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秦风》中的周礼文化

2020-03-30 03:17李可萱
艺术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周礼诗经文化

李可萱

摘 要:《诗经》是我国自西周早期至春秋中叶的文化荟萃,为后世研究古文明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历史资料。本文从《诗经·秦风》入手,解析周代礼制在《诗经》中的表现及其背后的深刻内涵。研究得出,《秦风》十篇中的周礼从飨燕、军礼、车舆、锡命4个方面讲述,将生活各个方面列入“礼乐”的范畴,甚至将政治措施与意识形态相联结,即用“礼乐治国”的方略不断渗透统治思想,规范诸侯王室及黎民百姓的行为,以维护宗法秩序以及封建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诗经》;周礼;文化

0 引言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集,产生于两周时代。周代作为我国古代关键的历史时期之一,对其的研究成为了学者研究宗周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方向。《诗经·秦风》在十五国风之中,风格多变,既有秦地特有的豪迈奔放,又不乏缥缈婉转的文字。虽只十篇,却概括性地反映了秦人早期社会生活和文化特点。秦原为周的附庸,即现今甘肃天水一带。后东周初年,周平王东迁,秦襄公立功得封诸侯,秦地得以扩张强大。在与周天子及各诸侯的来往中,尚武的秦地日渐受到周礼的影响。虽然《史记·秦本纪》中有“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言论的记载,但总有人认为秦不用周礼。从相关考古发现来看,秦已有一套相对齐备的礼制。事实上在周代,诗、乐、礼紧密联结。[1]结合相关文献,本文分析解读《秦风》中体现的周礼,以期为学界研究周礼及相关文化提供借鉴意义。

1 周礼之飨燕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2]《周礼》中的飨燕之礼,即古代各国在邦交活动中的一种隆重的宴饮宾客之礼,可分为以下礼仪程序:戒宾、迎宾,通知并迎接宾客;献宾,宾主之间饮酒尽欢;作乐,乐舞和歌唱活动;礼毕,宴会和习射。《周礼·秋官·大行人》中这样形容上公的礼仪:身着刺有七种花纹的图案,手拿带有七种配饰的旗帜,辅车设有七辆,介使安排七名。王向上公行裸礼,另还要行三次问礼、三次劳礼。

飨燕之礼在《诗经·秦风》中的《车邻》《权舆》中有充分体现。《秦风·车邻》描绘自己为拜会友人,乘着白马前去。诗中“白颠”即玉顶马,为古代珍贵马种之一,可见主人身份尊贵;而第二、三段描写宴饮作乐、宾主尽欢,显而易见诗人前去的并非等闲之家,而是有侍者通传的显贵人家;而接下来共坐一席、鼓瑟吹笙的场景则显得十分欢畅,瑟、簧(笙)就是飨礼中一般使用的乐器,一对情投意合的朋友袒露襟怀、排坐吹笙的热闹画面立刻生动地显现出来。

另一篇《秦风·权舆》中“每食四簋”的“簋”,在先秦文献记载中是大夫以上才能使用的礼器,也是飨宴之礼的一种反映。该礼制其实在《诗经·小雅》中亦有体现,《小雅·彤弓》与前一篇不同,描绘了周天子将其使用过的彤弓赏赐给有功诸侯并设置宴饮的这种隆重礼仪的全过程。天子愿意称自己的臣子为“嘉宾”,并用“贶”“喜”“好”3个字来形容自己内心的喜悦,可见当时宴饮现场的欢愉酣畅,也是從侧面体现周文王的文治武功。从“一朝飨之”到“一朝右之”再到“一朝酬之”,足可观百官在庆贺之余不忘遵守秩序,并将庆功宴上热烈气氛层层迭起升级的气氛完整烘托而出。

2 周礼之军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大田之礼,简众也。”周天子有大量公田,称之甫田,又名大田。[3]大田之礼,属五大军礼之一,指天子诸侯借四时田猎以检阅师旅的活动。军礼是周代宗法制度的重要体现。《左传》中记载四时田猎为春蒐、夏苗、秋狝、冬狩。根据《礼记》,若无战乱等特殊情况,君王与诸侯每年共计需要田猎4次。田猎礼规森严,不按礼法或者没有按时狩猎均为不敬之举。

秦风尚武,《秦风·驷驖》描述的就是帝王即秦襄公狩猎的宏伟场景:首章写将猎时蓄势待发的态势,高大的黑骏马并排而列,声势浩大,庄严气派,受宠的臣子伴随在秦襄公旁,只待一声令下便可出猎;次章写正猎,描绘的是狩猎盛况,鹿群硕大肥美,而秦公在大呼一声“射左边”之后,那只肥硕的鹿便应声而倒,侧面烘托秦襄公武艺超群;末章写猎后,该章以简御繁,突出王家之大。驷驖,亦作“駟铁”,围猎结束之后,此时的猎马轻松悠闲,踢踏脚步,身上的铃儿叮当作响,此时的轻快与先前的紧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描述的便是带有军事演习性质的大田之礼。

周代军礼不再仅仅是军礼本身,还蕴含多重寓意。一方面,由于君统与宗统结合以及嫡长子继承制度,西周意在将军事秩序与国家政治相融合,取用军礼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用意。另一方面,借军礼反映森明的宗法等级,《国语·晋语》中说即便是战败的君王,敌方也会行“预命之礼”,即胜方也需收起战车上的旌旗,向被俘获的君王行礼。

3 周礼之车舆

车舆为两周时期工具,主要用于不同阶级人民的生活、征伐、狩猎、祭祀等活动。《秦风·小戎》再现了当时的驷马兵车,小戎指军用车辆,因车厢较小,所以称作小戎。东周初年,秦襄公受天子之命出征西戎。该诗从一位丈夫即将出征的妻子的视角,描绘出出征队伍的壮观场面。五色的皮束、黑色的引带、虎皮制的车褥,青黑的骏马、雄壮的花马、赤身的黑鬃马,银制的大盾、虎皮的弓袋、竹制的弓檠,无论是驷马兵车的基本形制,车马的系驾方式、立乘茵席、车毂加固,还是马的颜色、驾车方式、车载盾牌与兵器等,诗人从车制、驾车、武器3个方面细细描绘,极具画面感。该诗在刻画思妇形象的同时,也侧面反映了秦时尚武之风下军事工具的精细。

《易·系辞下》中提到,“周人上(尚)舆”。车舆之制,是中国古代一种根据等级划分的出行乘车轿的制度,此制源于虞舜,成制于西周。司马迁在《史记·礼》中提到,礼制社会中上至君臣之礼,尊卑贵贱之序,下至黎民百姓车舆衣食、婚丧嫁娶,事事均遵循严密的礼仪规范。《周礼·春官·巾车》对不同身份的车舆规约有详尽的描述:车具有5种类型,王室坐夏篆、臣子坐夏缦、大夫坐墨车、士乘坐栈车、百姓乘坐役车。秩序关怀被寄托于人们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中。车舆不仅是运载工具,更是政治等级、身份地位的一种标志物。无论是车马的数目,还是其上装饰,又或是驾车礼节、行进方式,周代关于交通工具的规约不计其数,但究其根本原因大抵相似,即反映身份等级,明确地位差异,也是强化百姓对权威者的尊崇心理。

猜你喜欢
周礼诗经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周礼》大宰九式研究
叶适门人孙之宏及其《周礼说》考述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