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发展历程

2020-04-01 20:02赵青靓
雨露风 2020年1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背景舞蹈

赵青靓

摘要:文明是以人的实践为表现,以人类文化为基础。没有人就没有文明和文化。在中国的辽阔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孕育了整个中华民族,创造出延绵不绝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以中国舞蹈发展史为脉络,分为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这三个阶段,描摹不同历史背景下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

关键词:舞蹈;民族文化;历史;背景

一、先秦时期舞蹈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舞蹈的产生与特点

舞蹈与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紧密相关。“美”产生的同时,原始舞蹈大约也产生了。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维持和繁衍生命,劳动与生殖是最基本的社会活动。除了花大部分时间去获得维持生命的物质财富外,人类还有一点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去美化生活,创造精神财富。“自娱性”是原始舞蹈的特性之一,人类是为了自身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舞蹈。

原始社会时期,人的认知与科学发展水平,无法使人类了解并征服自然。群居是人类为了维持生命而形成的生活方式。“群体性”是原始舞蹈的另一特性。在舞蹈中,人们聚合在一起,团结生存,共求发展。

(二)夏商奴隶制时代的舞蹈

经过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后,生产力的发展使原来共同劳动消费的情况改变,劳动财富剩余,私有制不断发展;氏族和氏族联盟的首领获得了丰富的生产资料并具备了区别于别人的特权,阶级分化,国家产生。伴随着夏商奴隶制社会的到来,舞蹈呈现出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

舞蹈步入表演艺术领域,是奴隶制时代舞蹈发展的重要进程。在阶级分化后,逐渐出现以观赏乐舞取乐的奴隶主阶级,那么同时也就出现了专门表演供人娱乐的乐舞奴隶。《史记》记载着的“北里之舞,靡靡之音”,这很清楚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景象,乐舞奴隶为了满足奴隶主的需要求得生存,成为最早的专业舞蹈表演人,并將舞蹈发展成为了一种表演性艺术。

“巫舞”十分盛行。商代是神权至上的时代。涉及生活的各种事项,殷人都要去占卜问鬼神。在商代,主持祭祀占卜活动的是“巫”。“巫”在商代地位非常高,是最早的宗教舞者。“巫”在进行巫术活动的时候,要跳舞娱神,所以这种舞蹈就被称为“巫舞”。这种舞蹈有很多高难度的舞蹈动作,不经训练是无法做到的,增添了“巫舞”的神秘色彩。因此,这种戴有神秘面纱的舞蹈就和宗教祭祀仪式的神圣性相贴合,使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禹步”就是“巫舞”中一种特有的舞步。如今,在中国古典舞中常见的舞步“小碎步”的雏形和“禹步”有关。

(三)两周时期舞蹈的发展和变革

1.西周时期

周代已经逐渐从奴隶制进入到封建领主制。武王伐纣,周公汲取夏商的经验教训,反思出天命不可信,周朝政治统治逐渐从神权统治变成王权统治。从原来的尽天命到尽人事,舞蹈的主要功能不再是娱神通神。这一时期,舞蹈变成为周王的政治统治而服务的工具,强调教化的作用。

周朝在建国初期,在周公的主持下,以不同规格的乐舞,作为划分不同等级的标志之一,建立起了一整套礼乐制度,并设置乐舞机构,掌管各种礼乐事宜。一直影响后世被奉为神圣的“先王之乐”,指的就是这套由周代制定的礼乐制度。以历史上著名的《六舞》为例,它不仅是周代主要的成套祭祀乐舞,每个乐舞用于不同的祭祀,而且还是作为教育“国子”的主要课程之一。

后来,周代制定的礼乐制度,被历代王朝继承,形成了一套“雅乐”体系,用来歌颂历代封建帝王的文武功德。如今,这种传统的宗庙祭祀乐,在我国山东曲阜,祭祀孔子的雅乐仍在流行。

2.东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伴随着社会的大变革及儒家创始人孔子开创私学重视乐舞教育,民间舞迅速兴盛起来。这一时期繁盛的民间乐舞,大量载于有关这一时期的典籍中。以《诗经》为例,《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雅”“颂”主要是西周或更早时代的作品,因为当时社会风气崇尚礼乐,所以得到重视。“风”,大量来自春秋时代。由于民间乐舞兴起,众多民歌收集整理上书,收录成为了《诗经》中的“风”。

二、汉唐时期舞蹈的发展历程

(一)舞蹈艺术取得重大发展的汉代

秦王朝完成统一大业,使七国乐舞文化汇集在一起。显赫一时的秦王朝灭亡后,汉王朝取而代之。在秦统一的基础上,进入汉代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黄金期。这一时期,舞蹈艺术取得重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百戏”乐舞表演艺术不断丰富。“百戏”是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音乐演奏、舞蹈等多种民间技艺综合的串演,因其包含了很多不同的艺术形式,所以称为“百戏”。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交流,因而丰富了“百戏”的表演内容。在汉代,“百戏”十分盛行,规模很宏大。第二,涌现许多杰出的舞人。穿插在“百戏”表演之外的是在后宫贵族之家专门表演歌舞娱乐的“女乐”,也称“歌舞者”。他们的舞蹈活动继承了夏商奴隶制时代乐舞奴隶的舞蹈传统,由于经常与同伴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所以他们不得不刻苦提高自身的技艺水平。因此,汉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舞人,创造了很多高水平的表演性舞蹈。第三,礼节性舞蹈与即兴起舞。在汉代,酒宴场合,除了观赏歌舞艺人表演外,还有宾客相邀共同欢愉起舞的习俗。这种古老的“交谊舞”,古代叫“以舞相属”。这种舞蹈既然是礼节,就有一定规矩,若不按规矩起舞就是失礼。第四,雅乐舞蹈的继承与创新。兴起于西周时期的“雅乐舞蹈”,在汉代得到继承与创新。以刘邦高唱自创的著名歌诗《大风歌》为例,《大风歌》作为汉代雅乐舞蹈的代表,其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另外增添了民间舞蹈的风采。

(二)多姿多彩的唐朝舞蹈

隋朝统一后,结束三百多年分裂割据的战乱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乐舞的交流与融合,为唐代舞蹈艺术生长播下五彩斑斓的种子。唐王朝国力强大,是舞蹈艺术兴盛发展的好时机。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表演形式,唐代舞蹈是我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的高峰。舞蹈活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节日歌舞游乐。音乐舞蹈十分发达的唐代,歌舞自然成为了群众欢庆节日,自我娱乐的重要方式。王室宫廷会组织群众参加欢庆传统节日活动。历史上著名的《踏歌》,在乡村、城镇都十分流行。《踏歌》是当时人们最喜爱的自娱舞蹈。李白《赠汪伦》中“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句诗正是描写当时人们欢乐《踏歌》舞蹈的真实情景。第二,自舞成风。在唐代,舞蹈是各阶层都很喜爱的表演艺术。舞蹈艺术成为人们用以自娱,表示礼节或是显示自己才华的一种方式。人们重视舞蹈活动,能诗能文,能歌善舞,都是令人钦佩的。第三,宗教祭祀舞蹈的艺术化和世俗化。民间舞蹈艺术代表“面具舞”,又称“傩舞”,因其是原始祭祀舞蹈的继承发展,所以有驱逐鬼神、求雨等祭祀功能。在唐代,受当时艺术发展趋势的影响,舞蹈更加追求形式的艺术化,祭祀功能大大削弱。此外,由于舞蹈的世俗化,各阶层都可以在寺院观看歌舞戏场表演。

三、宋元明清舞蹈的发展历程

(一)宋代舞蹈艺术发展的转折

随着唐王朝的灭亡,舞蹈艺术由盛转衰。虽说宋代国家势力不如唐代强盛,但是舞蹈并未一蹶不振,而是曲折地发展变革着。宋代是中国古代舞蹈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主要特征有两点。

第一,民间歌舞空前盛大。两宋时期,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进一步发达,城镇数量增加,大量人口涌向城市。许多歌舞艺人选择涌向城市自谋生路,形成一支扎根于民间的专业舞蹈表演队伍。民间歌舞一片繁荣。城市固定表演场所“瓦子”“勾栏”,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起来,成为艺人们表演的专门场所。第二,舞蹈中的戏剧性因素增加。在宋代,孕育后世的戏曲艺术进一步发展,有情节、人物融入的戏曲元素加入舞蹈表演,纯舞蹈表演艺术逐渐衰弱。

(二)元明清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变异

进入封建社会后期的元、明、清三代,其最高统治者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的三个民族。这三个相连接朝代舞蹈艺术发展趋势大致相同,一脉相承。

第一,各代宫廷宴乐都在极力突出具有本民族色彩的乐舞。蒙古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入主中原后,蒙古族统治阶级对本民族文化十分重视,所以宫廷乐舞民族色彩浓厚。明代继承宋代宫廷舞风,带有明显的汉文化特征。清代的宫廷宴乐则具有鲜明的满族色彩。第二,民间舞依旧保持活力。民间舞由于与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紧密结合。虽然民间舞时盛时衰,但是无论政权如何更替,人民群众都在顽强地用自己的力量继承、发展自己民族的舞蹈。第三,戏曲舞蹈高度发展。戏曲艺术继承和融合前代多种艺术形式,宋元以后,开始蓬勃发展。这一时期,舞蹈成为戏曲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舞蹈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四、结语

民族文化传统,是民族的根与灵魂。中华民族舞蹈文化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一笔财富。作为文化推广者,我们应该主动肩负起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弘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走出去对外传播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为民族文化事业推广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宫晓娟.浅谈唐朝时期舞蹈艺术的发展-自舞成[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11).

〔3〕苗慧晶.淺析汉代舞蹈对现今中国舞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0).

〔4〕袁志敏.蒙古文化与蒙古族安代舞的演变和发展[J].音乐生活,2017(10).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背景舞蹈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舞蹈课
跟踪导练(一)5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雪地上的舞蹈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