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涛,宋斌,淮诗媚
(1.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广东 佛山;2.新疆省昌吉市人民医院,新疆 昌吉;3.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广东 佛山)
贫血在重症患者及外科手术患者中发生率较高,红细胞悬液输注可以通过增加红细胞数量来提高患者的携氧能力,以改善组织缺氧和贫血症状,是临床上用于治疗贫血的重要手段[1]。但红细胞的生存期较短,约为120天,红细胞在离体保存期间会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形态和功能的一系列变化[2]。而形态和生化功能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其携氧能力,降低输血的临床有效性。大量研究报道,红细胞悬液储存时间的延长将对患者的预后带来不良影响[3]。因此,对红细胞悬液的库存时间与输血有效性进行研究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我院接受红细胞悬液输注治疗的180例青壮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顺序进行随机分为18组,所有研究对象中,男性101例,女性79例,平均年龄为(36.37±2.59)岁。
纳入标准:⑴患者年龄在18-40岁;⑵患者心功能≤Ⅱ级;⑶术前无贫血或仅有轻度贫血;⑷无血液系统疾病;⑸术前无精神、神经疾病史;⑹无输血过敏史;⑺预期术中失血量大于机体总血容量20%;⑻符合中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 年)中红细胞悬液的输注指征。
排除标准:⑴ASAⅢ级及以上;⑵体温>38℃;⑶冠心病、糖尿病史;⑷射血分数(EF)<50%;⑸严重肝、肾功能异常;⑹长期使用抗凝药物、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⑺严重慢性阻塞性或限制型肺部疾病;⑻长期使用β -阻滞剂;⑼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⑽营养不良低体重或肥胖患者;⑾严重的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⑿术中及术后使用EPO(促红细胞生成素)、激素治疗;⒀必须行血液稀释者;⒁认定其他原因不适合临床试验者
实验组180例患者分别接受输注保存1天、7天、14天、21天、28天、35天红细胞悬液,每个天龄组30例,下设三个不同时机输血组,分别为达到卫生部输血指征后即刻输血组、延迟30 分钟输血组、延迟60 分钟输血组。
测定各组患者的血液有效携氧量方法为:将一定量(0.5rnl)的红细胞配制成一定体积(50m1)的红细胞悬液,在标准大气压,37℃条件下,向悬液中通入混合气体,同时检测溶液中氧分压的变化,待氧分压达到并稳定在100mmHg(肺部动脉血氧分压)时,测定溶液中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记为S1。同理,改变通入气体的氧分压,测定红细胞悬液在40mmHg(肺部静脉血氧分压)氧分压时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记为S2。红细胞的有效携氧量为:Q=20×(S1-S2),单位为 mL。
比较各组患者输血前后的Hb水平,计算患者Hb恢复率作为输血有效性的判定标准,Hb 恢复率=体重×0.07×(输血后Hb-输血前Hb)/输入Hb量。Hb恢复率≥80%视为显效;Hb恢复率在50%-79%视为有效;Hb恢复率在20%-49%视为效果不佳;Hb恢复率<20%为无效。
对比各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情况。
所有统计分析统一使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统计分析均给出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以P≤0.05作为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必要时使用可信区间。本次统计运用SAS9.1分析,计量资料均根据正态性检验是否为正态分布,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分类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卡方检验对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血液的有效携氧量随着红细胞悬液库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在35d红细胞库存时间组,延迟30分钟输血组在同一红细胞悬液库存时间下,其血液有效携氧量与即刻输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延迟60分钟输血组在同一库存时间时,其血液有效携氧量低于即刻输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各组血液有效携氧量对比(,mL)
表1 各组血液有效携氧量对比(,mL)
注:a同一时刻输血组,与输注库存时间1d血液组相比, P<0.05;b输注相同库存时间血液,与即刻输血组相比,P<0.05。
14 28 35即刻输血组 4.75±0.54 4.15±0.32a 3.58±0.31a 2.15±0.25a 2.04±0.24a延迟30分钟输血组 4.36±0.42 3.98±0.38a 3.28±0.28a 2.02±0.20a 1.68±0.15ab延迟60分钟输血组 3.58±0.40b 3.21±0.31ab 2.45±0.21ab 1.54±0.19ab 1.35±0.18ab输血时间 库存时间(d)1 7
表2 各组患者输血有效率对比(例,%)
表3 各组患者输血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例,%)
结果表明,输注库存时间1d的红细胞悬液组的Hb恢复有效率最高,分别为100.00%、100.00%和90.00%。随着库存时间的延长,各组患者的有效率随之下降(P<0.05),输注库存时间35d红细胞悬液组的有效率下降显著,仅为60.00%、60.00%和50.00%。随着输血时间的延迟,输血有效率也有所下降,在血液储存期短时,下降不明显,随着红细胞悬液库存时间的延长,延迟输血60分钟组输血有效率下降明显(见表2)。
输注库存1d的红细胞悬液患者出现发热1例,输注库存7d的红细胞悬液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发热各1例,输注库存14d的红细胞悬液患者出现肺部感染、血压不稳各1例,输注库存21d的红细胞悬液患者出现发热、血压不稳各1例,输注库存35d的红细胞悬液患者出现血压不稳2例,不同库存时间红细胞悬液输注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8,P>0.05)。(见表 3)。
红细胞悬液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成分输血,其目的在于补充患者体内的红细胞数量,增加血红蛋白对氧气的运输能力。红细胞在储存期间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生化改变、形态改变以及氧化损伤[4]。离体红细胞在保存过程中,膜上的脂蛋白和脂质会逐渐减少,细胞内钾离子逐渐释放至细胞外,在储存过程中由于储存液中葡萄糖的消耗,ATP生成减少,造成Na-K泵运转障碍[5]。同时,有研究发现,红细胞在体外保存过程中会造成NO生物活性的丧失,从而导致氧气的运输效率降低[6]。
本研究发现,血液的有效携氧量随着红细胞悬液库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延迟60分钟输血组在同一库存时间时,其血液有效携氧量低于即刻输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离体红细胞在保存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生化和形态改变,其运输氧气、改善组织缺氧的功能下降。统计各组患者输血有效率结果表明,输注库存时间1d的红细胞悬液组的Hb恢复有效率最高,而随着库存时间的延长,各组患者的输血有效率随之下降,输注库存时间35d红细胞悬液组的有效率下降显著,仅为60.00%、60.00%和50.00%。随着输血时间的延迟,输血有效率也有所下降,在血液储存期短时,下降不明显,随着红细胞悬液库存时间的延长,延迟输血60分钟组输血有效率下降明显。这提示为了最大程度利用血液资源,应尽可能优化血液保存运输中间过程,减少血液的储存时间。
库存时间的延长和输血的延迟会降低血液的有效携氧量和输血有效性,因此在临床上为了最大程度利用血液资源,应尽可能减少血液的库存时间,并在患者达到输血指征的30min内及时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