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审美特征的书籍设计探究

2020-03-30 03:52李五一
设计 2020年1期
关键词:幼儿心理书籍设计

李五一

摘要:为探究符合幼儿阅读能力与审美倾向的书籍设计方法。根据及分析幼儿心理学、幼儿审美、书籍设计内容等相关学科内容,结合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分别从幼儿的注意能力、审美偏好、情绪发展等方面出发总结探讨针对幼儿的书籍设计方法。得出从排版、色彩造型、材质互动等三部分为切入点的设计结论。幼儿审美的特殊性为设计者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导向,可以作为书籍设计的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幼儿审美 书籍设计 幼儿心理

中图分类号:TS8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01-0042-03

一、幼儿的审美与定义

审美是建立在主观对象对客观世界认识、理解、感知基础上的美观感受,幼儿由于生理视觉基础及心理机制的不同展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在审美活动中的选择和取向,也为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提供了促进作用。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根据幼儿的审美特征进行针对幼儿的书籍设计是毋庸置疑的,好的书籍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对阅读与书本的兴趣,还有助于幼儿形成好的审美意识,利于幼儿未来的发展,与此同时幼儿审美的特殊性也为设计者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导向。

关于幼儿概念的界定,不同领域划分幼儿的标准不同。在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满一岁的为婴儿,一岁以上不满六岁的为幼儿;从医学的角度,幼儿则指的是1周岁到3周岁的孩童,3-6/7岁被称为学龄前期;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则是“从个体出生到青年初期(14-15岁左右)”,本篇文章中幼儿年龄的划分依据于2016年丁祖荫出版的《幼儿心理学》,指1到6岁的孩童,这个阶段的幼儿由于其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审美能力等特性对书籍有着特殊的要求。书籍作为人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基础途径之一,如何培养幼儿对书籍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也要求我们对幼儿的阅读能力与倾向有着清晰的把控与思考。

二、建立在生理与心理基础上的幼儿审美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小到一包纸巾的包装款式,大到建筑家居的风格喜好,审美不仅仅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经历之后的取向沉淀,更是一种自我认知、自我价值的体现和投射。幼儿则像是一片懵懂的白纸,清浅的生活经历使得幼儿在进行审美活动的时候更多依赖于生理本能和心理需求——对色彩、内容等的辨识与理解以及对安全感和舒适体验的需求,在这基础上结合幼儿本身气质特性的发展,最终在文化背景、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发展出不同的审美特征,成为喜好不同的大人。然而在此之前,幼儿的审美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或者相当程度的共性,与幼儿的心理生理基础密切相关。

(一)审美的基础:注意与理解

书籍从视觉上应当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人们对一件事物的审美建立在对该事物注意基础之上,而幼儿们则有着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为辅的注意特点。也就是说对于幼儿而言,更多是被动的注意,这就要求书籍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兴趣,因为他们尚且不能自如控制自己的注意能力,往往会被动地被新奇有趣、视觉上具有刺激性的事物吸引。

幼儿注意的品质也对书籍设计造成一定的限制性:例如对于排版而言,从注意的广度来看如果成年人在0.1秒的时间内能注意到4-6个无关联客体的话,幼儿最多只能注意到2-3个,因此在涉及到书籍排版部分的设计时,应当注意控制一页中内容的数量:1-2岁的幼儿往往更适合一页单一主题的排版方式,字与图片的结合应当明确精准,文字以词和简单句为主,图片内容简单易懂为好;3-4岁则可以相对增加一页中的主题,文字数量也能适量增加,句型可以尝试使用相对复杂一些的复合句等,图片内容可以包含多个主体,丰富多彩具有细节的图片更有助于提升幼儿对书籍的注意兴趣;对于5-6岁的幼儿可以使用段落文字,这一时期幼儿词汇量增加,对信息知识获取的渴望也更为浓烈并具有自发性,单一的图片和文字已不再能满足。值得注意的是满足丰富内容需求的同时仍应结合幼儿的注意特征,同一类型的内容归纳在一起会更有利于幼儿的联想和理解。

然而书籍最大的作用展现在幼儿注意到书本之后——理解、记忆和学习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基本思维模式,也是书籍的主要作用之一。幼儿的思维有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理解事物需要结合具体的形象,例如他们常常需要借助外物来进行思考:3+1的数学题让他们想象成3个苹果加1个苹果会更好理解一些;对于概念的认知也十分具体化:打针不哭称为“勇敢”,和小朋友不吵架是“友爱”。因此在进行书籍内容部分设计的时候应多使图像化内容,语言的表达也应当尽量避免深奥。

不仅如此,书中图画部分的内容最好不要模糊抽象,因为够使幼儿轻松“读懂”的角色形象才更受幼儿的喜爱,抽象画派的风格则不太合适作为幼儿书籍中的艺术表现风格,容易降低幼儿的兴趣。幼儿偏爱夸张和拟人风格的绘画作品是因为夸张和拟人的表现可以突出画面内容的“亲切感”,使作品中的动物等主体比现实中更可爱、更人性化,设计者主观的加工处理会弱化真实事物中容易引起幼儿恐惧的特征,能够消除幼儿对于原事物的恐惧感,并突出了事物的部分特质,使对象变得更易于幼儿观察和理解,因此相对具象又在一定程度上夸张拟人的视觉形象是更符合幼儿审美倾向。

(二)色彩与表现形式

书籍分别可从色彩、画面内容、材质语言、互动形式等几方面来满足幼儿注意状态的需求。从幼儿注意到书本起,视觉语言就开启了它的作用,幼儿喜欢新奇有刺激性的视觉物体,多彩鲜艳的事物往往更受幼儿的青睐。研究表明,彩色利于幼儿审美倾向和智力情绪的发展,然而不同年龄的幼儿对色彩的需求也有着细微的差别:1-2岁的幼儿倾向于光谱上亮部暖色区域的色彩——红、黄、橘对他们而言相比其他彩色更具吸引力;隨着年龄的增长,孩童的个性气质开始发展,不同幼儿的性格特质使得冷色(如蓝紫)、中间色(如绿玫)等色彩的喜好偏向逐渐发展起来,只要是彩色的幼儿都会更喜欢,但黑色和灰色等非彩色系列受幼儿欢迎的程度仍旧远低于彩色,所以在书籍设计中配色的使用应当色彩丰富,且根据年龄的划分,针对不同阶段幼儿色彩的使用有着不同的着力点:

除了布制书籍,其他形式例如塑料、木质、金属等材质的书籍也同样具有吸引力,这些材质在设计的时候由于材质特点不适合全部应用,往往作为封皮或者书籍中的某个特定环节——装饰或互动零件,但无论如何不同于其他传统书籍的特质都使其对幼儿更具有吸引力。《IntheWoods》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本书是国外设计师LeaSuijkerbuijk设计的一本幼儿“无字”书,书中采用了传统的书籍方式印出作者创作森林的各个场景作为底板,在这样的基础上加上书籍的主人公——一群用桦木激光切割而成的小动物,充满趣致,互动性强。

该书除了小动物的背景故事介绍以外没有任何文字,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决定小动物们每天都做了什么,并创作它们之间发生的故事。这就意味着这是一本内容永远可以发生变化的,充满新意的书,幼儿可以进行反复阅读。这样一种,完全以幼儿为创作主体的书籍,很好地满足了幼儿的想象力并给予足够的空间供幼儿们“发挥”,有助于幼儿的创作能力。高参与度的阅读方式也可以有效延长幼儿的阅读时间,有助于幼儿专注能力的提升。并且模拟小动物的情绪去编造故事能很好地培养幼儿的社会情绪型发展。材质与设计方法的结合可以迸发出更多的书籍设计形式,具有新意且利于幼儿阅读,如图3。

三、符合幼儿审美的书籍设计意义与影响

审美愉悦对幼儿和书籍带来的好处是相互的,双方共同受益,然而符合孩童审美的书籍对小朋友带来的益处不仅仅是视觉愉悦,还有着其他层面的意义与作用。从审美能力的角度来说,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图像和文字进行充分的观察,不论是人物动物的形象,还是線条色彩等表达手法都会不断充实着幼儿的审美感受,如同接触面积的扩大一般,幼儿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建立起他们的审美认知能力,也使得他们对具有美感的书籍有着更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审美情趣的建立促使幼儿更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是德智体劳的牵引绳,美的含义不是狭义的、片面的艺术作品,更是人们对生活事物的热情和对生命产生的情绪感悟,也是个人追求和不断前进的动力,只有对生活充满激情与热爱才更有利于个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这样的感悟和能源获取,需要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有认同感,需要制造美发现美的眼睛;

从社会情绪性发展的角度来说,书籍中的人物形象、图案色彩结合故事带给幼儿一定的情绪感染,孩童吸收积累这样的知识,并成为他们表达自己和与他人相处时的参考。例如在阅读时,幼儿的情感随着书中人物角色的故事经历一同跌宕起伏,产生思考与学习,形成对成长、友爱、亲子、人与自然等情感体验的认识;在此后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环境对这些信息进行重构和使用,相当于情感上的实践,为幼儿的一些社会情绪的发展提供温床:画面的氛围和色彩也能很好地触发幼儿对于书中人物情绪的理解,有助于幼儿理解画面内容、人物情绪,观察和积累合作关系及如何表达爱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帮助小朋友们培养良好的合作能力,学会健康的情绪表达;

从想象力和求知欲的角度来讲,图画能帮助幼儿建立起更具体的联想,帮助幼儿了解更多的知识。举例来讲,带有图画的《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等书是众多小朋友们爱看的读物之一,故事中“星与月交织的衣裙”“金银打造会发出声响的树枝”、“长发如瀑美貌迷人的公主”等描述使人充满了美好的幻想,而图画中金灿微卷的长发和雪肤碧眼的人物形象会带来更为直观的视觉感受,并传达“不同人种肤色和发色不同”、“西方国家服饰特征和中国服饰特征的差异性”等附加信息,是原本故事中所缺少的,可以帮助幼儿在文字信息获取和联想的同时有更多的学习和参考,满足孩子们对书中描绘内容的想象。由此可见,符合幼儿审美的书籍不仅能帮孩子们建立好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书中所传达的情感,也为幼儿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结论

总的来说,针对幼儿进行书籍设计的时候,我们应当更加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和生理机制:幼童好动、天真活泼,对待事物有探索欲又缺乏一定的耐性,在人生中这样举足轻重的时期建立幼儿与书籍的良好联系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应该学会利用吸引幼儿的特点、解决发展中幼儿具有的局限性来思考与创作。早有犹太人在书本上滴蜂蜜让稚童品尝的典故,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书籍是甜的”,而好的书籍设计有着同样的作用。如何合理地引起幼儿兴趣、科学地保持吸引长度、并真正有益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幼儿书籍设计的关键和准绳。

参考文献

[1]陈亚平.幼儿图画书阅读与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28(01):72-74.

[2]张红霞.绘本阅读与幼儿审美心理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8(05):64-66.

[3]毓鑫,宋琪薇.幼儿书籍形态设计的思考[J].设计,2014(04):111-112.

[4]侯凤斌,张晓溪.幼儿书籍整体设计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以概念书籍《论语》的设计为例[J].装饰,2014(07):89-91.

[5]黄立安.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6]刘星.从儿童审美偏爱看儿童书籍的装帧设计[J].中国出版,2007(03):59-61.

[7]张文,王东.基于体验的儿童书籍创新设计研究[J].中国出版,2011(02):64-67.[8]朱晓红.幼儿美术审美偏爱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猜你喜欢
幼儿心理书籍设计
浅析农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幼儿园色彩创设与幼儿心理引导探究
浅谈鲁迅先生的书籍装帧设计艺术
现代书籍设计中纺织材料的应用
迷人的书《S.》
动画“情结”
书衣亦有灵
中国传统美学下的书籍设计研究
设计与生活
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促进幼儿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