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020-03-30 03:44朱梓胤
教师·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农村中学家校合作对策研究

朱梓胤

摘 要:家校合作既是一件富于人情味的、有趣的事儿,又是一件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事儿。文章分析了农村中学家校合作的现状与问题,探讨了农村中学家校合作落后的原因,提出了优化农村中学家校合作的四个策略。

关键词:农村中学;家校合作;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2-18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3-0014-02

一、农村中学家校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一)家校教育制度缺位,运作欠规范

作为现代教育的主要模式,“家校合作”是有效发挥家庭与学校教育合力的主要途径。虽然家校合作提出了很久,国家也出台了有关的政策,但这些文件都仅从宏观上给予一定的方向性指导,并没有落实到家校合作的具体细节。因此,各地、各校关于家校合作的实施标准不一,地方规定也各唱其调,缺乏统一的、可行的具体操作规范。例如,有些学校召开了家长会,把家长会当作合作的平台;有些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但由于家委会成员离校较远,无法与学校及时沟通,因而家长委员会基本上形同虚设;也有些学校只是聘请了法治副校长,每学期仅召集家长进行法治安全教育。上述这些家校合作方式都比较随意化,缺乏制度规范,家校合作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家校教育重学轻德,家长欠重视

通过调查,农村家长对学生在校学习的目标,基本都定位于“成绩、分数”上,分数高、成绩优就是学生的成功、教师的荣耀、学校的业绩。我国大学仍然实行以高考分数为主的人才选拔模式,导致“应试教育”的导向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变。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根深蒂固,他们往往把关注点放在子女的成绩上。对如何配合学校搞好家校合作,家长认为不过是一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帮助不大。所以,家长不重视、不支持,导致家校合作很难走向有效和高效。

(三)家校教育形式单一,教育层次低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大多数农村学校的家校合作形式通常是举办“两会”:一是校级家长会,二是班级家长会。在校级家长会上,往往是全校师生与家长共聚于操场或礼堂内,学校领导轮番讲话、训导,领导讲完了,家长会也就结束了。在班级家长会上,往往是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将试卷、作业摆放到桌面上,供家长参观、了解教与学的实际情况,然后就是教师轮流介绍教学情况、学习情况;最后向家长提出一些要求。严格来说,由领导讲、家长听,或者由教师讲、家长听的家校合作模式,与其说是合作,不如说是任务布置会、情况通报会,是一种层次相当低级的“合作”。家校合作,就是既要家长听、教师讲,也要教师听、家长讲,是相互了解情况,是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共同商量出一致的教育办法,从而达到“合作育才”的目的。

二、农村中学家校合作落后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家长教育观念落后

大多数家长,特别是农村家长,总认为学校才是教育孩子的圣地,教育孩子是教师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如果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他们首先想到是教师的责任,没有先从自己的家庭教育上找问题。心理学认为,对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的地方是家庭,孩子早期的家庭教育基本上决定了其一生的个性习惯。可以看到,很多孩子长大成人,基本上成了父母的翻版,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但是,农村家长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因素认识不足,因而加强对家长的育儿观进行指导,是开展有效的家校合作的重要前提。

(二)家校教育缺乏制度约束

任何事业的成功进行,离不开规范的指导,离不开法制的监督。但是,针对家校合作育人,截至今日,仍然没有一套系统的“合作规章制度”,家校合作成为各地、各校自由裁量的行为。有些学校领导喜欢树形象、搞宣传,家校合作就是召开家长会,拍些照片,附些文字,美其名曰“家校合作”,实际是有名无实;有些学校的领导脚踏实地抓质量、要成绩,认为家校合作浪费时间,认为学校讲千言万语,农村家长们就是听不懂,或者认为农村家长们就是敷衍应付,根本不愿把家校合作放在心上。因此,缺乏制度约束的家校合作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形式。

(三)教育合作内容重智轻素

我国几千年以来的文化,都有重文轻武、重智轻素的倾向,诸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词句,无不体现出先祖们对读书学习的重视。众所周知,一个有用的人应当是德才兼备的人,有再好的成绩,品德不过关、习惯不良好,长大了很有可能成为“危险品”。当今,重视成绩和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办学导向,应当紧随素质教育改革浪潮,逐渐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办学导向,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德与才,要让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在家校合作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纠正“谈分数、论分数”的基调,把品德培养、习惯纠正作为合作育才的重要考量。

三、优化农村中学家校合作的主要对策

(一)定期开家长会,提高家长的认识

在农村中学,由于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的比例较大,留在家里的基本上是一些老人和孩子,留守学生成了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这些农村祖辈们教育孩子喜欢用老一套,即脾气急的教育孩子非打即骂,脾气好的又倾向于对孩子无限的溺爱。老一辈监护人缺乏教育知识,不懂教育規律,无法采用多样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因而其对孩子的教育可以用“心有余而力不足”来形容。因此,学校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对家长展开培训,使他们懂得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家校合作的重点工作。

首先,通过召开家长会,教师要在家长会的流程安排中把“教育规律、教育心理、教育方法”作为对家长进行培训的重点,最好是采用案例教育,利用生动的案例将教育道理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让监护人理解。其次,教师也要转变对家长会的作用认识,千万不可把“家长会”变成“告状会”,这既不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也不利于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及家校关系。再次,教师要相信家长,积极支持、配合家长的教育工作,帮助解决不同家长提出的特殊教育问题,只要长期坚持家校合作,就一定能使学生的发展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二)建立健全机构,家校沟通常态化

家校教育要有效开展,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离不开合情合理的家校共育的规章制度。只有让家校协同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可能让家校合作教育走上常态化的正轨。一般来说,家校合作机构应当由学校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组成“家校委员会”。有了组织机构,就要设法集思广益,让家长和学校共同商量家校共育的规则与制度,要形成多方认同的、科学的、合理的方案。有了规章制度,就要强调其执行力。在实践中,家校工作的不同方面最好落实给专人负责,以防止家校合作出现相互推诿、工作不力的现象。

家校合作是一项高度人性化、人情化的工作,必须要让那些热心管理,善于与老百姓打交道的人去负责,从而使家校沟通渠道保持畅通,使家校共育计划得到有效落实,最终保证共育效果。

(三)定期进行家访,家校教育深入化

由于人都有自尊、自爱的心理需要,因此,很多家长或者学生往往不太喜欢将困难讲出来,这很容易造成学校对家庭教育信息的了解失真,甚至容易引起家校共育工作的某些误会。要真正使家校共育工作深入、扎实,教师应当坚持家访,到学生家中走一走、看一看、谈一谈,这既能了解学生的真实家教情况,又能拉近家庭与学校的友好信任关系。在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因实施教”,才能让家校教育精准化、深入化,从而不断提升家校合作的效度。

例如,笔者对一个经常在周一迟到的学生进行了家访,发现其父母离婚,他随父亲生活,但父亲多年在外务工,家里就剩祖孙俩相依为命。学生之所以迟到,除了离校园距离远,另一个原因是想在家帮助奶奶多做农活。笔者和她奶奶商量,肯定了她孝老敬亲的品格;为帮助她按时到校,笔者为她买了一个小闹钟,终于解决了她上学迟到的问题。

(四)搭建网络沟通,家校合作高效化

除了传统的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合作的方式,要使家校合作及时、高效,就必须借助现代网络沟通渠道。网络沟通渠道改变了过去家校信息交流的滞后性,基本上打破了传统家校沟通的时空限制,可以做到即时沟通、快速反馈。大多数网络沟通平台都是免费的,如微信、QQ等,使用沟通渠道的成本几乎为零,网络沟通渠道成为学校和家长都乐于接受的方式。对年轻父母而言,利用网络沟通已成为最重要的家校合作方式。但是,考虑到年龄较大的父母或者祖辈担任监护人的情形,学校还是要注意采用传统的沟通渠道,通过电话或者见面的方式,就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问题交换意见,这是更为稳定、可靠的沟通方式。

例如,笔者所在的湖南省洞口县高沙镇中心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各位班主任都建立了班级微信群,学校有什么活动就可以在群里发通知,周末班主任可以在群中布置作业、讲安全注意事项等。对个别学生的事情,需要与家长单独沟通的,则可以通过点对点的方式交流,很好地保证了沟通的及时性。又如,一些农村学生周一到校带了智能手机,而手机最大的隐患就是有可能使学生成瘾(游戏瘾、聊天瘾等),初中学生的自制力弱,但有些家庭又确实有通信的需要,这就给监管带来了困难。于是我校一位班主任,要求学生周一将手机寄存于班主任处,周五放假班主任再还给学生。教师周一将学生上交手机的情况拍照发在家长群,家长一眼便知自己的孩子是否将手机藏匿未交,从而使手机瘾的防控工作扎实有效。

四、結语

只要教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出发点不动摇,大胆实践、善于总结,就一定会找到家校共育良才的新路子,使家校合作有效益、有特色。

参考文献:

[1]赵伶军.农村中小学家校合作共建中问题与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1):27-29.

[2]蔡伟峰.增强农村学校家校合作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教育导刊,2013(2):54-56.

猜你喜欢
农村中学家校合作对策研究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农村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