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党报评论如何提升“能量密度”

2020-03-31 09:26张砥
传媒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

摘 要:自觉承担起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做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评论必须发挥关键作用。本文结合“七日谈”评论版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实践,为党报评论提升“能量密度”提供必要的思考和借鉴。选题上强化“政治意识”,贯通党心与民意;观点上突出“约数意识”,协调立场与效果;传播上注重“能量意识”,强化锐度和密度,通过变革内容生产关系,立足“做精内容、做宽渠道、做强平台”,就能在融合化生存中觅得机遇。

关键词:媒体融合;党报评论;内容供给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4-00-02

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评论更是要直接与读者对话、引导受众思考、进行有效说服。自觉承担起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做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评论必须发挥关键作用。

“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面对网络技术发展带来传播格局的深刻调整,面对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面对多元多变的“观点市场”,党报评论也要高质量发展,强化内容供给侧变革,提高思想含量,在全媒体舆论场发出更加响亮的声音。

北京日报“七日谈”评论版创办于2008年,经过十余年发展,从每周一期到每周两期,再到与北京日报客户端打通构建“中央厨房”,这个首都党报的评论品牌已经成长为某种全媒体形态的内容供给平台。“七日谈”评论版头条专栏“长安观察”在2017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由此借势打造的“长安观察”新媒体产品,也已成为互联网传播平台上的新晋品牌,文章阅读量、互动率在评论类产品中首屈一指。本文力图结合“七日谈”评论版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实践,为党报评论提升“能量密度”提供必要的思考和借鉴。

一、选题上强化“政治意识”,贯通党心与民意

政治传播讲求设置议题。紧跟中央要求、贴近时代热点,对重要精神做出准确阐释,对重大事件给出深度剖析,对国家发展建设治理的问题困惑进行理性探讨,这是党报评论的职责使命所在,也是寻找选题、做好引领的重要切入口。

为党立言是使命,为民发声是职责。就北京日报而言,不论是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精神,推动全市中心工作的社论、评论员文章,还是通达社情民意,聚焦舆论事件的时事评论文章,都是报社集体智慧的结晶。以“七日谈”评论版为例,选题策划会的参会者为社长、总编辑、评论部全体人员,报社主要领导不僅是拍板者,更是参与者。这样的设计,有效实现了评论选题新闻性与观点性的统一、社会性与政治性的统一、小切口与高站位的统一。在集体智慧的合力之下,北京日报评论在现今中国舆论界可谓独树一帜,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政治评论的经典范例。

但在眼下新媒体传播“全天候24小时”的语境下,围绕报纸生产的创作流程已经凸显出时效性上的巨大弊端。因此在探索党报评论“融合化生存”的过程中,北京日报的第一突破口,就是选题的时效性,通过加密选题频次,将评论生产从之前的以报纸出版为核心,转向以新媒体发布为核心。由此,北京日报评论选题体现为两套机制,一为传统流程式的选题会模式,二为“接诉即办”式的热点监测模式。前者需报社主要领导参加,选题政治性强,更重思想性、辨析性,适合版面传播;后者由评论部协调确定,减少中间环节,发现热点爆点就第一时间跟上去,抢夺对事件的概念定义权,适合互联网平台传播。历经多年探索,现在的北京日报,不仅能出“直面中国发展现实问题” “定位中国未来发展方位”的宏大政论文章,同样能写文化世象观察、国民心态变化等针砭时弊的精悍文章,有效实现了抓住“关键少数”和引领“最大多数”的统一,使首都党报的声音广泛地存在于多个舆论场中,为做好“观点引领”打下坚实基础。

二、观点上突出“约数意识”,协调立场与效果

传播学认为,“同意”可以被制造。“制造同意”早在1922年就已成为政治家把社会心理学和无垠的大众传媒空间结合在一起的一门“自觉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党报评论也是在“制造同意”,换句话说,就是在“凝聚共识”。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鼓励新闻工作者要更加接地气,强调“要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目的就是让我们的作品能在人民群众当中传得开、传得好,而不是沦为“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应景之作。政治立场最终要通过传播效果来检验,在北京日报评论的“融合化生存过程中”,一条凝聚共识的基本路径愈发清晰,那就是寻求“最大公约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最大公约数”。对党报评论来说,“约数意识”体现在既要有“为党立言” “凝聚共识”的政治定力,也要有“感染人、吸引人、打动人”的话语魅力。

有人说,“95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00后”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眼下,他们已经开始走进大学,即将进入职场,这群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即将全面入场,成为主流媒体所要面对的主流用户群。仔细研究他们对获取信息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北京日报评论近些年的“融合化生存”探索看,那些传播广泛、互动热烈的“爆款”,首先是“有谱的内容”,包含着主流媒体对热点问题的权威判断;其次是“有料的内容”,翔实的事实、鲜活的细节,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是“有用的内容”,能够实现获取资讯、表达情感、交流互动等多重功能。今天的舆论场,自媒体虽然创造了海量内容,但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始终都在,这是互联网信息供求关系的现状决定的。发挥党报的内容生产优势,用好内容黏住新生代,将打造出更强的传播力。

三、传播上注重“能量意识”,强化锐度和密度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传播是指讯息的传递与接受。美国哲学家皮尔士曾以语义学的角度将传播定义为“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可见,“讯息”这一词语的含义不仅仅是简单的事实,还有传播者自身对于事实的理解和立场。就党报评论而言,能够锁定新闻,深挖事实,寓理于事仅是第一步,如何将其中蕴含的思想传递给更多的受众,为更多人所认可,成为其实践的指南,则是同样关键的一步。

评论的引导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内容的传播能力。要获得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感性说服”与“理性分析”相结合,提升评论的思想锐度。“感性说服”主要体现在论点的鲜明深刻上,让人一看就能心有所动、情有共鸣;“理性分析”主要体现在论述的全面透彻上,让人读罢能够收获知识、受到启迪。感性与理性紧密结合,论述才有能量,文字才有分量。落实这种“能量意识”,对党报评论员来说,就是要做到读者提出的问题要准确回答,读者心中模糊和困惑的想法要加以解释,读者不理性的情绪要加以疏解引导,读者认识失误的地方能够及时纠偏勘误。有的放矢,按“需”供给,文章传播才会有扎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要在大浪淘沙般的舆论场中脱颖而出,还必须提高评论的呈现密度。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大事不放过,热点不错过”,力争在每一个受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上,都能有党报评论的声音。近些年,北京日报先是对“七日谈”进行扩版,从一周一期变为一周两期;又乘着“融合”的东风,在新媒体评论用功发力,提高评论频次。双管齐下,先网后报,部分稿件先由新媒体进行传播,之后在报紙上刊载,极大扩展了评论的业务面和受众面,也确保了对于新闻热点的追踪。突破了“一稿一用”的传统模式,在“一鱼两吃” “一鱼多吃”的传播机制下,也锤炼出评论员呈现多元话语的写作能力。

四、结语

越是众声喧哗,越不能放弃主流意识;越是价值多元,越不能忽视共同价值。如果说一段时间以来,“说不出来” “说得不够” “传不到位”,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大背景下,党报评论面临的突出问题,那么北京日报“七日谈”的评论实践证明,通过变革内容生产关系,立足“做精内容、做宽渠道、做强平台”,就能在融合化生存中觅得机遇。

参考文献:

[1]严三九.融合生态,价值共创与深度赋能——未来媒体发展的核心逻辑[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6):1.

[2]张铁.从“内容+”到“价值+”:让“评论思维”成为时代的基础思维[J].新闻战线,2019(5):10-11.

[3]曾庆香.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模式[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 (11):48-59.

[4]张明照,笪越.泛媒介语境下党报评论的创新[J].青年记者,2019 (29):21.

[5]孙爱东.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科学指南——关于“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理论思考[J].中国记者,2019(2):44-48.

作者简介:张砥,男,汉族,山西芮城人,中级编辑。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
重建用户连接打造广播的“生活形态圈”
浅谈媒体竞合下我国纯网综艺节目发展策略
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研究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