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俄国在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社会主义建设注定无前人经验可循,因而只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前进的道路。列宁对俄国工农群众社会主义建设能力的认识主要经历了“乐观肯定——清醒认识——思想转变”的过程,这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下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新变化和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指出,我国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方向的代表,他们始终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各个方面的建设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是中坚力量。当前,我们必须致力于化解工人阶级队伍之间的问题和矛盾,始终坚持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发挥工人阶级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主力军作用。
【关键词】 列宁;俄国工农群众;建设能力;认识;当代启示
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新探索,恩格斯曾指出:“由整个社会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完全不同的人”,[1]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任务要求俄国要具备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对俄国工农群众的建设能力并没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俄国工农群众经过革命的锻炼已具备独立建设社会主义的能力。从理论层面出发,俄国工农群众在与资产阶级的长期斗争中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素质,完全能够领导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从实践层面出发,由于俄国国内生产力的落后,工农群众文化水平较低,加之受到资产主义旧社会的影响和缺乏建设经验,最终使得工农群众无法立即适应俄国的社会建设。列宁在建设实践中逐渐意识到俄国工农群众自身存在的问题,他认为俄国工农群众现阶段无法独自承担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必须在工农群众的领导下利用资本主义社会遗留的知识分子。由此,列宁在对俄国工农群众建设能力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一个“乐观肯定——清醒认识——思想转变”的过程,这种思想转变与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相契合的。因此,对列宁关于俄国工农群众建设能力认识的转变进行探究,这体现了列宁对俄国工农群众的认识存在着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下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新变化和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乐观肯定:俄国工农群众具备独立建设社会主义的能力
马克思恩格斯曾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他们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创造者,是历史活动的实践者,随着人民群众队伍的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定能发挥巨大作用。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特殊作用的思想。十月革命胜利初期,面对苏维埃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状况,列宁一方面在党内强调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紧迫性,另一方面他反复强调现阶段提高俄国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重要性。虽然俄国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总体较低,但列宁还是坚信工农群众能够在俄国独立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因为俄国工农群众经历了十月革命的锻炼和洗礼,列宁认为他们身上已经具备了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建设能力,这为他们建设和管理苏维埃政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列宁对俄国工农群众独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是充分肯定的。
列宁曾在《关于苏维埃政权的任务的报告》中向全世界宣布:俄国取得工农革命胜利的意义在于建立了一个无产阶级的苏维埃政权,这个政权只能由工农群众参加建设,新生苏维埃俄国的国家管理机构将会在工农群众的手中建立起来,俄国也定能将无产阶级革命引向世界革命的方向。1917年11月,在回答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提出的质问时,列宁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正是新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因素。”[3]他认为,建设社会主义不是靠政府下达命令,而是靠工农群众自身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创造力,工农群众的创造力是与官僚机械主义相对立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工农群众自己着手开展。在《怎样组织竞赛?》一文中,列宁承认俄国工农群众之中仍然保留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旧习惯和旧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苏维埃俄国绝大多数的工农群众的进取心、毅力和创造精神被无情的压制,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从“被压迫者”到“统治阶级”的角色转换。但是,列宁认为只要经过短暂的教育和学习,工农群众身上的缺点和毛病就可以克服。同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工农群众发挥自身的建设才能提供了前提条件,“他们能够大显身手,施展自己的本领”。[4]工农群众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他们不仅可以收回地主剥削阶级手中的土地,而且可以在共产主义建设事业中“大显身手”,可以在组织方面发挥自身管理国家的本领,即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组织者自主开展建设工作,从而使他们意识到了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价值,将以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被迫劳动”转化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自我劳动”。此外,列宁还特别强调指出“那种伟大的、在世界历史上是真正豪迈的组织任务”只有依靠工农群众才能完成,[5]他批判了资产阶级剥削者和知识分子对俄国工农群众建设能力的轻视,认为有组织能力的工农群众是很多的,他们已经具备了自我意识且开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獨立自主的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因此,尽可能广泛的发扬工农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创造精神是苏维埃俄国目前最主要的任务之一。
计算和监督作为俄国主要的经济任务,也是俄国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主要途径,这种工作只能由工农群众来开展。列宁认为,知识分子虽然能够在计算和监督的工作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但是他们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并不会以实际行动将理论转变为现实。而组织开展计算和监督工作的只能是工农群众,“每个诚实、精明、能干的工人和农民完全能够做到和完全能够胜任”,[6]因为他们是自愿的且以极大的热情来支持和开展计算和监督工作,只有依靠工农群众以组织工作者的身份发挥领导作用,才能保证计算和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关于开展竞赛的问题上,列宁认为有组织才能的人在工农群众之中是很多的,只有通过竞赛的方式才能让有组织能力的工农群众脱颖而出,使他们获得参加国家管理和生产管理工作的机会,也只有在他们的帮助下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顺利的开展。1918年1月俄国召开了全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列宁在作工作报告时指出,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靠农民群众对日常实际生活的认识”,[7]他认为工农群众会根据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只有依靠来自工农群众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自身所具备的本领,才能冲破共产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重障碍。此外,列宁也充分肯定了工农群众的思想觉悟,认为他们已经在与工厂怠工者斗争的过程中学习管理经验,并将有思想觉悟的工农群众吸引到苏维埃俄国的工厂或企业中,因为他们是苏维埃俄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核心,也是苏维埃未来管理工作和组织工作的领导者。
二、清醒认识:俄国工农群众存在建设能力不足等问题
1918年初,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工农群众的参与下,不仅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而且俄国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教育事业等方面的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随着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逐步开展,列宁对俄国工农群众社会主义建设能力的认识发生了由浅到深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他不仅清醒的认识到苏维埃俄国农民身上缺乏纪律性、工作中懒散怠工和带有严重的小私有者观念,同时也承认即使是俄国先进的工人阶级身上也还保留着资产阶级社会的旧习惯和旧心理。因此,列宁在建设实践中发生了从“肯定俄国工农群众具备独立建设社会主义的能力”到“清醒认识工农群众社会主义建设能力不足”的认识转变,这种认识的转变与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相契合的,也是他对俄国国情和工农群众现状准确把握的重要体现。
《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是列宁集中论述俄国如何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著作,他在其中指出:俄国目前处于极不稳定的国际局势下,苏维埃必须抓住来之不易的和平机会建设俄国,必须将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提上日程,必须全力解决最困难的经济问题。同时,在繁重的社会主义建设任务面前,列宁初步认识到由于受封建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残余的影响,“俄国人是比较差的工作者”,[8]他们不仅在技术方面能力不足,而且还存在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小私有者的心理和思想觉悟程度不高等问题。例如在人民法院的问题上,由于俄国工农群众思想觉悟程度不够,法院工作的正常开展受到了重重阻碍,以致无法真正发挥法院作为纪律教育工具的效用。此外,在分析工农群众目前革命热情下降的原因时,列宁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工农群众的思想觉悟程度低和纪律不严,无法以自身的能力将更多受剥削的人民群众吸收到自己的阵营,这也是俄国工农群众能力不足的重要表现。1918年4月23日,列宁在莫斯科工人、农民和红军代表苏维埃的讲话中特别强调,小私有者的自发势力是苏维埃政权最危险的因素,甚至比公开的反革命分子更加危险,这种自发势力是社会主义的死敌。在之后不久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他再次强调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是与无产阶级相对立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且这种自发势力正在威胁着苏维埃俄国,“小资产阶级使整个社会气氛浸透了小私有者的倾向”,[9]俄国工农群众如果继续在思想和能力上软弱无力,那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足以将俄国摧毁。列宁清醒的认识到俄国工农群众身上带有的小资产阶级习气的严重危害性,他极力主张工农群众要通过学习逐渐克服自身的缺点。
工人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的先锋队,在带领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发挥领导者的作用,但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清醒意识到他们在能力、觉悟、纪律等方面的问题。列宁在《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中指出,工人阶级在俄国中不仅没有人数上的优势,而且组织程度也不够高,工人阶级所获得的胜利也主要是得益于农民的支持。从俄国目前的实际出发,工人阶级在组织方面、文明程度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准备方面,甚至比不上西欧最落后的国家。特别是在1918年5月列宁写给彼得格勒工人的信中,他首先肯定了彼得格勒工人在俄国工人阶级和农民中突出的优秀品质,但是,随后便指出工人阶级在领导俄国农民前进的过程中,逐渐沾染上了小资产阶级懒散涣散的习气,如果任由资本主义制度的恶习发展下去,工人阶级中的优秀分子也会逐渐被小资产阶级的不良习气所侵蚀,工人阶级队伍的组织就会变得更加涣散,工人阶级的优良作风也会被小私有者的自发势力所战胜。在谈及要消除工人阶级中的懒散涣散、投机倒把等不良行为时,列宁认为这个任务不是新的任务,而只是旧任务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上的扩大。在列宁的观念中,俄国工人阶级中的小资产阶级不良风气是积习已久,虽然工人阶级已经经受过革命的洗礼和锻炼,但是他们现在也无法在朝夕之间克服身上的缺点与毛病,这只有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同敌人作斗争才能逐渐克服。直到1919年1月20日,列宁在全俄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终于坦诚:“工人和旧社会之间从来没有一道万里长城。工人同样保留着许多资本主义社会的传统心里。”[10]虽然苏维埃俄国已经同工人阶级中的资本主义制度残余、小私有者的无政府主义和利己主义倾向作了许多斗争,但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残余影响的根深蒂固,所以无法快速清除工人阶级身上的“余毒”。虽然工人阶级现在所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建设,但是他们还没有完全成为社会主义新人,他们“没有清除掉旧世界的污泥,他还站在这种没膝的污泥里面”。[11]俄国现阶段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工农群众的弱点和缺点作斗争必然会存在于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因此,列宁认为“工会的任务是建设新的生活”,[12]所谓建设新的生活,就是要通过工会组织教育,对俄国数千万的工农群众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逐渐抛弃资产阶级的旧观念,同时通过学习获得管理国家和管理生产的能力和经验。
三、思想转变:在工农群众领导下利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列宁在清醒地认识到俄国工农群众因自身的局限性而无法独自承担社会主义建设任务之后,他对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这是列宁对俄国如何开展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深入思考。由于列宁在建设实践中对俄国工农群众现实状况逐渐有了理性的认识,從而明确的指出现阶段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坚持俄国工农群众作为建设主体,在工农群众的领导下利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空想社会主义者设想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条件是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素质优良、思想纯洁的人,由这些优秀的人才来执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但是,当时的俄国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时间方面都不具备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条件,首先是战后的俄国经济百废待兴,无法在物质方面支持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其次是俄国目前正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现实状况并不允许俄国进行长时间的人才培养。因此,在俄国工农群众文化水平低下、国内无人才可用的情况下,列宁尖锐的指出要利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来建设俄国的社会主义。随着列宁对俄国工农群众建设能力不足问题的深入思考,他终于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依靠谁来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苏维埃政权的成就和困难》中,列宁初步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问题,他指出:“我们没有什么东西可用来建设共产主义,我们只能用资本主义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建设共产主义”。[13]利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问题曾在俄共党内引起了大争论,部分党员反对利用曾经为封建沙皇专制制度服务的人来建设社会主义,因为他们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培养出来的,他们已经被资本主义所腐蚀,他们的参与只会危害社会主义,俄国需要“一双干净的共产主义的手”来建设社会主义。[14]与之相反,列宁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虽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培养成长的,但他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受过锻炼,他们具有优越于俄国工农群众的专业技能,俄国不仅在军事方面需要利用资产阶级的军事专家,而且在经济文化建设方面也需要利用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列宁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力是肯定的。首先,由于俄国经济文化方面的落后、工农群众建设能力的不足,所以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利用资本主义所遗留下来的文化,而资本主义的科学、知识、技术正是掌握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手中的。在俄国无人才可用的现实情况下,列宁坚信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只能利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们有资产阶级专家,此外再没有别的了”。[15]其次,列宁认为只有利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俄国才能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他曾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比喻为“砖头”,认为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砖头”来建设俄国的“社会主义大厦”,但是这个任务是艰难的,因为工农群众仍然无法意识到资产阶级文化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如果不能使俄国工农群众明白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俄国便无法建成社会主义,反之,如果能克服工农群众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狭隘偏见,“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一定会胜利”。[16]在1919年3月召开的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會上,列宁正式提出且集中阐释了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的问题。在之后所作的中央委员会的总结报告中,列宁指出人才短缺问题存在于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的工作中,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帮助,如果在工作中不信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就无法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这次报告中,列宁再次重申了那种认为只需要靠清白的共产党人的手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想法是幼稚的,虽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随时可能背叛社会主义,但是俄国无产阶级已经经受了革命的锻炼,无产阶级有能力依靠自身的力量来组织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利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俄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资本主义文化的遗产,我们建不成社会主义”。[17]在随后关于农村工作的报告中,列宁更是公开承认俄国的工农群众不具备社会主义建设的本领,俄国想利用社会主义培养出纯洁的共产党员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想法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并重申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要用资本主义的破砖碎瓦来建设共产主义”。[18]
但是,列宁提出的利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前提就是坚持俄国工农群众始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必须接受工农群众的领导和监督,工农群众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进行改造和限制,使他们自觉接受世界观的改造,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最终为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思考如何改造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俄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时,列宁认为只依靠暴力这种“硬手段”是不行的,还需要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施以“软手段”。在利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问题上,俄国工农群众首先要在组织上建立相应的纪律,并在工作中将这种纪律性的影响扩大,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感受到这种纪律性,使他们明白自己已经无法回到资本主义旧社会,他们只能运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同俄国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而使从资本主义旧社会继承下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为社会主义人民群众服务的成果。只有通过“软手段”的方式教育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才能使他们在精神上服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安排,才能使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中有组织、有纪律,从而才能使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顺利开展。列宁认为尽管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反抗现象,但是只要无产阶级做好组织协调方面的工作,合理的安排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展工作,他们便会为社会主义建设效力,俄国就可以摆脱野蛮的状态成为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此外,俄国工农群众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关系”,一方面,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需要在俄国工农群众的领导下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另一方面,俄国工农群众对待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既要制止他们的反革命阴谋,同时又要向他们学习”。[19]因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掌握着资本主义的文化成果,这些文化成果不仅是俄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也是提高工农群众社会主义建设能力的现成资源。列宁认为俄国工农群众在不同工作场合都要向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学习知识和技能,为了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工农群众需要掌握资本主义的科学文化知识,因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遗留给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俄国只有在工农群众已经掌握了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加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帮助,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方面的条件之后,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在俄国获得最终的胜利。
四、列宁对俄国工农群众社会主义建设能力深刻认识的当代启示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全国劳动模范举行座谈会时指出:“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2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虽然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工人阶级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仍然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力量,仍然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随着我国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控股企业等发展,我国工人阶级的构成要素日益复杂化,内部结构更趋多样化。现阶段,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中既有企业管理者,又有社会领导者,既有产品生产者,又有知识分子,既有传统的农民工,又有新兴的社会阶级等,虽然其所从事的职业千差万别,但都是构成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要素。
随着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内涵和外延的拓展和成分的复杂化,其在各个方面也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首先,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组成人员趋向年轻化,“90后群体”的数量大幅增加,“00后群体”也开始加入其中,工人阶级队伍年龄分布结构较为合理;其次,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内部呈现出分化趋势,第一产业工人数量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工人数量明显上升,非公有制企业工人数量明显多于公有制企业工人;再次,我国工人阶级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渠道增多,其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自身具备的科学文化素养呈上升趋势,学习科学知识和发展自身专业技能已经成为当代青年职工的迫切追求;最后,我国工人阶级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呈现积极进取的状态,勤劳、诚信、爱岗、敬业的价值观念成为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主旋律。虽然近年来我国工人阶级呈现出向好的方面发展的趋势,但是工人阶级内部还是存在部分急需解决的问题。青年工人群体流动性强的特点与企业要求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较低收入与城市高消费之间的矛盾、城市融入困难等方面的问题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随着我国工人阶级内部的分化,其间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收入不平等问题更加突出,贫富两极分化持续扩大;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科学文化素养普遍提高,但其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部分差距;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人阶级地位的变化,其思想价值、政治信仰等也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趋势,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盛行,工人阶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突出等。
工人阶级作为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方向的代表,他们始终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广泛参与社会主义事业各个方面的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发挥着中坚力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持续推进,工人阶级队伍在不断壮大和发展中呈现出的问题是我们当下关注的重点,我们必须致力于化解工人阶级队伍之间的问题和矛盾,始终发挥工人阶级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先进性。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始终坚持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发挥工人阶级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主力军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7.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3][4][5][6][7] 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2+200+204+207+264.
[8][9] 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70+237.
[10][11][12] 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38+441.
[13][14][15][16][17][18][19] 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1、48、49、129、187、52.
[20] 以劳动托起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心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纪实[M].人民日报,2015-5-1(01).
【作者简介】
魏志达(1994—)男,福建泉州人,福建师范大学2018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列宁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