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心理效应教育学生

2020-03-30 03:59郭智兴
新一代 2020年3期
关键词:心理效应教育学生

郭智兴

摘 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心理效应的有效应用,能让班主任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老师,应积极学习和应用一些心理效应,充分发挥各种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提高管理实效。

关键词:学生;教育;心理效应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自古以来视为军事战争的最高境界。孙膑也指出:“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从古代战争来看,无论是吕蒙击溃关羽,还是刘邦大败项羽,用的都是攻心战。正所谓:“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本人认为,管理班级就像带兵打仗,与古代的兵法,不无相通之处。

当然,时代在进步,古为今用,攻心战有失温和,现在运用心理效应就较具有亲和力,学生也受用。作为师者的我们,不能搞“一刀切”,要有的放矢,抛砖引玉,务必使学生朝正确的心理方向发展。

一、百年树人之根本:贯彻“皮格马列翁效应”,避免“马太效应”。

什么是“皮格马列翁效应”呢?皮格马列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王子,因为他爱上一座少女雕像,所以他热诚的期望少女能由雕像变成活人,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雕像复活,并与之结为夫妻。“皮格马列翁效应”就是指对某人有特别的深情厚爱,使某人产生一种自尊、自强、自信的心理,有了这种心理的推动下,某人无论在学习或生活上,都会有显著的进步。其实,“皮格马列翁效应”应该是我们做教师的根本。无爱则无教,没有爱心的教师实施的是冷酷的教育。试问有哪一个学生会喜欢冷冰冰的老师呢?所以,能正确运用“皮格马列翁效应”,是做教师的最根本条件。

但是,要使“皮格马列翁效应”能顺利产生并得以巩固的话,就要避免“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缘自于《圣经》,“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这样的一段文字:“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都要夺过来。”好的还要他再好,不好的就让他彻底地不好下去。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将其命名为“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如果一旦在班级中发生,就会产生不良后果。这会让好学生得到的关爱和荣誉一天比一天增多,结果这些好学生由于没有清醒地认识自我而沾沾自喜,骄傲自大,导致在学习上惨遭滑铁泸。成绩差的学生呢,他们由于得不到教师的关爱,越来越低落,越来越厌学,导致了恶性循环。

“皮格马列翁效应”的厚爱的最基本前提是不分白雪公主和丑小鸭,老师施加的爱如果太多、太滥,最终的结果也是适得其反。教师施用"皮格马列翁效应"不是盲目地、无原则地迁就,而是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认识,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自强、自立、自爱的良好品格。还有更值得提出的是,"皮格马列翁效应"的实施,要做到坚持不懈,只要你是一位老师,就应该把"皮格马列翁效应"贯穿整个教学生涯。所谓“十年种树,百年树人”培育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才能完成。

二、讲究方法见实效:施用“南风效应”,避免“霍布森选择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寫过这么一个有趣的寓言:南风与北风比谁最厉害,看谁能把行人的衣服脱掉。北风吹一个凛冽刺骨的寒风,冷得行人只打哆嗦,结果行人为了御寒,不但不脱衣服,反而把衣服裹得更紧。北风失败。轮到南风了,它则徐徐吹动,顿时行人觉得暖意上身,开始解开纽扣,继而感觉太热,脱掉衣服。南风获胜。这就是“南风效应”。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管理学生也是这样。俗话说:“一种米养百样人”,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在管理班级中赢得学生的支持与敬佩。人们所面对的学生还是孩子,现在的孩子比任何一个时代的孩子还要“娇气”,古人那一套“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似乎在当今的孩子身上派不上用场,用了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所以,我们作为师者,讲究灵活地教导学生。

选用“南风效应”的同时,一定得避免硬梆梆的“霍布森选择效应”。“霍布森选择效应”,是指英国贩马商人霍布森选择贩马的原则。他卖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选择,但是只准顾客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这样的选择等于不让选择。如果陷入这种“霍布森选择效应”中,就不能灵活地、创造地学习了。道理明显得很,死板地要求,被动地接受,试问谁愿意陷入这样的处境?教育学生也是同样的道理,生硬地、绝对服从地要求学生,教出来的是行尸走肉,还是活生生的“人”?所以,老师要注意运用灵活的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

三、胸中有“法宝”:选用“登门槛效应”,忌产生“从众效应”。

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大的要求,很容易就遭到拒绝。但是如果先提出较小的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份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心理学家认为,一下子向别人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人们一般难以接受,反而一开始只是提出难度小的要求,循序渐进,别人就比较容易接受。人们往往有一种“反正都开始做了,再做下去又何妨”的心理,于是,“登门槛效应”的作用就产生。日常生活中多的是这样的例子,推销员推销产品,人们谈恋爱等都是利用了“登门槛效应”的作用。

教育学生也是这样,要充分利用“登门槛效应”。学生的年龄还小,耐受力较小,要求他们一下子接受难度大的任务,这会让他们“知难而退”,结果达不到自己预期目标。比如一位学习差、纪律差的学生,如果要求他短时间内既要学习好,又要纪律好,这仿如“难于上青天”。如果老师懂得运用“登门槛效应”,那效果就不一样。第一步要求他按时上课,再过一些时日,稍有改变后,马上给予表扬;第二步要求他按时交作业;第三步再要求他上课做到不吵闹,不影响同学学习。……慢慢地,就可以把他“引诱”到预定目标上来。这样的教法,比强硬地执行一些惩罚措施要好上几倍。

当然,施用“登门槛效应”时,千万不可忽视“从众效应”的不良作用。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觉,人们都有一种从众心理。生活中由于从众心理而产生的效应,称为“从众效应”从众是指由于群体引导或施加的压力而使个人的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从众效应”影响“登门槛效应”的实效。如果一位学生正慢慢地随老师的教导“登门槛”了,周边的人和事却影响他、阻止他,那么,“登门槛效应”就难于实行。

当然,“从众效应”也有其积极因素。如果具有良好的班风,积极的舆论氛围,学生的“从众效应”就会呈良性发展。

四、慧眼识“细节”:利用“鲶鱼效应”,注意“蝴蝶效应”。

“鲶鱼效应”的来源有这么一个故事: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可是沙丁鱼离海后很快就死亡。奇怪的是集市上只有一位老渔民捕的沙丁鱼是活的。其他人都不知其奥秘所在。最终,老渔民在临死前告诉儿子,他在捕来的沙丁鱼中掺了少量的鲶鱼,使得这些沙丁鱼一直保持兴奋状态,活蹦乱跳,所以能卖出高价。这就是“鲶鱼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鲶鱼效应泛指那些与众不同的人,他们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新鲜的活力,这类人最受欢迎也易招人妒忌。学生当中,也一定会有这样的一两个“倍受瞩目”的人物出现,也许他们的行为有时令人出乎意料,也许他们的成绩并不是那么好,但是做老师的千万不要扼杀了他们的“鲶鱼效应”。因为有了他们,整个班集体才有活力。不但不要扼杀,还要保护好这些有活力的“鲶鱼们”,免得他们遭人妒忌。所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平时多教教他们为人处世的哲学,别只是一味地喜欢出风头。还要调和一下他们与同学的关系,使全班有一个正确的班风,领导同学们积极向上。

可是,值得一提的是,利用“鲶鱼效应”时,一定要分清“鲶鱼 ”还是“蝴蝶”。因为一旦发生“蝴蝶效应”,班主任麻烦就大了。

“蝴蝶效应”,是紊乱学中的一条原理。据说,南半球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来的微弱气流,不久之后竟变成了席卷美国德克萨州的一场龙卷风!可见,一个极细微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和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教育学生千万不能忽视“蝴蝶效应”。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成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还不够健全。如果学生自我评价不正确,极易误入歧途。班主任应该有一双洞察先机的眼睛,把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或想法纠正在萌芽阶段。如果真的等到“蝴蝶效应”暴发时,再挽救就为时已晚!所以,我们要有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可见,班主任工作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老师要以“皮格马列翁”的爱为根本,灵活掌握“南风”的方法,循循善诱地教给学生“登门槛”,细心发现每一处细节。这样,才能教好学生,育出新人。我们的生活正起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教书育人也要进步。为人师者要使出浑身解数才行。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8-53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03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8-79

猜你喜欢
心理效应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让政治课紧扣“心”弦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教育教学工作中常见心理效应的再思考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