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洁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100000)
红细胞悬液主要应用于反复发热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长期反复使用输血治疗的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液透析以及骨髓移植、器官移植等[1-2]。但经长期观察研究后发现:如红细胞悬液输注过多,会导致患者的出凝血功能下降[3-4]。为了进一步探究红细胞悬液与患者出凝血功能之间的关系,本次研究选取在我院接受红细胞悬液输注的患者720 例,以分组对比的方法,探究了输注不同量红细胞悬液对患者出凝血功能的影响,相关报道如下。
选取2018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在我院进行接受红细胞悬液输注的患者720 例,根据输注量进行分组,输注红细胞悬液在16 U 以下,则归为观察组,如输注红细胞悬液超过16 U,则归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中有患者384 例,平均年龄(54.58±7.64)岁;观察组中有患者336 例,平均年龄(54.72±7.6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输注不同量红细胞悬液对患者APTT 和FIB 的影响()
表1 两组患者输注不同量红细胞悬液对患者APTT 和FIB 的影响()
表2 两组患者输注不同量红细胞悬液对患者PT 和PLT 的影响()
表2 两组患者输注不同量红细胞悬液对患者PT 和PLT 的影响()
患者在输注红细胞悬液前后运用希森美康CS2000i 原装试剂仪器来测定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血小板计数(PLT)。
观察对比两组输注前后的出凝血功能变化。
以统计学软件SPSS 18.0 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进行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观察发现:观察组输注前后的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注前后出凝血功能存在较大变化(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观察组的出凝血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2。
红细胞悬液主要是用三联袋采集全血,经离心移去大部分血浆后,加入红细胞保存液制备而成,是成分输血中较为常用的制剂[5-6]。红细胞悬液适用于出血、各类贫血、体外循环、围手术期红细胞比容低下者[7-8]。但在长期临床观察中发现: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后,会导致患者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不断减小,从而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9-10]。
为了进一步探究红细胞悬液与出凝血功能的关系,本次研究通过分组对比的方法,探究了输注不同量红细胞悬液对患者出凝血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输注红细胞悬液量在16 U 以下时,输注前后出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如输注红细胞悬液量在16 U 以上时,输注前后出凝血功能变化较为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红细胞悬液的临床应用中,应当合理控制输注血量,如确实需要大量使用,应当密切观察患者各项数值的变化,如发现存在异常,应当及时为患者补充所需营养,以便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不良状况,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