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颖
摘要:被誉为“曲状元”的马致远制曲艺术精湛,语言清丽,意境高妙。《般涉调·哨遍·半世逢场作戏》是其代表作之一,整首曲散发着豪放兼俊逸的情采之美,诗情兼画意的田园之美,幽怨兼旷达的哲理之美。
关键词:马致远;般涉调·哨遍·半世逢场作戏;艺术特色
《般涉调·哨遍·半世逢场作戏》是马致远代表作之一,开首一曲便描绘出一幅自得其乐的田园生活图画。曲中人相忘于山林,或俯或仰,坦荡肆意已溢出言外。此后数曲,从衣食住行铺排田园之乐:恣意欢睡的闲适,躬耕于南园的愉悦,僧来客至的高雅,淡粥浓酒的豪情,赏花听莺的舒心。显然,这是作者眼中的桃花源,整首曲散发着豪放兼俊逸的情采之美,诗情兼画意的田园之美,幽怨兼旷达的哲理之美。
一、豪放兼俊逸的情采之美
马致远的散曲,声调和谐优美,语言雅俗兼备。朱权在《太和正音谱》的“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中曾说:“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而相领顽,有振俄长鸣,万马齐喑之意。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1]梁乙真在《元明散曲小史》中也说:“他的作风,豪放之中而兼清逸,颇近词中苏轼。”[2]马致远确实有神来之笔,他善于将自己豪迈洒脱的气质寄寓曲中,加之文人化的典雅,使作品呈现出豪放兼俊逸的情采之美。
此曲写尽作者栖居南园之乐。作者搁置尘世的嚣哗,张开理想的野马,在南园这片乐土上纵横驰骋:时而漫步南园,时而卧观青山;时而养鱼种花,时而摘菜待客;时而寻地种菜,时而汲水施肥;时而荫下饮酒,时而淡粥黄齑;时而喜唤锦鸠,时而伴荷听莺。园中之樂,错杂跳跃,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忽东忽西,忽左忽右,让人目不暇接。行文不似涓涓细流,缠缠绵绵,而似崖间瀑布,飞流直下,浪花四起;笔势不似朗朗草原,一望无际,而如峰回路转,曲折有致。确如“天马脱羁,极尽驰骋之乐”。
曲中口语、俗语的大量运用,进一步增加了豪迈气息。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强调“造语必俊,用字必熟,太文则迂,不文则俗,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要耸观,又耸听,格调高,音律好,衬字无,平仄稳”。[3]马致远的散曲语言正是“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比如:桔槔一水韭苗肥,快活煞学圃樊迟。梨花树底三杯酒,杨柳阴中一片席,倒大来无拘系。[4]
这里作者没有刻意卖弄词藻,用的都是一些口头用语,但却表达出了非常深刻且更为丰富的内涵。作者引用樊迟(春秋末齐国人,孔子弟子)典故,使之内涵更加丰富。《论语·子路》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5]
对于樊迟,孔子批评为“小人”,在这里,作者却乐比樊迟,争做儒家标准所不齿的农活。而这快活“煞”过樊迟,可见作者的自得其乐。后文写道:劳动疲惫,梨花树下歇息,淡雅洁白花瓣静谧飘落,两三杯淡酒足以调情,这是文人的雅致。杨柳荫下,一片粗席足以安睡,这是农人的洒脱。或仰或俯,或农或歇,全无拘系。语言虽通俗却不俗气,自然刚刚好。
化用诗词和典故入曲,增加了文人的俊逸。清人李渔认为“曲之腔调近俗”。(《窥词管见》)[6]然而,李渔也评价“亦偶有用着成语之处,点出旧事之时,妙在信手拈来,无心巧合,竟似古人寻我,并非我寻古人”。(《闲情偶寄》)[7]马致远正是如此。他化用古人的诗句,能另辟蹊径,简练概括,独树一帜,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达到了“天衣无缝”的艺术效果。试看“与鸟忘机”就取自辛弃疾《水调歌头·和王正之右司吴江观雪见寄》中的“滴仙人,鸥鸟伴,两忘机”。马致远从如此简练的诗句中选取四字,却极尽描写了与自然中的精灵——鸟的相伴,相忘于江湖的无我境界,这也许就是庄子所说的“心斋”和“坐忘”。文中还多次引用典故,如“诸葛卧龙冈,严陵钓鱼矶”,指诸葛亮与东汉严光隐居之地,作者引此,美化了自己所居之地。再看“僧来笋蕨,客至琴棋”,不由得让人想起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虽说作者也是居于山林自耕自饮,但却不同于那些山中为了糊口而务农的人,而是有着更加典雅的追求的,即精神上的超越,与大自然的物我合一。中国古代就有了隐士这一特殊的士人阶层,魏晋时嵇康写有一篇《圣贤高士传》,“撰录上古以来圣贤隐循心遗名者,集为传、赞,自混沌至于管宁,凡百有一十有九人”。巢父和许由就因“不营世利”和敝履功名而被认为是两个著名的隐士,他们的存在使得失意文人重拾孤高自赏之心,让隐居成为使人追慕的独特存在方式。此曲作者所追慕的也是如此,虽说是隐居,可仍保持着那份高雅;虽食的是“先生家淡粥,措大家黄齑”,可是与先生和措大(贫寒的读书人)闲谈,却能获得精神上的喜悦与共鸣。
二、诗情兼画意的田园之美
马致远的散曲充满画意,首先表现在其作品特别注意色彩的搭配。马克思说:“一般讲来,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在曲中也是一样,有时色彩的运用还可以作为抒情写意、渲染气氛的直接手段。如“伴露荷中、烟柳外、风蒲内”,这简直是一幅色彩鲜艳、热闹动态的风景画,绿色的荷,如烟的柳,刚硬的蒲,全都浮现眼前。再如“对榻青山,绕门绿水”,用青和绿使人感受到田园景致的明丽悦目。其他颜色还有“白发”“黄齑”“青溪”“青门”“锦鸠”“绿头鸭”“黄莺儿”,通过颜色的使用,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一个温暖明丽的大自然跃然纸上。马致远还乐于使用本身带有色彩的事物作为背景颜色。如柴扉、荷花、梨花、韭苗、花香、画眉、露荷、烟柳、风蒲,这些词语的使用,不仅使画面多了色彩,而且更具形象性和直观性。特别是“喜天阴唤锦鸠,爱花香哨画眉” ,“锦鸠”即斑鸠。古有“天欲雨,鸠逐妇;天即雨,鸠唤妇”的谚语,天阴时,天空这块大画布失去了往日耀眼的光芒,而成为欢悦的锦鸠和画眉的打底色,伴着花香,锦鸠、画眉交相辉映,田园乐景令人心旷神怡。
其次表现在意境的渲染上。马致远散曲的意境高妙源于他曲中的画意。他充分发挥散曲语言的丰富性和自由性,施展自己摹景状物的才情,对事物的色、形、态进行细微而传神的描绘,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他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巧妙地截取最鮮明的一段和最引人入胜的一瞬,加以突出渲染,例如“成趣南园,对榻青山,绕门绿水”。归隐山田,最能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要数青山绿水了,而它们的不同组合姿态,使大自然更加醉人。“成趣”取自陶潜《归去来》的“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南园成为散步的场所,领略青山不用着意调整角度,慵懒的闲卧即可,婉婉延延的绿水把门前装饰一番,有种“青山正补墙头缺”的恰到好处,于是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再如“伴露荷中、烟柳外、风蒲内。绿头鸭、黄莺儿、啅七七”,这里带有露水的荷花是以此为聚焦的近景,青烟袅袅般飘逸的柳树是远景,然后镜头又转向风蒲丛中的飘荡,使曲中物象参差错落,大量诉诸于感官的词语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展现在读者眼前。
三、幽怨兼旷达的哲理之美
在此曲中,作者尽写田园之乐,难道作者生性就是一个闲适文人吗?显然不是的。即使面对田园美景时,他还会提到“风云气”“封侯百里”“不爱争名利”,“贫无烦恼知闲贵。譬如风浪乘舟去,争似田园拂袖归”。看似洞察一切的豁达,不追名逐利,实际上仍带有一丝愤懑不平的情绪,旷达之中感受出一种幽怨。
结合作者生平经历,马致远中年时热衷功名,做过几年江浙行省务官,“且念鲰生自年幼,写诗曾献上龙楼,都不迭半纸来大功名一旦休”《女冠子·枉了闲愁》,他徒有“登楼意,恨无上天梯”《南吕·金字经》,只好“且看了长安归去”《拔不断·叹寒儒》。文人马致远本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志,可是元代政治把儒生拒之门外。车尔尼雪夫斯基说:“那些为生活所折磨,厌倦了跟人们交往的人,是会以双倍的力量眷恋着自然的。”马致远所谓的退隐南园,远离红尘都只是他的无奈选择。文人不幸文学幸,作者的无奈选择,却留下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蒙田说:“富裕与贫困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看法,财富、光荣、健康也不像拥有者所说的那样美好和快乐。是好是坏,全凭自己的感受。对自己满意的人才会高兴,而不取决于别人是不是对你满意。只有这样,看法才真实可靠。”(《蒙田随笔》)[8]对于一个乐于隐居之人来说,“有一片冻不死衣,有一口饿不死食”足矣。与贫相对应的是闲,故清贫的要义在于自由与闲,只有闲才可以有独立的追求和独立的精神品格。恰如曲中所说,譬追名逐利犹如“风浪乘舟”,其险难不可自测,哪如拂袖于田园畅怀自由。在许多人看来,官场是囚笼,是陷阱,整个吏治污浊不堪。陶渊明曾将官场比作“樊笼”,而忍受贫穷,无疑是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不光是马致远,元代其他文人也深有同感。“富如何?贵如何?闲中自有闲中乐。天地一壶宽又阔,东,也在我。西,也在我。”(陈草庵《中吕·山坡羊·叹世》)关汉卿在《四块玉·闲适》写道:“适意行,安心坐,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困来时就向莎茵卧。日月长,天地阔,闲快活!”也许正是因为在元代异族统治的社会,为官为臣为富为贵都要听命于他人,不能随心所欲,甚至连“这做皇帝的官差不自由”(马致远《汉宫秋》)。元人的处境可见一斑。
在中国封建社会,隋唐以后的读书人多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走上仕途,以追求助功名实现自己的抱负,使个体生命的价值得以体现,这是一般知识分子唯一出人头地的途径。元代统治者长期废除科举考试,断绝了读书人的仕进之路,使得“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一套已不适于新的社会,儒生们根深蒂固的理想和个人价值无法实现。面对无法改变的人生悲剧,并不一定就是歇斯底里,寻死觅活,还可以有“知其不可为而安之如处”的豁达。马致远所选择的解脱之路就是与山林为伴,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既可以陶冶性情,又能消解烦忧。马致远在“行到水穷处”,能够“坐看云起时”,这种豁达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时代魅力。
作者简介:陈慧颖(1986-),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现为武昌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全职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参考文献:
〔1〕朱权.太和正音谱[M].北京:中华书局,2010:435.
〔2〕梁乙真.元明散曲小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463.
〔3〕周德清.中原音韵[M].北京:中国书店,2018:222.
〔4〕马致远.马致远全集校注[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342.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298.
〔6〕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88.
〔7〕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88.
〔8〕蒙田.梦田随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