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
摘 要: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就要对“课程思政”做到真知真懂,才能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课程思政;知行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社会上各种文化价值观念在时空维度上急剧扩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可避免地呈现多元化趋势,单纯依靠思政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有效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高校思政课程教育面临着“单兵作战”和“孤岛化”困境,在这种背景下,具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特点的“课程思政”改革应势而生。
一、对“课程思政”的理性认知
(一)“课程思政”向內是思政课的拓展,向外是思政理论向教学实践转换
思政课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增加一项教育活动,是在“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理念下,赋予学科性强、技术性强的专业课程德育内涵,让德育与专业教育同频共振。思政课发展有着特定的学科体系、逻辑层次、结构框架和学科定位,它为课程思政提供了理论支撑,而课程思政则厚植于思政课理论的基础上,既丰富了思想课的理论内涵,又创新了课程教学的实践方法。另外,课程思政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性,它的终极目标是立德树人,只有走进课堂实践教学中,才能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二)“课程思政”向内是价值引领,向外是传授专业知识技能
知识传授是课程思政的外在特征,价值引领是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课程思政把“内”“外”统一起来,使立德树人工作不再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扩展到所有课程,实现显性育人和隐性育人的结合。这正是课程思政的本质要求,也是教育者对待课程思政必须具备的清醒认识和科学态度。课程思政就是把课堂教学育人的显性作用和隐性作用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思政课与其他课程融合与突破的关系,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又着眼于客观实际和时代需求,推动“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
(三)“课程思政”向内具有教育普遍性,向外体现学科专业具体性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普遍性价值是立德树人。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各学科专业又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学科价值。课程思政要实现所有课程协同育人,就要充分尊重具体学科的特色,同学科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使立德树人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发挥价值引领,离开具体的学科特点抽象的谈论教育,最终将扼杀教育的活力。在思政教学之中,教育者不能盲目自大的消除课程的多样化,把专业课上成思政课,而是要体现出专业课的思政味。
二、对“课程思政”的有效践行
(一)转变提升专业课教员的思政意识和能力是关键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的主导因素,其自身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人格魅力以及思政教学的艺术性对于学生的精神建设、情感培养和道德提升有着直接关键的影响。专业课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将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深度融合,用生动活泼的事例,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现实困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更要学会和运用好课堂教授、互动问答、教学反馈等形式,润物无声地实现育人目标,也要根据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特征和学习需求,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
(二)挖掘转化现有教材中课程思政要素是核心
专业课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既要“本山取土”就地取材地挖掘现有专业课程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又要善于发现好的媒体文章、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节选,并结合主题引入这些“他山之石”于课堂讨论之中,进而将思政教育融入、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习者的关注点、兴趣点、社会热点为课程内容的切入点,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认同感,让学习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
(三)拓宽丰富课堂教学环节中思政教育的方法措施是主渠道
教学途径的灵活运用可以提高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兴趣,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内课外作用、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加快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步伐。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先导,引导和推动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同时挖掘专业课中的德育内涵,诠释知识背后的价值趋向和人文精神,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也可以通过案例进行教学,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学习的融会贯通,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思政元素丰富的“营养汤”。
(四)践行检验课程思政实际效果的终结者是学生
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只有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在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中不断给学生以思想启迪和文化滋养,才能培育徳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实效性是课程思政的核心问题,如果学生不能认可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精神,就不能主动内化于心,也就不能做到外化于行,并把专业课的思政教育成果实践在未来的工作岗位、社会职责中。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5):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