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溧水区耳聋及其高危人群耳聋致病基因变异分析

2020-03-31 09:33:34董云云王保涯吴玉璘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

陈 玲 林 宁 董云云 石 慧 冯 如 赵 霞 章 琴 王保涯 吴玉璘*

1.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妇幼保健所(211200);2.江苏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

耳聋60%发病都与遗传相关[1]。遗传性耳聋可分非综合征型耳聋(NSHL)和综合征型耳聋 (SHL)[2]。非综合征性耳聋(NSHL)是指临床上仅有遗传性耳聋不伴有其他症状者,约占70%[3]。非综合征性耳聋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到目前为止,已定位的非综合征型耳聋致病基因位点有136 个[4-5]。研究表明我国遗传性耳聋常见的致聋基因主要是GJB2、 SLC 26A4、线粒体12SrRNA及GJB3[6]。本文开展对南京市溧水区聋人及高危人群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筛查和分析,为预防和减少NSHL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8年11月—2019年12月以南京市溧水区耳聋人群和高危人群共200例为研究对象,具有耳聋家族史、生育过聋儿的健听人和新生儿耳声发射(OAE)筛查未通过者纳入高危组(n=98),有听力障碍的人纳入耳聋组(n=102)。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标本采集儿童和成人均采外周静脉血3~ 5ml EDTA抗凝;新生儿采集直径5mm 足跟血血斑4个,静脉血-20 ℃冷冻,血片冷藏保存备查。

1.2.2耳聋基因检测对遗传性耳聋基因DNA进行GJB2、GJB3、SLC26A4、mtDNA中的15个位点检测:GJB2(35delG、176del16、235delC、299delAT)、GJB3(538C>T)、SLC26A4(2168A>G、IVS7-2A>G 、1174A>T、1226G>A、1229C>T、1975G>C、2027T>A、IVS15+5G>A)、线粒体12SrRNA(1555A>G、1494C>T)检测。

1.2.3遗传咨询由专业医疗技术人员为耳聋人群和高危人群提供检测结果解读及遗传咨询。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对象年龄(28.8±13.0)岁,男性96人,女性104人。

2.2 耳聋致病基因变异检出情况

200例样本中共检测出耳聋基因突变66例,检出率为33.0%(66/200)。其中GJB2基因突变23例占11.5%(23/200),包含1例1555A>G均质/235del C杂合复合突变;SLC26A4基因突变19例占9.5%(19/200);线粒体基因突变25例占12.5%(25/200),包含1例1555A>G均质/235del C杂合复合突变。未检出GJB3基因突变。66例耳聋致病基因分型及其频率见表1。 检测发现GJB2基因突变以c.235delC为主要形式占78.3%(18/23);SLC26A4基因突变以SLC26A4 IVS7-2A>G为主要形式占89.5%(17/19);1555A>G为线粒体基因突变主要形式高达92.0%(23/25);GJB3基因突变位点检测为零。

表1 66例耳聋致病基因分型及其频率

2.3 两组耳聋基因突变情况

耳聋患者中,共检测出基因突变47例,检出率为46.1%(47/102);耳聋高危人群中,共检测出基因突变19例,检出率为19.4%(19/98)。耳聋和高危人群不同耳聋致病基因变异分布见表2。

表2 不同人群不同耳聋致病基因变异分布[例(%)]

3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有21%的聋人带有GJB2基因突变;14.5%的聋人有SLC26A4基因突变;另分别有3.8%和0.6%的聋人带有线粒体DNA A1555G和C1494T突变[7]。GJB2基因的突变导致NSHL发生,并且是NSHL的最主要致病基因[8]。SLC26A4基因突变与大前庭水管综合征(EVAS)的发生关系密切[9],线粒体12SrRNA基因遗传方式为母系遗传,接触氨基糖苷类药物导致线粒体组织的破坏,能引起药物性听力障碍的发生[10]。本研究耳聋人群GJB2基因突变率略低于全国水平,SLC26A4基因突变率与全国水平大致相符,但线粒体12SrRNA基因有关的热点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全国基因突变率平均水平4.4%,也高于江苏省地区基因突变率11.89%[11]。

本研究结果显示:基因变异位点中,线粒体mtDNA基因有关的位点突变检出率最高,共25例,其中A1555G基因突变位点有23例。 mtDNA突变是核苷酸序列和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改变了结构的亚单位rRNA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极高的亲和力,这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的机制之一[12]。高突变线粒体 mtDNAA1555G位点存在,说明本地区具有线粒体mtDNAA1555G高突变率的遗传学因素,这可能是本地区药物聋发生率偏高的原因。鉴于线粒体基因的遗传特征,对孕前、孕早期妇女进行此基因检测,及时预防子代发病风险,同时对其母系成员追踪,发放用药指南,规避禁忌药物,可避免约10倍家庭高危人群药物聋发生[13],实现药物性耳聋的科学预警[14],母系家系成员在进行遗传咨询后,接受基因检测以确认[15],从根本上干预药物因素造成的听力损害,真正实现聋病经济有效的一级预防,对聋病防治具有积极深远意义。

我国每年新生儿耳聋发病率约为0.1%~0.3%[16-17]。根据我区接产医院提供的数据,近3年约有0.2%~0.3%新生儿未通过听性脑干反应(ABR)复筛,之后随访确诊为听力异常。本研究将有耳聋家族史、听力初筛不通过的新生儿纳入高危组进行耳聋基因筛查,筛查出的阳性患者,从而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提高了遗传性耳聋三级预防水平[18-19]。因此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联合听力筛查提高高危聋儿的检出率,扩大聋儿的防治与干预范围,同时给家长提供科学合理的遗传咨询,能最大限度地使患儿、家庭和社会受益。

本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开展针对性群体筛查,充分发挥先进检测技术从科研到临床的转化应用,建立健全本地区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谱,对携带遗传性耳聋突变基因人群进行跟踪指导,从婚育前开始进行宣教,将预防保健关口前移,从根源上降低聋病的发生,实现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目标。

猜你喜欢
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
大狗,小狗——基因突变解释体型大小
英语世界(2023年6期)2023-06-30 06:29:10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爱眼有道系列之四十四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
基层中医药(2021年8期)2021-11-02 06:24:54
深刺听宫治疗耳鸣、耳聋验案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基因突变的“新物种”
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西南军医(2015年1期)2015-01-22 09: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