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这两个相对的概念。自此以后,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理论一直有对弈,两大教育流派的观点多有差异,也各有优劣。本文将基于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与杜威教育理论分析进行对比,以求两者可以优劣互补,融合统一,给中国现代化教育提供启示。
关键词:传统教育;现代教育;教育理论
一、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由来及概念界定
(一)传统教育——以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为代表
我们应当明确,传统教育不等同于旧式教育,现代教育也不等同于现代化教育。“传统教育”,不是指封建的传统教育而言,而是指从夸美纽斯以来,以赫尔巴特的理论主张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传统教育思想,当代的要素主义、永恒主义等也都属于“传统教育”派。[1]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有双重理论基础,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他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过程规律建立教学方法论,总的来说,传统教育派强调教师和书本的权威作用,在教学原则、教学阶段等问题上有机械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二)现代教育——以杜威教育理论为代表
而“现代教育”,也不是指我们现在常常提起现代化教育,而是指以杜威的理论为代表的“进步教育”或实用主义教育流派,当代的改造主义也属于这一派。杜威立足于现代社会讨论教育问题,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这样,在教学论中就形成了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和教师起主导作用的“三中心”的“传统教育”体系和以儿童为中心、以个人经验为主和进行活动教学的新的“三中心”的“现代教育”体系。[3]
二、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对比
(一)教师中心与儿童中心
传统教育强调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略了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赫尔巴特认为德育也就是儿童管理,是在儿童形成真正的意志之前,监护人要通过管理措施来抑制儿童与生俱来的“不服从的烈性”或“原始的欲望”。[2]而在“现代教育”派看来,教学必须以儿童为中心,教学应从儿童的兴趣、要求出发,教师要围着学生转。杜威反对“从外面强加的目的”,认为“我们不可能明确地预言二十年后的文化是什么样子,因此也不能准备儿童去适合某种定型的状况”,在他看来,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本身的本能、需要和兴趣。
可以看出,在师生关系中,传统教育过分扩大了教师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赫尔巴特认为“人性本善,教育必须引发固有的善性”,儿童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寻求并找到向下一个教育实践维度过渡,而使教育强制最终成为不必要的,并非我们通常认为的完全的教师强制的教育。并且,学生具有可塑性,他们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促进和引导,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发达,有人提出是否可以降低教师的地位,甚至取代教师,这显然是不可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更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但也需要教师的合理运用,并且通过自身的人格、情感、意志来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等,这是任何机器都无法替代的。
(二)书本知识和个人经验
赫尔巴特倡导学科教学 ,获得科学知识素质和基本的学习技能,促进人的一般发展。这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来说有其合理的方面,因为从学生学习的特点来着,特别是中、小学的学生,主要是知识的再生产过程,离不开书本。但是,这种再现的教学,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独创性,不利于学生综合地运用知识。但他明确反对课程编排只考虑学科知识而不考虑教育学的要求,他的课程体系和学科进程是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逻辑——多方面的興趣安排的,赋予其严格广泛的心理学基础,根据儿童兴趣的多样性,将知识划分为相应的各门学科,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这都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密切相关。
“现代教育”派主张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来设计教学,使教学密切结合实际,以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但是,这种忽视系统知识学习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其结果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被削弱,影响提高质最和广泛的适应性。
杜威的教育思想在许多方面是符合现代教育发展“逻辑”的,对于促进民主社会中的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观念和创造性有积极意义,但也有一些偏离的方面。[6]从教育的发展来看,学校产生以来,取分科分班学习,持全面教学和考试制度逐步成为教育的一种常态,取消考试、取消分班教学和完全让儿童自由学习是与教育常态相背离的。这一做法的后果在杜威学校解散时显现出来。
(三)课堂中心与活动中心
在班级上课制基础上的课堂教学的这种集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在大工业出现之后产生的,在提高教学效率上有很大的比越性,注意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直到今天它还是各国教学中的一种主要形式。但这种较学形式,确实具有它的局限性。如孟宪承在《教育概论》中即指出它的缺点是“无见于畸”,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顾及不够。
毋庸置疑,杜威对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持强烈反对态度,而更注重学生在活动中,面对生活现实进行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学派则有机地把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统一在同一作业活动的过程之中。杜威更为明确地提出要按照社会价值的标准来衡量学生通过作业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的价值,符合当时美国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美国教育当时的问题主要在两个
(接118页)
(转119页)
方面:学校教育与儿童生活的分离、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分离。但如果把解决这一问题仅仅理解为了关注儿童的和社会的生活,学校教育可以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取消学科课程等,实际上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对中国的启示
不可否认,两个教育流派在课程设计、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但赫尔巴特和杜威对于当时的教育乃至社会发展都起到了很大影响。[4]在今天的中国,寻找两者的统一性,使其优劣互补、有机结合,以求对中国的教育改革有所启发是教育发展之必然。
我们是否可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把“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在学好教材上的系统知识的基础上,把部分课时改为实践课堂,使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获得穿插进行。同时,我们可以考虑把选修课制度引进中学,让中学生接受一些必要的应试外的学科教育,让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学生的心理状况结合,以期培养学生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能拥有长远目光,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前文也提到,“现代教育”不等于现代化教育,“传统教育”也不等于教育的传统。进步教育运动的发起,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下降,美国政府于1958年颁布《国防教育法》,法令的颁布引发全球性课程现代化运动。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后,随着教育功能观的转变,顾明远先生首次明确提出了“现代教育”这个学术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了“教育现代化”思想体系。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现代化”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5]
在探索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之路时,必须处理好“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正确对待外国教育思想和经验。我国现阶段推行的课程改革也是在克服两大理论缺陷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最好的例证。
参考文献
[1]黄济.对“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都应实事求是[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5,5(2):25-27.
[2]林凌.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7):100-113.
[3]黄济.试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J].刊名缺失,出版年缺失,卷缺失(期缺失).
[4]王燕.西方教育史上主知主义和主意主义教育思潮之比较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2.
[5]顾明远.试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12,卷缺失(9):4-26.
[6]郭法奇.杜威与现代教育: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2014,卷缺失(1):117-123.
作者简介:白路宁(1993-),男,回族,河北廊坊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科学学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