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平
什么是审辩式思维?审辩式思维是一种判断命题是否为真或部分为真的方式;审辩式思維是学习、掌握和使用特定技能的过程;审辩式思维是一种通过理性达到合理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基于原则、实践和常识之上的热情和创造。
审辩式思维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思维方式与多年来我国传统的教育、学习方式形成了互相补充的关系。传统的学习方式多是被动的接受,缺乏审辩式思维能力,容易形成定势思维。而拥有审辩式思维能力的人,对各种信息能做出合理而正确的判断,会根据自己的思考、学识、情感、经验和理性作出独立的判断。这就是一个审问、慎思、明辨、决断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的是审辩式思维。
通过对审辩式思维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不懈质疑,包容异见,敢于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深度挖掘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内涵,并结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提出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这样才能实现小学数学学科目标的培养。
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审辩机会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主体。一些相关的数学概念、公式多是由教师总结出来教给学生,而学生多数时候也只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质疑、总结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大大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打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阻碍了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发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学生审辩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点。针对这个问题,结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我们发现通过为学生创设具有“审辩”思维的情境,提出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提供“审辩”的机会,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买铅笔》(十几减9)一课时,我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买铅笔的生活情境,让他们试着计算“15-9”,并说说自己的算法。学生们纷纷发言,相继说出了四五种算法。这时,班里有位学生突然举手表示还有其他算法:“15-9我是倒着算的,先用9-5=4,然后再用10-4=6,所以15-9=6”。原来,他先用9-5=4,就是要知道9比被减数个位的5多4,然后再用被减数剩下的10减去4,就是15比9多的6。对于这种算法,其他学生纷纷表示不能赞同。面对这种情形,我并没有直接给予解释,而是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们,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质疑思辨、不断追问,最终达成共识——这种算法是合理的。由此可见,在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时,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并通过猜想、验证,最终得出结论。
注重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以往的数学教材中的很多问题往往目标明确,答案只有一个,这严重束缚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阻碍了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多年使用北师大版教材,我们发现,其实教材中设置了很多开放性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或提出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使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不断提高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的目的在于学生在面对较复杂问题时,能通过甄别,做出最好的决策和判断。一题多解、多角度思考问题正是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最好方式,也是拓展思路的有效方式。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同时保护他们的创造力,在质疑,猜想、验证中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东新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