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态新型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2020-03-31 13:26杨剑波
安徽农业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效

杨剑波

摘要习近平同志关于发展“高效生态新型农业”的战略思想是我国农耕生态文明传统和现代科学理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几千年的农业实践孕育了丰富的生态农业思想,走出了一条“精耕细作、用养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农业道路。面对当今工业化和化学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从农耕生态文明中吸取经验和智慧,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走出一条“高效生态新型农业”的发展道路。在明确该认知的基础上,对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高效;生态文明;新型农业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20)04-0241-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04.07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fficient Ecological New-type Agriculture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China

YANG Jian-bo1,2(1.Anhui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Counsellors Office, Hefei, Anhui 230009;2.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efei, Anhui 230031)

AbstractThe strategic thought of Comrade Xi Jinp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efficient ecological new-type agriculture" is a lively embodiment of the combin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radition and modern scientific concepts in China and also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China. Thousands of years of agricultural practice in China has given birth to abundant wealth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deas and paved a road for sustainabl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featured "intensive and meticulous farming and the combination of utilizing and cultivation". In the face of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chemical agriculture, it is necessary to learn experiences and wisdom from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make full use of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pave a new development path of "efficient ecological new-type agriculture".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several prominent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Efficiency;Ecological civilization;New-type agriculture

早在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提出了发展“高效生态新型农业”的战略思想,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发表了题为《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专题文章[1],系统阐述了发展高效生态新型农业的必要性和前进路径,这是依据我国农业环境资源现状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作出的科学判断和正确选择,也是对中华农耕生态文明的自信、继承和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接近上限,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现状堪忧[2-5]。我国化肥使用量已达到安全使用上线的1.93倍,约19.4%的耕地土壤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业的面源污染已经造成江河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这种过度地依赖化肥农药,不加节制地开垦耕地和疲劳耕作,地下水超负荷地灌溉提汲(华北平原地下水过量超采导致大约2 000亿m3地下水消失)和掠夺式种植带来的土壤有机质的严重透支等,均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严峻的现实要求必须改变这种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走生态、环保、可持续的新型农业的发展道路。鉴于我国人口多、刚需大,农产品供需矛盾突出,要用仅占世界8%的耕地资源和不到世界人均水平1/3的水资源养活21%的世界人口,压力是巨大的,这又决定着我国农业必须走高产高效的集约化道路。因此,发展高效生态新型农业就成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效生态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的现代农业……所谓高效,就是要体现发展农业能够使农民致富的要求;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提供绿色安全农产品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高效生态农业要以提供绿色安全的农产品为前提,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通过集约化、科学化、现代化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是我国农耕生态文明思想和现代科学理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我国有4 000年农业文明历史和进步的生态耕作理念,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6]。

现代生态学(ecology)的概念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于19世纪末提出的,其关注的重点是生物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全球化学农业(石油农业)的兴起,推动了化肥农药的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在带来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的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尔逊(Rachel Carson)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64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作者以一个科学家的实证和严谨,具体证明了DDT等化学农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危害[7],从而引发了全社会对农药施用和生态环境的担忧和思考。美国土壤学家Ibreche 在1970年正式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试图通过减少农业化学品的施用,实施秸秆还田和病虫的生物防治来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产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1972年国际上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反对施用化学肥料、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主张回归自然,推行纯天然种植。由此不难看出,西方社会在经历了发展挫折和深刻反思之后,才逐渐认识到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生态农业的思想源远流长,美国农学家、原农业部土壤局局长富兰克林·H·金(F.H.King)早在100多年前就通过系统考察中国农业的发展,写下了《四千年农夫》的经典之作,认为:以中国为先导的东方农耕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农业,东方农民是勤劳智慧的生物学家,他们依靠秸秆粪便等有机垃圾广积肥料,依靠间作轮作种植豆类固氮作物等保持和维护地力,精心保护和高效利用土肥水等农业资源,使中国农业历久弥新,长盛不衰[8]。的确,我国是一个有着4 000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国家,有着极其丰富的农业经验和耕作智慧。我们祖先很早就关注到农业生态问题,2 000多年前就提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顺时而动”“物尽其用”的哲学思想[9-10],把天地人和生命万物看成一个相互依赖,命运攸关的统一体,主张共生共荣、和谐相处。在这种哲学观念的指引下,不断进行农业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整套农耕文明的思想和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农业思想。我国古代农书《齐民要术》明确指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主张农业生产要“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番殖”,在“种养三宜”(物宜、时宜、地宜)原则指导下,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许多科学有效的耕作方法[11],如“秋耕欲深,春夏欲浅”“春种欲深,夏种欲浅”“深处种莲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等,都巧妙地体现了根据自然环境、自然时序和植物属性来从事农业活动的生态原则,从而充分利用时空、光温、土地、生物等自然资源,多种经营、五业并举,挖掘生产潜力,不断提高种养水平和产出能力,以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另外,我国还最早建立了“麦豆轮作,油稻相依”等互利互惠的生态种植制度,创造性地利用根瘤和菌根促进营养生态循环[10]。至于稻田养鱼、稻田养鸭,更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成果,早在1 700年前我国就有了稻田养鱼的描述,据三国时代《四时食制》中所述:“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书中提到的地方就在都江堰附近[9]。我国稻田养鸭在明代就已经比较成熟,后传入日本,并由日本学者万田正治和古野隆雄进一步发展成“合鸭农法”,以后又传入韩国,在东南亚一带兴旺起来。这些都是互惠共生型生态农业的典型例证[12]。

(2)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的循环农业思想。先秦时期,中国农业就已经有了将人畜粪便施于农田的记载。把生活中的废物变成农业生产中的肥料,广积深堆后施入农田,不但能提高农田产量,也可以净化环境,减少污染。在寿县出土的楚国墓葬中,就已经出现把厕所建在猪圈上的模型陶器,反映了当时的楚人就具有了循环农业思想。《氾胜之书》指出“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齐民要术》介绍了绿肥法、踏肥法、火肥法等,尽可能将生产、生活中的废物变成培育土壤的肥料。这种“物尽其用”的良性生态循环,不但保证了耕地的地力不衰,而且可以使贫瘠的土地变成良田,这也就成为中华农耕文明有别于西方的一大特征[11-14]。

(3)“勤力节用”和“精耕细作”相结合的有为农业思想。勤俭是中国农家的立身之本和传统美德。《古今药石·续自警篇》中说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荀子在《问天》中写到:“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这种“勤”与“节”背后隐含着丰富的能动精神。以锄地为例,古代农业强调要多锄、早锄、勤锄,认为“锄头有水、锄头有火、锄头有肥”。《齐民要术》指出:“锄麦倍收,皮薄面多”“锄得十遍,便得八米也”。先民们还大胆探索“间作套种、育苗移栽”等农作方法,以实现对光能和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另外,我国古代农民极其重视对劳动果实的珍惜和农业资源的节约,认为对物质资源的“任情”挥霍、滥施滥用都将受到自然的惩罚和报复,从而发展出“用养结合”的休耕轮作法和“精耕细作”的勤力耕作法。这对保证持续高效的农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0]。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農业劳动力的大幅减少(2亿多农民工进城务工),传统生态农业的内涵和外延都需要与时俱进,需要现代科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和现代装备(机械化、智能化等)的武装和提升,需要融入更多更新的生产要素(资金、技术、人才等),以面对新形势适应新要求。在保持绿色可持续的基础上,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生态化和集约化的耦合”的新要求,走出一条“高效生态新型农业”之路,确保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和谐共进。

发展生态农业不是单纯的回归自然,也不是重新回到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更不是不要化肥农药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不应该也没必要排斥化肥、农药以及生长调节剂,关键是要做到合理施用、科学施用,并大力开发新型高效环保型的化肥和农药。就目前而言,大面积农业生产如果没有化肥,光靠秸秆还田和日益没落的农家肥,是很难保障人类对作物产量的需求,也很难保障土壤的营养平衡。如果没有了农药,就无法应对大面积发生的病虫灾害,甚至会重演“旱蝗千里秋田净,野秫萧萧八月天”的可怕场景。人们反对的是滥施滥用,不能因噎废食。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农耕生态文明中留下的宝贵经验和有效做法,但更重要的是用生态文明思想和循环农业的观念去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

现在社会上有些误解,认为不施农药化肥,纯天然的有机食品就是最安全、最健康、最有营养的食品,事实不全是这样。如果小麦发生赤霉病,水稻发生稻曲病,花生、玉米染上黄曲霉病,听之任之,不加干预和防治,势必会造成有害毒素的积累和病害进一步传播,而赤霉病毒素、稻曲病毒素、黄曲霉病毒素等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之大,是不争的事实。另外,有些有机食品,直接使用未加充分腐熟或消毒的家畜家禽粪便作肥料,甚至直接进入生态循环,有可能会加速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与蔓延。相反,酌情适时、适量、适当地施用一些化学肥料或低毒高效的农药,不仅不会造成农产品的污染与残留,可能还会有利于食品的安全和人类的健康。诚然,一些化肥和农药也需要向环境友好型发展,需要开发更多的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总之,只要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善于从农耕生态文明中汲取绿色发展营养,走智能化、机械化、专业化、标准化的集约发展道路,就一定能够做好“高效生态新型农业”这篇大文章,书写高质量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N].人民日报,2007-03-21 (009).

[2] 史常亮,李赟,朱俊峰. 勞动力转移、化肥过度使用与面源污染[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21(5):169-180.

[3] 陈晓明,王程龙,薄瑞. 中国农药使用现状及对策建议[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16,37( 2) : 4-8.

[4] 杨启豪.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修复技巧探讨[J].科学技术创新,2019(31):5-6.

[5] 刘中培,于福荣,焦建伟. 农业种植规模与降水量变化对农用地下水开采量影响识别[J].地球科学进展,2012,27( 2) : 240-245.

[6]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7]蕾切尔·卡逊. 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8] 富兰克林·H·金.四千年农夫[M].北京:东方出版,2011.

[9] 汤一介. 国学举要[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0] 王潮生.农业文明寻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11] 贾思勰.齐民要术[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2] 季昆森,韦穗.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13] 赵之谦.氾胜之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14] 王育济.发掘齐鲁农书的当代价值[N].人民日报,2019-04-09.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高效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