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0-03-28 16:29曹海洋
文教资料 2020年35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曹海洋

摘   要: 将专业课开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积极探索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路径,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融合,能在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真正实现“德艺并修”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艺术设计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是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主阵地。在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正是为实现“立德树人”要求所展开的教育教学改革。换个角度来看,在用人方面,行业企业除考查学生的专业能力外,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格品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已很难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也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德育要求。另一方面,艺术类学科教育承担着文化和审美传播的功能,涉及的传统艺术、中西方文化等在意识形态甚至精神领域对人们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推行课程思政改革势在必行。在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专业课程这一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各环节,将专业教学的“显性教育”和思政教学的“隐性教育”相融合,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1.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两张皮”的情况[2](65)。主要表现在:在教学组织上,由于专业师资力量配备不均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足以满足思政课程教学小班化的诉求,大班化教学,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无法精准地把握学生思政教育的需求,师生课堂互动较少,缺乏活力;在教学内容上,专业课与思政课程关联度较低,存在分离、各自为政的现象。专业课多基于客观的实际应用,没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思政课程内容多注重理论性,缺乏联系实际;在教学方法上,在实践教学及利用“互联网+”等新载体方面,存在不足,方法陈旧单一。在教育理念上,一些专业教师对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认识不足,忽视将专业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有机结合教育,存在“重授业,轻传道”的倾向。因此,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势在必行,并且刻不容缓。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必须强调“树人必先立德”的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在上好专业课程的同时,落实好课程思政,真正实现专业课程中价值导向与知识导向的有机统一。

2.高校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路径与对策

2.1明确课程思政改革目标,做好顶层设计。

陆道坤(2018)认为应该“以课程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要求和内容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2](65)。一,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应当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强调主流价值引领,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二,要树立协同思维。让学校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各类课程以育人功能为中心,形成“协同效应”。将课程思政改革贯穿职业教育整个过程,充分发掘隐性课程包括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价值,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格局。三,完善规章制度,提供政策支持。学校要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编写相关教材、论文、著作,进行艺术创作等,激发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2.2重构专业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要弄清“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者的关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两种重要手段,两者之间既有共性特点又有区别。共性特点是均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始终。不同在于,“思政课程”是学校为实现思政教育目标专门开设的教育学科,目标明确,理论指导性强。“课程思政”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教学理念,考虑的是如何把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教育元素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实现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推进、同向而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要明确企业对人才德育的需求,灵活调整各阶段学习内容。制定课程思政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首先应当从专业技能层面对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岗位技能需求,并会同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探讨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内容包括课程体系、构架、内容、学时分配等,论证其可行性,确保专业知识技能等“显性”教学内容的实施。组织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企业专家、校内辅导员等,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特点和性质,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确保思政主题“隐性”教学内容的贯彻落实。最后结合“显性”知识和“隐性”内容制订课程思政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具体课程的教学大纲。值得注意的是,思政教学在植入各课程显性课程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置目标,规划好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比重,做到各有侧重、突出重点,形成连贯体系,避免生硬和重复。以40学时室内设计专业软装课程教学大纲为例:

2.3精准挖掘,整合利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思政资源。

利用专业课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元素、思政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具深度和广度。职业院校艺术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要与地方传统历史与文化、红色主题教育联系起来,并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特色和艺术专业特点,挖掘各类主题的德育元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可從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探索:首先,可以结合与红色主题相关的艺术设计作品进行德育教育[3](11),通过分析红色主题相关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作品表达形式、蕴含的深刻内涵等,对艺术作品中的德育元素进行深刻挖掘。讲好作品背后的故事、传递知识技能背后的精神力量,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与中华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相结合。地方传统艺术是艺术之母,更是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其时代背景、创作主题、创作理念、作品风格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最直观、最真实和最有说服力的素材。从探索和发掘地方民间艺术入手,把握地方传统文化脉络,建立与地方传统艺术相结合的课程思政体系,在对地方民间艺术的设计观、美学思想、实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衍生出思政教育相关内容,以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和视角,把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等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更自觉地接受德育教育。

2.4在多元化教学手段中统一教育目标。

结合课程思政的改革目标打造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同一学科,不同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不尽相同,同一课程,不同章节思政教育的切入点也是不同的。要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学生的情况、师资队伍情况、课程蕴含思政元素情况等打造一批示范课程,并推广示范课程建设经验,不断积累、复制,以点引线、以线带面,逐步辐射到其他外围课程。

拓展隐性教育,将德育内容形成基因嵌入专业课程中。在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专业课往往以传授专业技能和培养艺术修养等为主要内容,所传递的教学内容是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无形的、潜在的、隐性的。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时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机械地、被动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思政主题过于显性,造成的结果往往是“课程思政”变成了“思政课程”。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主动梳理思政元素及切入点,通过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在讲授显性知识的过程中实现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等隐性知识的传授,达到寓教于无形的境界[4]。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容易接受教师对其进行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

丰富课程思政实践的内容和种类。开拓校内外课程思政实践基地,积极开展“院校+基地”的教学模式[5],将课堂延伸至企业、民间艺术工作室、革命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最前沿、最新颖、最精彩、最有说服力的实例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红色主题宣传或弘扬中华传统艺术、传统文化相关的设计竞赛,在热衷干、喜爱干的“艺术专业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

应用新兴教育技术开展课程思政。针对艺术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应用新兴教育技术,如采取专题式、启发式、讨论式、翻转课堂等方式,让学生在艺术体验中学会思考、学会成长。应用信息化技术,如微课、微视频、抖音、微博等方式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兴趣+专业+实践+思政”融合式学习能力提升。

2.5强化专业课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

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改革的具体执行者,素质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思政的走向、进度和成效。教师对学生德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调查发现,学生更乐于从认可专业老师甚至崇拜专业老师身上接受理实结合的思政教育。因此,要让课程思政落实并取得成效,一方面要让专业教师不断完善提高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在艺术专业课程教育中把握好“传艺授道”的思政导向,从内心意识到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性。秉承教师的职责操守,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另一方面,教师要坚持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与精神实质,发掘并凝练艺术作品中潜在的德育资源,寻求课堂教学中思政内容的切入点,将艺术的人文价值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并将他们所学的思政教育内容转化为理想信念,最终外化于行。

此外,学院要不断建立健全的教师培训体系,加强专业课教师有关课程思政的培训和研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材的修订或编写,为专业教师搭建一个良好的校内外学习交流平台,从而形成良好的课程思政学习氛围。

3.结语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深刻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改革需把培养“德艺双馨”专业人才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把各类专业课程作为思政教育另一重要的形象化、具体化、艺术化资源,通过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思政要求、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等方式,协同联动,确保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综合教育理念。在凸显高职艺术专业办学特色的同时,将爱国主义教育、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教育内容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逐步构建起具有艺术院校特点的协同、有效、有力的思政教育大格局,最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格局。

参考文獻:

[1]赵鹤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

[2]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

[3]李旭芝.高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4]刘宁.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今传媒,2020(1).

[5]曹志超.艺术高职院校实现“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J].智者论道,2019(8).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星.云.海》
《花月夜》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