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积极渗入情感教育有利于小学生的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渗入情感因素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有利于学生调动积极性,有利于调节学生的个人情感,有利于教师发出信号,有利于推动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给学生以积极正向的价值引导,道德与法治教育课才能有热情,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温度、有情感、有节操。
关键词:情感教学 道德与法治 作用
一、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基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该深刻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全面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正确认识作为思政系列课程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在充分了解儿童基本心理特征、成长经历及结构的基础上,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因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所在,集中体现了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同时也是实施课程的根本,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不能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倾向。[1] 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与小学生一道共同参与、共同学习,给孩子以积极正向的价值引导,不能因是小学生,是小孩子而忽略孩子的自主性、价值导向性和情感性的培养。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中必须以深入地了解儿童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与基础,积极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积极渗入情感教育有利于小学生的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
二、渗入情感因素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
情感教学,是一种从情感的角度来分析教学现象、展开教学的教学模式。正如学者鲁子问指出的:“情感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在人性的理念上,教学过程不但是教育学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控制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互相协调、互为作用的过程。”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多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2]新时代得到与法治课教师教育理念也应该顺应时代教育特征的发展而改变和进步,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更不能高高在上,与学生实际相互脱离,要积极开展情感教学,给学生以积极正向的价值引导,道德与法治教育课才能有热情,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温度、有情感、有节操。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要寓教于乐、以情施教、提倡合作学习、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完善自身个性、与学生平等对话、多鼓励,少批评;也要合理渗透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因素、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差异性。这样才能融情感益于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丰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中,要运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激、调动和满足小学生的情感需要,以便促进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积极化。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有利于学生迁移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效果。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学生通常具有更大的学习兴趣与认知积极性。情感教学具有一种倾向性的引导作用,积极投入情感教学方式与要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有利于学生内化知识。有利于学生调动积极性,有利于调节学生的个人情感,有利于教師发出信号。有利于推动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在传统教学中,情感教学的作用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要重视情感教学。授予学生的知识与情感同等重要,没有情感教学投入的课堂教学是枯燥的,呆板的,没有活力的,单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实际的,是没有理论营养的。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社会化发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充分融入情感教育教学,可以不断增加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氛围,培养小学生从小就懂得要尊重他人,信赖他人和了与他人的道理。情感教学的实施,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尽情表达,与人交往合作,自觉参加活动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社会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
总之,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爱的教育,教师只有把情感寓于教育教学之中,才能使学生爱学、会学,才能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懂得怎样做人。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2]鲁子问,英语教学论(第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18页。
云南省宣威市普立乡戈特完小 柴正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