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买几送几”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出现的数学问题,同时在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百分数(二)》中与“打折”及“满减”等市场促销方式一起考查。通过研究此類题目可以很好的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可这类问题,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考试的易错点,问题到处出在哪里呢?基于此,本文结合一份学生的研习单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优化这个教学专题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买几送几、以生为本、捆绑思想
引言
学生对“买几送几”这种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并不是一无所知。那么,学生到底是如何思考这类问题的呢?我们教学的起点和生长点应该在哪里呢?不妨从学生的课前研习单上找到学生的已有认知,从而解决我们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结合学生的几何示意图和解题过程,不难看出,学生认为3枝为一组,这一点完全不符合我们教师心中“买送捆绑”的胃口,可学生这样做也有理有据,我们如果不强行灌注,如何让学生自然形成和接受买送捆绑的数学思想呢?
解决“买几送几”这类实际问题,关键要搞清楚的是数量,分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由“要买到的数量”推算出“实际需要付钱的数量”,一旦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就转变成了最基本的价格问题。从学生研习单的后两步可以看出,学生的解题思路还是非常清楚的,这一点让我们看到了不用教的部分,学生的几何示意图也直观表征了学生的想法,这也让我们看到了需要教的起点。鉴于此,我想从三方面引一引:
1.从学生想法中提炼捆绑的思想。
学生心里想着每3枝送1枝,所以3枝圈一圈,但仔细观察学生的画图,还是把4枝画在一起,同时分析学生解题,余数和商相等都是2,正好说明2个3送2个1,合起来不就是在算2个4吗?学生看似每3枝为一组,其实几个3送几个1还是在算几个4,我们的教师的指导作用应该在此处发挥,在肯定学生算法并分析学生算法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他们已有却没有完全建立的捆绑思想。
2.从生活实际中感受捆绑的思想。
生活即教学,生活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倘若能把学生带到超市去感受,上成一节综合实践课,效果应该不错的;退一步,在教室里情景再现,让学生亲历购物的过程,学生的感受应该也很真切;再退一步,把超市“买几送几”和“买大送小”的实际购物活动,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带进课堂,这种促销方式的代入感应该也会特别强烈,这些教学手段和方式,都会让学生对捆绑的组合方法有更直观的感受和体验。
3.从举例对比中升华分组的思想。
想必每个班里都应该有这样一些学生,思维不够灵活,性格又比较执拗,当老师肯定个人方法正确后,并不想接受多样化的解法,这样学生的思想怎样转变?我想,他们需要的是“铁证”一般的事实,那不妨来个对比,让学生们自己找到弊端。
例:如果买9枝,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还想9÷3=3(组),正好整除没有余数,那么送的枝数在哪里体现?把这样一个问题抛给学生,会思考的学生肯定会发现这样计算9枝不再是“要买到的数量”,而成了“实际需要付钱的数量”,很明显行不通。那么,我们老师是不是可以捉住这个疑问的契机,让深度学习继续发生呢?
老师可以这样质疑:刚才8除以3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余数和商相等,现在没有余数,怎么办?聪明的学生会再次画图发现问题。
他们应该会这样表示:9÷3=2(组)……3(枝),然后分析余数的3枝包括2个3送的2个1枝和不够参加促销活动需要实际购买的1枝。这种“曲线救国”的种种麻烦,此刻应该会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捆绑分组的优势。
实际问题除了已知单价求总价外,肯定也有已知总价求数量,为求知识结构与方法的完整性,老师还应该继续质疑:总价除以单价求出的数量,是什么数量?由“实际需要付钱的数量”,那么继续求“会买到的数量”,还能不能捆绑了呢?想不明白的同学只要画图,肯定能够明白此刻必须除以3才行。这个时候,是不是应该趁机让学生分情况讨论,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数学模型”思想的初步建立呢?
如果抓住了教师应该“教什么”,再顺着学生思路像上面这样层层深入地去引领和指导,我想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学生的收获既有过程性的,又有结果性的,这应该是理想的课堂该有的样子。
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小学 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