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太湖石作为中国传统儒道审美精神的一种符号形式,它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笔者通过运用当代新型材料和构成方式尝试创作了系列作品并记录此过程,基于太湖石文化形象思考如何提炼传统文化符号中的造型因素并将其融入当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
关键词:太湖石文化符号;文化创意产业;应用
中国传统文人善于将抽象的哲学思想体现于具体的图像和文字中,古代文人们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太湖石是经过河湖水波激荡腐蚀而成,其玲珑剔透、重峦叠嶂的造型与人们崇尚自然的观念易融为一体,一直受到文人的喜爱。刘禹锡亦曾赞美太湖石曰:“震泽生奇石,沉潜得地灵。”米芾提出的太湖石“皱”“瘦”“透”“漏”之美成为后人评判湖石的标准,[1]是太湖石作为文人的欣赏吟诵对象演变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审美符号,并且逐步出现在中国传统的视觉艺术中,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性功能。
在经历了数个朝代文艺家的文化创作后,太湖石的形象逐渐形成了一个有意义的符号。符号的定义有很多层面,在文学或艺术创作中,它通常是指在某种特定的社会文化传承背景下,社会共同体成员约定俗成地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或标记。[2]其造型特点恰好符合中国文人的儒道审美精神,是人们追求“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实质载体,从而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它于文学或艺术创作中,正是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和传承的媒介,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意义。赵毅衡曾提出:“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反过来说,没有意义可以不用符号表达,也没有不表达意义的符号。”[3]
以独特的造型和特殊的文化气质作为太湖石的符号形象特征,历代诸如赵孟頫、赵佶、吴昌硕等人喜欢将这种特征入画。而现当代亦不乏以太湖石为创作因素的作品,其中吴冠中、周春芽、展望等艺术家曾将太湖石的形象结合到当代绘画中用,另有詹伟、白明、张国君等艺术家都创作了具有湖石因素的陶瓷作品。他们通过系统的哲学思考,或抽取分离太湖石中的形式之美,或赋予太湖石更多层次的含义,又或是颠覆传统太湖石的文化意味,借由太湖石这一符号形象,诠释自身对于天、地、人之间的思考和对形式的结构剖析。
在思考中国传统审美哲学与太湖石文化之间的联系这一过程中,笔者尝试多种作品设计,对太湖石与多种文化创意产品的结合进行创作。
经过择取和提炼,笔者发现应用和改变太湖石的形象特征,从而与陶瓷文化产品设计结合制作,从美学欣赏和商业应用方面体现当代的文化传承价值观,使之与中国传统的儒道审美哲学产生共鸣。将传统文化符号再创新的关键在于理解传统并能结合当代的需求,[4]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语言和形式呈现出来。从旧的命题中凝结创造出新的意象与概念,适应当下的时代审美风格,启发新的文化思考,是增强艺术生命力的一种趋势。
在确定了创作的方向之后,笔者开始从形式方面进行各种转化和提炼,将太湖石作为一种基本元素融入陶瓷文化产品的设计中。太湖石作为一种文化审美符号,可以和陶瓷文化产品开发结合在一起,两者的结合在审美哲学上具有思考性,在技巧传承上具有创新性。
中国传统陶瓷的制作工序多重而复杂,一般经历制胎、成形、制釉、上色、装饰、装烧等过程。随着陶瓷审美性的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它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功能性陶瓷,陶瓷逐渐成为人们案前架上的陈设清供,乃至手中玩件,而文人们更将自己的理想情怀融入陶瓷的创作中。因此结合陶瓷,传统太湖石文化符号的现代转化便有了可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当代的传统文化消费日趋自觉,此种研究转化方法便有了实践的意义和价值。
笔者在创作中首先在平面上提取太湖石的造型特征因素,将其复杂形象解构,提取基本元素,去除繁杂的细枝末节,保留并且强调湖石的审美特征“皱” “瘦”“透”“漏”,重新组合设计,融入现代审美元素,完成传统太湖石图形的转换。
在绘作草图时,笔者尝试将太湖石元素从园林造景的功能性中剥离出来,对陶瓷器物加以形式变化,创作了《道》系列作品。将传统陶盘进行镂空,只保持陶盘外环,为其塑造了一个更加空灵的背景,以此使太湖石的形象更具有灵动性,将太湖石的“透”结合阴阳转折,在有限的空间里进一步解析太湖石的构成。
筆者还设计制作釉下白瓷青花器皿《澄明》系列,借鉴了水墨的表现形式,提炼出太湖石的造型特点,改变其形体,画面似石非石、似水非水,以青花釉料着附于大白瓷圆盘之中。
《澄明》系列意指“澄明之境”,即西方古希腊哲学中形而上学的最高境界,与中国道家“混沌的道”有共鸣之处。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对“澄明之境”有进一步的解释:“此澄明也是愉悦,在其作用下,每一事物都自由徜徉着。澄明将每一事物都保持在宁静与完整之中。”[5]
《澄明》系列呈现出来的自由形态正体现了笔者所理解的中国审美文化中的“得意忘象”。王弼于《周易略例》之《明象》中论述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此理论不仅被引入文学创作中,更是影响了传统视觉艺术的发展。在此系列设计创作中,选取最为质朴的圆盘器形。白色圆盘象征一个单纯的空间,以用来包容变化自由的湖石形式。青花为原料,施透明釉,一次高温烧制而成,最后呈现出虚实相融的色彩。
《澄明》系列的烧制成功,使创作的进一步探索有了基础和可衍生性。笔者希望此系列作品能够被更多当代人所接受和使用,能进一步开发更多的文化创意产品,有更广阔的市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使用。
文化创意产品的特点在于既能满足消费者使用功能,又能满足精神情感需求。通过将传统的审美符号进行重新组合,运用简化萃取等设计方法和理念,融入生活,完成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表达当代审美和传统的维系,并以具体的文化创意设计制作项目来检验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澄明》系列作品所体现的陶瓷青花效果是否能应用到当代的新型材料中,笔者进一步尝试将其应用于手机壳和衣服上。经过当代设计出的太湖石符号具有时代美感,两者的结合充满新意,将其应用于现代年轻人所能接受的流行物件上,这些既有传统意向又有现代设计气息的文化创意设计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共鸣。
在当代的中国,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发展迫在眉睫,国家把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到了战略层面,传统审美文化符号的当代转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传统文化与当代商业设计结合能够更加实用并融入民众的生活中。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若一成不变、生搬硬套地应用传统元素,并不能很好地将其融入当代设计中。只有被社会生活所需要和民众乐于使用的产品设计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民族本土设计才不会是一句空话,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存在。
参考文献:
[1] 刁慧琴.中国太湖石[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3-58.
[2]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6-24.
[3] 赵毅衡.重新定义符号与符号学[J].国际新闻界,2013(6):7.
[4] 段炼.绘画图像的符号化问题——视觉文化符号学的读图实践[J].美术研究,2013(4):59-63.
[5]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诗学文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2.
作者简介:陈睿(1982—),男,广东雷州人,硕士,高级工艺美术师,广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广东财经大学教师,研究方向: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陶瓷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