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曼军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下,有的小学生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生三观的形成。如何避免学生因心理压力造成心理问题,让小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阳光、快乐地生活是每个学校、每位家长的迫切愿望。文章深入分析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从学校重视程度、教师素质培养、教育策略渗透、学校专题教育、家校共同合作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8-14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3-0018-0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不论在学习中还是在和同学交往中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面对这些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既要重视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又要时刻关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最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从而培养出自信、自强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随着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小学生长期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由于缺少父母亲的关爱和教育,学生平时比较孤独,没有安全感,心里很压抑,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了心理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平时要对学生多关心,发现问题要及时开导,这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对孩子或过多讲求知识教育,或缺少亲情呵护,或无暇顾及,因此,小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比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现在生活富裕,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形成“小皇帝”效应。二是小学生的父母忙于生意或常年外出打工,不能在身边教育自己的子女,因而交由爷爷奶奶帮忙照顾。而老人过度娇惯孙子(女),对孙子(女)的生活方面事事包办,使孩子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也与其缺少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无法得到发展,甚至出现心理、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三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父母对孩子的分数过分敏感,对孩子的成绩不满意时,动口则骂,动手就打。这种情况使孩子心理压力过大,从而导致心理扭曲。
为了进一步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地学校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重文化课教育、轻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原因主要是教育观念没有转变,仍然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过度强调以质检考试成绩论成败的现实。在应试教育仍然是教育主流的大背景下,城乡学校师资、学生资源差距日益拉大,抓教学质量主要看质检成绩,而城乡接合部学校和农村小学生源质量较差,起点较低,所以,学校为了追求成绩,自然而然会增加文化课教学的时间,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每个学校虽然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却比较单调。教育工作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可以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培養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事实恰恰相反,没有采取互动式、参与式教育教学方法,深入探究解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显然是达不到效果的。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气氛不浓,目标要求不够科学。很多学校只要提及心理健康教育,就讲自己的学生心理测试成绩有多高,过分强调对学生进行心理考试,并以考试成绩为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标准。教育工作者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来开展心理教育,想方设法只为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考试成绩,但是却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使小学生拥有比较强的心理耐挫性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对心理教育的认识
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所谓“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更重要的是心理要健康,能够适应社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始终会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认识问题,既积极进取,又能正视客观现实。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使小学生适应生活环境的改变,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良好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而小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只靠说教往往是解决不了的,只有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高质量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更好地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另一方面,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平等对待班上的每一位学生。对存在学习有困难、家庭条件不好或由祖辈抚养等特殊情况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在学生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恰到好处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赞扬与鼓励;更要尊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深入分析并解决每一个学生在一定时期、一定阶段的心理问题,培养其适应能力和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心中重新燃起对生活和学习的希望,迸发出积极、奋进的无穷力量。只有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发挥团队优势,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一是要让各科教师养成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情况随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习惯。在课程教学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学科渗透是最为重要和有效的途径,特别是在语文、科学、思想品德等社科类课程中渗透起来更加容易、便捷、高效。所以,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是不容置疑的。
二是要加强在学科教学中不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在学科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对小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因地制宜地渗透在每堂课中,让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用爱心浇灌每一位学生的心灵,让祖国的花朵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在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既增强了学科的魅力,又贴近学生的心理,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的个性化得到有效发展。
(三)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心理健康教育骨干
一是要着力培育、壮大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依托于一支素质过硬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从培训教师入手,在教师培训中重视心理健康培训,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心理辅导专业知识培训,帮助教师提高心理辅导能力。
二是要让一专多能成为青年教师的基本功。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培训,丰富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让其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技能、方法等,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且不断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修养。
三是要建立高质量的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的环境布置除了要符合心理健康辅导的基本要求,配备恰当的设施、设备、器材等,在配色、配图上更要适合学生的特点。各年级要结合本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调整优化,让名称童趣化一点,不要千篇一律。并且配备相应的心理咨询人员,必要时外聘医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健康咨询活动,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四)开设专门课程,开展全学段的心理教育
心理辅导课要突出互动性和针对性,以班级或小组活动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特定的活动内容,让学生主动融入活动、参与体验,积极思考,自主判断,形成正确的行为,从而实现学生健康心理养成和心理素质提高的教育功能。辅导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不同的年龄阶段与学段、不同的季节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故事演讲、角色扮演、互动游戏、益智猜谜、文体活动、讨论辩论等。活动设计必须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要明确本次活动是解决哪些學生的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纠正哪些不正确或者不健康的普遍性的苗头或者倾向等,对于活动的预期效果要做到心中有数。主体班队会是团体教育、辅导的最佳方式,辅导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题班队会的团体育人优势、作用,选择恰当的时机、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定期开展和陌生人面对面、公共汽车现场行、小手拉大手亲子游等主题班会活动,充分发挥主题班队会的育人功能。
(五)强化家校合作,形成全社会的强大合力
小学生教育的主旨就是让每一个学生接受平等的教育,而每个学生及其家庭情况却是千差万别的,学生受教育的程度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发展、家庭的和谐幸福,还关乎国家及民族的命运。在推进国民教育的进程中,长期以来,教师过度强调了学校教育、课程教育,而忽视了家庭教育、心理教育,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最好的课堂,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状况。因此,家校配合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教师应少一分冷漠,多一分温情,让每一位小学生在学校、在家庭,在课堂、在课间都能够感受到这个世界对他们的爱,对他们的期望。
参考文献:
[1]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J].广西教育,2005(Z1):29-30.
[2]柳 菊.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体会[J].江苏卫生保健,2004(3):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