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畅
摘 要: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设疑的方法,活跃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让其自觉自主地进入探究式学习状态,这是小学语文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小学部编版教材《传统节日》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阐述怎样用“以疑导学”的方法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以疑导学;合作探究;拓展创新;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9-04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3-0056-01
一、从课题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上课伊始,笔者从“过节”这个话题开始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你和家人每年都过哪些节日?当学生兴趣盎然地说出各种节日时,笔者写下课题“传统节日”,并问学生:“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直接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便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沉思片刻后马上就有人举手,有的学生问:“老师,什么是传统节日呀?”也有的学生问:“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人们是怎样过传统节日的?”其中一些问题正是我们课堂上需要解决的。笔者没有急于解答他们的疑问,而是引导他们去读课文,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在平时的课堂中,笔者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整体入手的思考习惯,让其学会从题目中发现问题,然后笔者再进行梳理,把特别有价值的问题留下来,让学生继续探究。
二、课中巧妙设计疑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对“习俗”这个词语并不理解,于是笔者出示了两张图片:看,春节到了,人们都要做什么?(贴窗花,放鞭炮)像“贴窗花,放鞭炮”这样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惯就是“习俗”。学生马上就理解了“习俗”的意思。“那春节除了贴窗花、放鞭炮以外,还有哪些习俗呢?”笔者趁热打铁地追问道。这些内容是书上没有的,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们回忆自己过春节的情景,有的说要在家门口贴春联,有的说要走亲访友互相拜年……通过讨论,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习俗”一词。但是仅仅知道春节的习俗还不够,笔者又抛出了一个问题:其他的传统节日里还藏着哪些习俗呢?这一次,笔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在课文中选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传统节日,先用“~”画出这个传统节日的习俗,然后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对这个节日的了解。因为在课前,学生充分地收集了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所以在小组里畅所欲言:有讲民间故事的,有讲传说的,有朗诵古诗的……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学生讲了端午节的来历,述说了“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传说,背诵了《元日》《清明》《望月怀远》等古诗。学生不仅向其他同学介绍了自己熟悉的传统节日,同時通过别人的介绍也对其他的传统节日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自觉自主地进入了探究式学习状态,并且学有所得。
三、结尾引发疑问,拓展延伸
上课过程中,笔者指导学生采用各种形式读《传统节日》这首童谣,让学生在读中发现童谣的特点,然后问学生:“你们想不想也来编个节日童谣?”学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也能编童谣。接着笔者问学生:“我们儿童最喜欢过的节是什么节?”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六一儿童节”。为了消除学生畏难的心理,笔者先出示了两幅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孩子们在干什么,他们的心情怎么样。笔者还给他们搭了梯子,即出示了童谣的前半句,“儿童节, , 小朋友们 。 又唱歌来 , 高高兴兴 。”让他们接着编后半句。笔者启发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慢慢地学生的积极性又被调动了起来,课堂又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最后,笔者抛出了一个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的问题:“为什么这些传统节日会代代相传呢?”二年级学生还解答不了这个问题,但是这个留白恰恰会让他们去进一步思考。
这节课笔者借提问来唤起学生对节日的回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着课中巧妙地设计疑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他们进一步丰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这一环节搭建了一个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平台,体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结尾拓展创新,留白存疑。编写童谣的环节,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轻松学习,学有成效。
总之,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以疑导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重视和运用。
参考文献:
[1]方 婧.以疑导学,引思促学[J].都市家教(下半月刊)2012(2):256-257.
[2]赵 慧.质疑问难——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