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风”歌词对唐宋诗词主题的传承

2020-03-30 03:17谢欣然
艺术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歌词中国风文化传承

谢欣然

摘 要:唐宋诗词作为一种可吟唱的文学形式,长久以来都是现代歌词汲取营养的文化宝库。而“中国风”歌词更是在许多方面传承了唐宋诗词。本文以当下颇为流行的“中国风”歌词为研究对象,从主题的角度入手,分别从“中国风”歌词对战争诗的传承、对闺怨诗的传承、对山水田园诗的传承3个方面,浅谈“中国风”歌词对唐宋诗词的传承,对提高“中国风”歌词的创作水平和促进唐宋诗词的传承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风”歌词;流行音乐;唐宋诗词;文化传承

“中国风”,即在歌词中将一些中国古代的典故作为创作背景或以文言文、古诗词为主要辞藻的风格。这些歌词大多文辞华丽,雅俗共赏,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1]换而言之,“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曲风。[2] “中国风”歌词在传递中国文化内涵的同时,又表达出一种独属于传统东方的美感。

在中国,诗词与歌词的结合由来已久。《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3]可见,早在先秦时期,《诗经》就是诗词与歌词的结合体。而现如今流行的“中国风”歌词与古典诗词之间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典诗词中对现下“中国风”歌词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唐宋诗词:一部分“中国风”歌词是直接以唐宋诗词为歌词,古词新唱,使唐宋诗词焕发新的活力,其代表作有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姚贝娜的《菩萨蛮》、安雯的《月满西楼》等。[4]但更多的“中国风”歌词是在唐宋诗词的基础上,借鉴主题、参考意象、学习手法,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中国意蕴。[5]阿来曾说:“有些地方会消失,是无法阻止的。”[6]辉煌的唐宋诗词就是这样一个存在于历史长河中的“地方”,如果不重视其正确传承,那么这座文化宝库定会逐渐走向衰败。本文从主题借鉴着手,分别从战争诗、爱情诗、山水田园诗3个方面,探究“中国风”歌词对唐宋诗词的传承,了解“中国风”歌词背后的文化內涵,借此引起人们对正确传承古典诗词的重视。

1 谱写乱世华章——对战争诗的传承

唐代国力繁盛,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强大的国力驱使唐王朝向外扩张。盛唐时期,有许多文人墨客参与到对外战争中,从戎却不投笔,他们的诗词既描绘出边塞的壮美风光,又揭露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他们用双手记录下军旅生涯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而在宋代,大小战争摩擦更是持续不断。因此唐宋诗词中有不少战争诗词,这些战争诗词或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与连年征战的惨烈,或表现将士出征的必胜决心和伟大抱负。

“中国风”歌曲中也有许多是以战争为主题创作的,如由音频怪物演唱的《典狱司》就是一首描写乱世之中战火纷飞的歌曲。歌词“你说江南烟胧雨/塞北孤天祭/荒冢新坟谁留意/史官已提笔”写出了战事吃紧时,无数牺牲的将士只得“孤天祭”,而一将功成万骨枯,有谁会留意那些惨死的士兵呢?史官提笔写下的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歌词中所写与王昌龄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和杜甫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所表达的惨烈可谓是一脉相承。而词中“男儿忠骨浸黄沙/金戈戎征天涯/身后狱下马灯/故人算是家”几句更是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气魄。

对唐宋诗词中战争诗的传承,在丰富现代歌词内容的同时,也增加了歌词的画面感与历史厚重感。

2 描写爱情悲歌——对闺怨诗的传承

爱情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唐宋诗词中的大部分都与爱情相关,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恨情仇也是唐宋时期各种多味人生[7]的生动再现。例如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无尽婉转地写出帝王之恋,又如苏轼悼念亡妻之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更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再如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巧借牛郎织女的典故表达出新颖的爱情观念。[8]在众多爱情诗词中,能够表达闺中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的闺怨诗尤为出彩。

不少“中国风”歌曲都继承这一主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登上了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台的《卷珠帘》:“镌刻好/每道眉间心上/画间透过思量/沾染了/墨色淌/千家文/都泛黄/夜静谧/窗纱微微亮/拂袖起舞于梦中徘徊/相思蔓上心扉/她眷恋/梨花泪/静画红妆等谁归/空留伊人徐徐憔悴/啊/胭脂香味/卷珠帘/是为谁/啊/不见高轩/夜月明/此时难为情/细雨落入初春的清晨/悄悄唤醒枝芽/听微风/耳畔响/叹流水兮落花殇/谁在烟云处琴声长。”

这首词作中,《卷珠帘》这个歌名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而歌词则着重刻画一位饱受思念折磨的女子,坐在镜前描绘出精致的妆容,却因思人未归而暗自垂泪。这样的女子形象让人不禁想起《春江花月夜》中“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几句,想起这位同样坐镜前,同样怀着深深思念,却只能看着月光游移的女子。“叹流水兮落花殇”一句话用了宋代才女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处都将离愁别绪倾注在流水、落花之中,把虚无缥缈的思念变得具体可感。《卷珠帘》这首歌曲用极具代表性的古典意象,为女子的思恋与哀愁注入生命力,加上霍尊独特的“岛歌唱腔”,使这股浓浓的“中国风”吹进了每一个读者心里。

在闺怨诗中,还有一类特写女子对征夫的思念,这类闺怨诗不仅仅局限于儿女情长,更添一分心怀家国的格局。如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类主题在现代“中国风”歌词中也有对应,如同样曾登上春晚舞台的歌曲,由郭敬明作词、李宇春演唱的《蜀绣》:“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看铁马踏冰河丝线缝韶华红尘千帐灯/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红烛枕五月花叶深六月杏花村/红酥手青丝万千根姻缘多一分/等残阳照孤影牡丹染铜樽满城牧笛声/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一种思念,两种寄托,一个捣衣,一个绣枕。《蜀绣》这首歌充分渲染了丝丝线线轻缝密绣的意境,表达出蜀地绣娘对丈夫的思念和对家国的深情。

对唐诗宋词中闺怨诗的传承,增加了流行歌曲的主题,使“中国风”歌曲所歌颂的爱情更加具有深度和温度。

3 叙写闲适生活——对山水田园诗的传承

由于唐代读书山林的风气盛行,许多唐代作者都曾描写过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田园风光。如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其写田园景物恬静清新,写田园生活亲切自然,写朋友情谊真挚简朴。宋代也有不少作者寄情山水,醉心田园。如宋代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诗中的田园生活闲散恬淡,人们自得其乐。

当下流行的“中国风”歌曲中也有许多作品传承这一主题,歌唱乡村闲适生活的惬意与潇洒,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栖居”,[9]如极富童趣的《小城谣》、琴声悠扬的《烟雨行舟》、明净淡雅的《云水谣》、江南清韵的《一梦千朝》等等。

其中《烟雨行舟》里的“一叶轻船/一双桨悠懒/一绵江风微拂素罗衫/渔火点点聚散/欸乃声声浅淡 ”颇有种天外谪仙人的潇洒,而《一梦千朝》中的“江南春水绕/过石桥/桥下船儿两头翘/波浪摇/柳絮飘/飘来喜鹊枝头闹/河畔浣衣浸夹袄/水光粼粼映叶茂”则多了几分生活气息,将“春阳之时,万物尽生”[10]的熱闹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词与诗词本就一脉相承,“中国风”歌词与唐宋诗词也意境相通。两者相结合,不仅带给人听觉上美的享受,在心灵上也是一种深层次的洗礼。在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11]“中国风”歌曲也因此从各类音乐形式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许多听者的喜爱,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了诗词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网络传播方式平民化、个性化、自主化的特点,[12] “中国风”歌词的创作也逐渐呈现出一种娱乐化、狭隘化、庸俗化的趋势。[13]顾若言、周阿根(2018)认为,人民群众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范畴,需要正确的引导与教育。[14]因此,在个体作为传播受众且被动接收信息的全媒体时代,[15]我们更应该加强对“‘中国风歌词对唐宋诗词的传承”的研究,从而提高“中国风”歌词的创作水平,促进对唐宋诗词的正确传承。

参考文献:

[1] 顾若言,周阿根.《游仙窟》被动式探略[J].汉字文化,2019(01):54-57.

[2] 刘铨.中国流行音乐的“中国风”现象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15.

[3] 文芳.当代流行歌词对古诗词的承传[D].东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103.

[4] 邵东平.“中国风”歌曲与古典诗词[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4.

[5] 魏蕾.唐宋诗词在现代流行歌曲中的潜行与显现[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2.

[6] 王欣欣.从阿来作品看消费主义时代精神生态平衡问题——基于“山珍三部”的研究[J].汉字文化,2019(15):166-168.

[7] 杜雨季.幽闭空间中的爱憎与反抗——谈《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人物形象[J].汉字文化,2019(07):43+82.

[8] 李晓庆.“中国风”歌曲歌词对古典诗词的传承 [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

[9] 贾劼晗.《永州八记》中生态美学思想探略[J].汉字文化,2019(18):188-189.

[10] 郝洁雅.《续高僧传》偏正式复音词语义构成研究[J].汉字文化,2019(13):18-22.

[11] 朱雪蓉.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流浪地球》为例[J].艺术科技,2019,32(08):103-104.

[12] 潘宁.浅析网络新闻语言中的乱象及应对策略[J].汉字文化,2019(16):16-18.

[13] 袁晓强.基于微博热搜泛娱乐化现象的思想文化建设研究[J].汉字文化,2019(12):153-154.

[14] 顾若言,周阿根.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新路径——从“群众办报”到“人民传播”[J].东南传播,2018(08):27-29.

[15] 杜雨季.全媒体时代扬州书店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新闻知识,2019(06):36-38.

指导老师:周阿根

猜你喜欢
歌词中国风文化传承
新材料作文“歌词”立意探析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