, 应以行业、企业为背景,使人才培养模式定位适应当地园艺产业发展的新形势。
安徽省园艺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园艺植物主要有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其中蔬菜、水果列入我省十大主导产业。安徽省为全国十大蔬菜大省和全国五大棚菜主产区之一,且已形成水果种植、销售、深加工较为完整的水果产业链。作为后起之秀的安徽花木产业,已经具有自己独特发展模式,以肥西为代表的安徽花木产业,在国内业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我省“一村一”园艺技术专业定位要与我省现代园艺产业发展相适应,服务地方经济。本专业学生需掌握良种繁育、栽培技术、设施园艺、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采后处理等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善于组织生产和管理的现代园艺技能,就业面向园艺生产、种植技术推广、园艺产品与农资营销、农业企业管理及休闲园艺等工作岗位。
“一村一”园艺技术专业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历结构单一,学生主要由高中毕业生组成,大多数学员受教育程度限制,对于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了解不多,所具备的知识迁移能力不足,在学习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吃力。此外,存在突出的工学矛盾,投入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学习自主性差,较少接触现代信息技术,缺乏获得网络信息的基本能力[4]。
根据对学生就业岗位及职业发展分析,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科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一线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工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是学校与企业紧密联合,以职业为导向,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学生在“产”中训,在“训”中学的教育模式。学校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经过全面的市场调研,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等,合理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5]。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多,国外比较成熟的培养模式有以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确定能力标准的CEBT模式[6]、以职业岗位确定能力目标的CBE模式[7];国内园艺技术专业具有代表性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8]、“前校后园,校岗直通”[9]、“4+1”工学交替[10]、“两线·四段·三融合”工学结合模式[11]、“四位一体、五段式”创业人才培养体系[12]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能力拓展与职业认证相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高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基于“一村一”生源特点、学制较短及服务区域园艺产业生产的目标任务,需研究构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一村一”园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我校根据安徽省在园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对人才需求的转变,提出了“面向应用、理实融合、模块教学、任务驱动”的分周期、分阶段“工、学”轮换,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理论教学阶段,学生利用线上线下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实践教学阶段充分利用各学习中心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实训项目为依托,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指导,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企业顶岗实习阶段,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养。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循环递进培养职业能力,为区域园艺产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课程设置根据用人企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增设课程或者是重建课程群,且课程模块设置是多元化和开放式的,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避免相互重复或脱节,保证知识的相互衔接,穿插讲解学科领域最新科研动态和进展(如图2所示)。本专业课程设置既保证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实用,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图2 园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
通过对用人企业调研,针对企业用人需求,结合我省现代园艺产业的发展趋势,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对现代园艺产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以实用性、先进性作为原则,将相关园艺植物生产技术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参照高级果树园艺工、高级花卉园艺师,高级茶园园艺工等国家职业标准,归纳出园艺技术职业岗位群的典型的工作任务,构建园艺技术专业科学、合理、系统的课程体系,突出园艺技术专业特色,增强专业实用性。课程内容的设置原则是根据工作任务,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兼顾学生的职业发展。学校主导开发课程,如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企业则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协助学校或委托学校开发出特定的技能拓展课程或职业核心课程。通过整合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通识课和特色课等,将不同教学模块纳入学生的整个学业指导中并渗透职业素养的培养,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与市场发展趋势相契合。
在教学计划改革的基础上,教学手段与方法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根据园艺技术专业不同课程特点,采用项目教学、模块教学等教学方式。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设定好项目或模块,并结合园艺植物生长规律,科学灵活地安排教学时间。按照园艺植物生产季节组织,周年不间断地学习和生产,使教学活动与园艺植物生长周期同步进行。将作物周年生产分成整地育苗、定植栽培、花果管理、整形修剪、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后处理、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推广等项目或模块[13]。通过完成以上任务模块,学习栽培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生产技能,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基于电大远程教学特点,可加强信息化教育建设。大力开发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网络课程和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发挥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着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毕业作业和生产实习。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就业网络,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训课程任务贴近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生产实习环节,培养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职业技能[14]。
学生毕业生产实习可根据专业学习的侧重点及未来就业意向,双向选择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到学校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实习,增进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互相了解,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专业责任教师定期到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与用人单位一起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考核。
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水平,工学结合模式下师资培养方式需要转变及创新。着重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随着园艺技术生产方式和企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与更新,专职教师的专业技能也要随之不断提高。一方面,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进行技能培训,深入先进企业考察学习。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通力合作,鼓励专业教师到园艺企业挂职锻炼,将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带回学校、带进课堂,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生产技能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学校积极聘请相关园艺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或者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负责部分课程的教学。培养造就一支业务熟、素质高、技能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质量保证,实现了“一村一”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单一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极大影响了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改革现有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强化学习过程, 建立多元化、多节点的课程考核方式,如专业规则中《遗传与育种》课程考核方式为随学随考;《植物学基础》课程考核方式为形成性考核百分百。考核方式的多样化是进一步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现,为学生提供便捷、有效、合乎成人学习特点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15]。考核方面分层次进行,专业责任人根据管理规定,结合面授和实践教学环节参与程度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
总之,园艺产业的发展是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园艺产业兴旺是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16-17]。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有效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综合竞争力,进而形成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为现代园艺产业发展提供应用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