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马”的文学价值探究

2020-04-01 19:52任丽娟
雨露风 2020年1期
关键词:诗篇诗经意象

任丽娟

摘要:在周代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就是马,而且其与人类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在《诗经》中,则将其作为某种价值事物被大量地反映了出来,而且实际的价值和意义也更具备独特性。在《诗经》的一些篇章中,大部分人都会将马应用进来,并且对人进行拟写,而且借助马达到抒情的效果,在实际的艺术表现手法中,不但起到了烘托的作用,还起到了比兴的作用,而且不论是对大量的作品进行分析,还是对诗歌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都可以发现马本身的文学价值非常丰富,也为马文化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本文主要对《诗经》中“马”的文学价值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诗经; “马” ;文学价值

在古代,与人类关系最为亲密的就是马,而且其在很早的时期就已经被人类驯化。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非常重视马,而且在西周时期就将“马政”建立了进来,在当时,“马政”是一项最不可或缺的政治制度。其中,《鲁颂·駉》就是对马政进行赞扬的诗篇,主要描述的就是负责马政事物的官吏,统称为“趣马”,主要的职务是对马匹的训练和牧养等进行负责。在近代的考古中,还在殷墟侯家庄的商王陵墓以及山东淄博等地,发现了一定数量的葬马坑,基于此可以进一步发现,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周代而言,其还会举行与马有关的各种名目的祭祀,而且在当时马是人们最为崇拜的对象之一,甚至马本身已经达到了神化的程度。在《周礼.春官.校人》中,就有对祭马仪式的描写:“春祭马祖,执驹;夏祭马牧,颁马攻特;秋祭马社,藏扑;冬祭马步,献马。”由此可以进一步发现,在不同的季节,均有祭马的意识,而且实际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此外,在《小雅·吉日》中,也有與马神祭祀相关的内容。正是在当时马的地位如此高,才会将其作为最珍贵的礼品,馈赠给诸侯以及天子。由于在周代的社会生活中,马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诗经》中才会频繁地出现马,而且在《诗经》中也将马作为了最重要的内容,其对于人类本身而言,并非是一种已经被驯化的动物,而是具备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并且在《诗经》中,马的文学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诗经》中“马”的表现形式

人们与马之间不但有着密切的联系,还有着喜爱之情,不仅如此,人们还极为重视马,也正是基于此种背景,马才可以在诗篇之中起到反应某种社会价值的意义,与此同时,还具备独特的价值。在《诗经》中,马的出现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种形式,首先,就是具备物象特征的马。其主要是对周代社会中马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描写,例如日常生活、狩猎、战争等,而且对于马本身而言,其具备功用性的价值;其次,就是具备意象特征的马。在我国古代的诗歌艺术中,意象属于应用广泛的一个重要理论,而且出现的时间也非常早。在《易经·系辞》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而且经常用“象”来进行意的表达。在艺术的创作中,还要用“象”来表“神”,也就是说将具体的物象应用进来,对作者的思想情况进行表达。在《诗经》中,对于动植物的描写非常多,孔子也曾有言,学诗的过程中,就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特别是在《诗经》中,其在对大量的动植物进行描写的过程中,甚至已经达到了“拟人化”的程度,不但对人们的情感起到了承载的作用,还对人们的思想起到了表达的作用。而且对于当时阶段而言,其已经认为一部分动植物就是意象,成为了人们自身情感的一种符号,食物更是成为比、兴、赋的载体,比如桑、木瓜、鱼等。而且在《美学十论·论美与自然》中,陈望衡表示:“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第二个阶段是‘比德阶段。”由此可见,人们不再将以往物质功利的观点应用进来,而是将自然物与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精神生活结合在一起,并且对自然物的自然属性重视起来,将其对生活以及社会中一些美的存在进行比喻和象征。特别是在《诗经》中,其对于“比”“兴”的应用量非常大,而且其中还有一部分“比”“兴”的应用是对自然美进行了社会化的赋予。此外,普列汉诺夫也表示过:“以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将有意识的观点深入进来,对事物进来看待,通常情况下,是先于以审美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而在当时阶段,马本身就具备实用价值的特点,在诗篇中被频繁地写入进来,而且基于作者的进一步审美转换,将马的丰富文学和美学价值全面地体现了出来。虽然在早期阶段的《诗经》中,其存在严重的发育不成熟问题,而且实际的表现也非常粗糙,更有甚者,可以用模糊这一字眼来形容,但是对于实际的思想表达以及现有的构建而言,其独特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诗经》表现形式中,最常用的三种方法就是“赋”“比”“兴”,而且在运用这三种方法的过程中,都与“物”脱离不开关系,特别是“比”和“兴”。此外,《诗经》之所以对赋、比、兴进行大量的应用,其根本原因就是将某一种对应物作为基础,进而将某种情感激发出来,并且通过作者的恰当取舍,将作者自身的感受与理解融入其中,进而在诗中将人们微妙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在诗歌中,将一些“物”作为意象则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诗经》中,一些与马相关的比喻句,都存在描写隐晦的特点,而且后人在对其意思进行阐释的过程中,也各有不同。例如,在《小雅·角弓》中:“老马反为驹,不顾其后。”对于这句关于马的描述,虽然欧阳修、郑玄、朱熹等均认为其属于取譬之句,但是实际的解说也是各不相同。欧阳修在《诗本义》中这样表述:“述谗佞之人,变易是非善恶,乃以老马为驹,不顾人在其后则辩是非。”郑玄则有言:“喻幽王见老人,反悔慢之,遇之如幼稚,不自顾念后至年老,人之遇己亦将然。”朱熹在《诗集传》中表示:“言其但知谗害人以取爵位,而不知其不胜任,如老马惫矣,而反自以为驹,不顾其后,将由不胜任之患也。”

二、马在《诗经》中具有烘托的作用

举例来讲,在《周南·卷耳》和《诗经原始》这两篇中,方玉润发表了这样的看法:“此诗当是妇人念夫行役而悯其劳作之作。”在该诗中的第一篇属于写实,主要是对女子在采卷耳的过程中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进行直接的描述。在之后的二章、三章以及四章中,则改变了对自己怀念行人的直接叙述,以对方为出发点,对自身的思念之情进行想象。而且作者将一匹兵马运用进来,将其作为意向,对自身的感情进行表述,例如,“陟彼崔嵬, 我马虺隤……,陟彼高岗, 我马玄黄……。陟彼砠矣, 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该诗将此种复沓的形式应用进来,不仅如此,还将层层递进的形式应用进来,可以最大化地将自身的怀人之情表述出来,并且间接的表述了自身的忧伤之深,诗篇既婉转又曲折,十分感人。此外,还有另外一篇思妇诗,即《小雅·杕杜》,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檀车幝幝,四牡痯痯,征夫不远。”主要通过破旧的车和疲病的马来将自身的相思之情烘托出来。在战国末年,屈原的《离骚》诗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即“仆夫悲余马怀兮, 蜷局顾而不行”。其与此种表达方式极为相似,而且不论是仆,还是马,都对故国有着迷恋之情,而其不愿意离去,从侧面的方式将屈原的爱国之情烘托出来。此外,蔡琰有一诗篇,即《悲愤诗》有言:“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也是将车马作为主要的意象,对自身的情思进行全面的烘托。而到了唐代,大部分诗人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都会将马形容为瘦、老、病,进而对自身的压抑之情和难言之隐进行侧面的烘托。杜甫曾有诗名为《病马》,“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其中,对于马的形象而言,其已经不仅仅是对气氛的烘托,更多的是将人的一腔壮志不得展的自我画像描述出来,对作者壮志蹉跎的郁愤进行抒发的同时,还将更加丰富的内涵赋予了进来,使马的意象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三、马在战争诗篇中的烘托作用

对于马这一动物而言,其在古代与战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在《说文解字》一文中,东汉许慎就曾阐释过,马又可以解释为“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不仅如此,在后汉书中,也有相应的阐释,即“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 国之大用”。由此可以进一步发现,马与战争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古代,对于一个国家强弱以及力量的衡量,除了对戎车的多寡进行看重以外,还要对戎马的多少以及强弱进行看重。在战争中,马是战争的工具,也正是因为此,才使马的形象更加饱满,将刚健豪迈之气囊括了进来。在《诗经》中,有很多诗篇都是对战争的描写,而且在描写战争的过程中,都将马的形象体现了出来,除了对马在战争中的作用进行客观的描述以外,马本身还能起到对战争的烘托作用,因此,在实际的诗篇中,马本身就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对于《小雅.·六月》这一诗篇而言,其主要就是赞美宣王时代尹吉甫北伐猃狁获胜的一篇诗,而且整篇诗中,在猃狁兴兵就进行了描写,“猃狁孔炽,我是用急”。与此同时,宣王闻声,则开启了紧急备战的模式,并且以车马为喻进行描写:“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比物四骊,闲之维则。……”在出征抗敌之前,必须重视战马的挑选,在挑选战马的过程中,必须将训练成熟的战马选取进来,还要对毛色齐、雄壮的战马优先挑选,诗篇中则这样表述:“四牡修广,其大有颙。薄伐玁狁,以奏肤公。”而且在实际的战争过程中,也是以马为主要的描写对象,对于军队的实力和威武则以马的高大健壮进行相应的烘托,不仅如此,在描写戎马倥偬的过程中,也是对统帅尹吉甫奔赴国难勇往直前的气概进行了间接的烘托。

四、马在狩猎篇中的作用

在周代社会生产劳动中,狩猎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而且通过相应的狩猎,人们可以获得生活的来源,此外,当时的统治者还将其与娱乐结合在一起,进而演变为一种演武或者是练兵的活动,将制度化实施进来,使其成为诚征的“岁时常典”。在《诗经》中,其也属于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例如,在《小雅·车攻》中,对周宣王的出猎进行了描述,而且还将诸侯汇集与东都。在该篇的前三章中,主要是对狩猎的准备工作进行描写,即:“我车既攻, 我马既同,四牡庞庞,驾言徂东。田车既好, 田牡孔阜。东有甫草,驾言行狩……”不但将准备工作的充分性描述了出来,还以车盛马壮为意象对悬望的赫赫声威进行了侧面的烘托。此外,还有“驾彼四牡,四牡奕奕。赤芾金舄,会同有绎”。其主要以马行疾徐有致为依托,对诸侯在朝见的过程中络绎不绝和井然有序的状态进行烘托。此外,在田猎一章中,还有这样的描写:“四黄既驾, 两骖不猗。不失其驰, 舍矢如破。”在前两句中,主要是对四匹黄马的并驾齐驱进行描述,而后两句不但对骑马人的高超射艺进行了精准的描写,还对其百发百中犹如神人的齐射技艺进行了重点的表述。实际的艺术效果非常好,不但达到了人马娴习有度的程度,还达到了相互映衬的效果。在狩猎完成归途的过程中,则有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即“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根据该词句,就可以进一步想象出当时的场景,马声萧萧,以马声为烘托将军营的整肃侧面地表现出来,而且达到了虚实并举,情景相生的效果。在《岁寒堂诗话》中,张戎曾这样表述:“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以‘萧萧‘悠悠字,而出师整暇之情状,宛在目前。此语非为创始之为难,乃中的之为工也。”不仅如此,当时非常有名的诗歌作家更是对“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两句进行了大力的赞赏,称之为“动中见静,静中见动”,此种手法堪称为绝妙。在《诗经》中以“马”为烘托意象进行相观场景状况的描述以及此等绝妙的描写手法,还起到启迪后世的作用,在唐朝时期,在《后出塞》中这样描述,“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廖”。也是进一步受到了诗经的点化。而且近代著名作家钱钟书也对其进行了大加赞赏,曰:“‘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正所谓诗人体物,早具会心。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虚空之辽远者,每以有事物点缀而愈见其广。”

五、结语

本文对《诗经》中“马”的文学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诗经》这一伟大的作品中,最早出现的就是马,而且在实际的诗篇中,马不仅起到了比兴的作用,还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对于马而言,其本身的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会将马比作军人,而且在进行诗篇叙写的过程中,还会采取以马喻人的手法,将自身的怀才不遇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不仅如此,在当时,马还成为了人才价值的重要象征。到了春秋战国交际之期,“马”又实现了进一步的升级,上升到了人格的意义,孔子曾有言:“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与此同时,郑玄则对其进行阐释,曰:“德者调良之谓,谓有五御之威仪。”由此可见,在当时的孔子心中,马已经不仅仅属于自然界中的动物物种,而是一种人的象征,并且赋予了德才兼备的内涵。在《列子·说符》中,在对九方皋相马进行讲述的过程中,则提出了相应的道理,即“识人于牝牡骊黄之外”,而且在当时起到了發人深省的作用。在《战国策·燕策一》中,也将郭隗不弃千里马之骨全面地描述和体现了出来。到了魏晋时期,“马”的意义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升级,而且其不再局限于对人才价值的象征,更多的是体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将马象征为英雄的精神。在众多的诗篇中,以马进行咏怀的诗篇不在少数,比如,刘义恭的《白马赋》、郭璞的《马赞》等。到了唐代,在这一时期所有的文人墨客都对马有着极度的偏爱,与马相关的诗篇也非常多,比如,韩愈的《马说》、李白的《天马歌》等。总的来讲,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中,马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学价值,特别是在《诗经》中,对马在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环境中均进行了深入的描写,将马的不同烘托作用全面表述出来,通过对《诗经》中“马”的文学价值进行深入的探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在古代时期人们不仅将马单单作为一种自然界的动物,而是赋予其更多的价值,给予其更多的尊重,而且在实际的诗篇中,将马大量的应用进来,或是借马对人的相思之情进行烘托,或是借马对人的壮志难筹进行侧面反映,又或是借马对军队的肃然庄重进行反馈等,随着时代的更迭和发展,马在文学中的含义也在不断的深化。

参考文献:

〔1〕张细进.先秦时期“君子”意涵的三次转变及其意义——以《尚书》《诗经》《论语》为中心[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4(5):105-111.

〔2〕郑伟.“诗可以观”与《诗经》的文学阐释学——以欧阳修、苏辙的诗经学为中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172-180,192.

〔3〕树常青,刘春.《诗经》中文学与政治价值之抗礼——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氓》选篇为例[J].语文建设,2018(26):45-48.

猜你喜欢
诗篇诗经意象
童心里的诗篇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静待绽放
来自林间的风
雪峰山诗篇
美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