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请问您吃好了吗

2020-03-31 13:24周子然
新作文·高中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尊师重道餐盒用餐

周子然

到某中学参加一场教学成果发表会,结束后用餐,承办学校贴心地安排学生帮忙收拾会场,其中一个学生向着用餐的老师们走过来,他的任务是帮老师们处理餐盒。“吃好了吗?”学生向一位老师开口,随即收走用后的餐盒。一个接一个,同样的问句,没有称谓,语气听来也不客气。我从远处听着,直到自己也被这句话惊吓而回神,正思忖如何告诉这个学生以更有礼貌的语言表现出助人的行为,他已转向下一个老师,继续用相同的语气问:“吃好了吗?”

这学生有错吗?我返校后想了很久,很明显学校安排服务的学生,让在场老师用餐后不必自行整理,是为了表现对老师的尊重和体贴,但为什么反让人感到如此不舒服?我认为学生并未发现自己的表达有何不妥,所以他反复地使用相同的说法执行任务,但省略了对人的称谓,缺少了“请问”“您”等词汇,让人感觉不到提供协助的善意。

或许这样的语句在生活中已司空见惯,根本无须大惊小怪,但正因为这样的语言表达越来越成为常态,才值得我们思考消失的称谓、省略的礼貌背后,所隐藏的令人担忧的生活教育。仔细听现在孩子与父母、师长的对话,言语中逐渐失去长幼的礼节与尊重,父母、师长慢慢将自己与孩子间的关系定位于“朋友”,似乎说话的礼貌也变得不重要。其实多数的学生并非真的没礼貌,而是不知道如何表现礼貌,若是老师或家长不能在生活中适时教导,甚至认为言语表达并不算什么,学生学到的便是多余的礼节,是错把“无礼”当“率真”的言语表述方式。

言语的礼貌,并非强调“阶级尊卑”或“打躬作揖”的客套,言谈间加上对人的称谓,用“请”“请问”等词汇,是对他人的基本尊重。前些日子媒体报道一位女子见到准公婆只用“喂”来称呼,造成双方嫌隙使婚姻生变。姑且不论此新闻的真相如何,但它显示出人和人之间的互动,语言是重要的桥梁,没有合宜有礼的语言表达做基础,更遑论表现出恰当的行为举止。言语更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展现,越简略的言语,越显出文化的稀薄,我们希望传承的言语为何?我们期待下一代的文化展现出何种风貌?

从消失的称谓,谈品格教育的推行未免过于沉重,但身为老师和家长,教导孩子以尊重他人的态度,表达出适切的言语,是时代变迁中不应改变的生活教育。当大家急着要求孩子的学业不要输在起跑点,有合宜的待人接物态度,是否也值得我们重视?与其批评孩子们欠缺礼貌,我们更应反躬自省:是否大人在日常的对话中,未能提供孩子仿效的模范?是否在生活中,我们并未教导孩子有礼表达方式?是否孩子们的公民素养,只是教科书上的知识,并未落实在行为中?

“老师,请问您吃好了吗?”如果孩子这么问,让人感受到的温暖将远胜过实质的帮忙。简单的称谓,加上礼貌的请教,凸显了人际间的尊重。餐盒回收大人可以自己来,属于这个世代的语言展现,是大人小孩皆要努力的事。

(选自新浪网2019年11月9日)

小贴士二

探究“老师”泛化现象

“老师”一词本指教育工作者,但目前“老师”的称谓还流行于文艺界甚至是理发界。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1.词语自身的特征。这表现在两个方面:“老师”称谓具备儒雅的精神内核;具有疏离政治的交际功能。“老师”具有为人师表的身份内涵,具有学识和修养的文化内涵,从而使“老师”一词具备了温文尔雅的色彩,在感情色彩上具有褒义的特征。

2.历史文化因素。我国自古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尊师重道是传统礼制之一。“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理所应当受到“生”的尊敬。由于尊师重道的传统观念使得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人在社会地位等方面要高出其他职业,但凡是在某一方面的知识、能力或阅历等高出自己的,都会受到尊重。

3.個别汉语称呼语的缺失。随着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的变革,涌现出许多新的阶层和职业,社会角色不断增加,人们的交际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人们在同亲属关系以外具有间接关系的人或者同陌生人打交道时,有时缺少恰当、得体的称呼。因此,为了交际的简单得体也为了避免尴尬,以“老师”作为模糊的称呼以弥补汉语称呼语的缺失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老师”的泛化现象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发生,“老师”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多用来指被人尊重且具有一定文化层次和较高修养的人。如果滥用,只会演变为一种语言腐败。

猜你喜欢
尊师重道餐盒用餐
文明用餐,拒绝浪费
关于树叶餐盒的发展及推广对策的研究
魏昭尊师重道
用餐时间
浅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尊师重道意识
13号餐盒柜
13号餐盒柜
程门立雪
Taking Meals(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