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前进路幼儿园 叶 菲
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是天生的游戏玩家。然而,幼儿的游戏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其游戏行为会受到“空间”的制约,同时不同“空间”也会对幼儿的游戏表现造成影响。
当前,“小空间幼儿园”在时代的背景下产生了,它是指实际可利用的空间面积相对较小,户外场地比较分散,在游戏活动开展方面有着诸多的局限性,在场地设置上有一定困难的幼儿园。对于“小空间幼儿园”来讲,影响游戏有效开展的障碍是:室内空间较为狭小,范围有限;空间密度偏高;室外空间比较分散,难以利用。老师在游戏实施中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游戏场地有限,游戏环境缺乏变化;二是游戏材料不够丰富,不利于游戏的提升;三是游戏评价不到位,缺乏人文关怀,忽视心理环境的创设。围绕以上的问题,本文将从三大策略入手来助力“小空间幼儿园”游戏的有效构建。
创设适合的环境是支持幼儿游戏的前提。相对于大空间而言,“小空间幼儿园”最大的障碍就是空间小,这就更需要老师充分利用常规空间、公共空间、功能场室空间等,从三维空间的视角去考虑空间规划,为幼儿创造一种无所不在的游戏环境,体验不一样的游戏乐趣,满足不同层次的游戏需要。
1.让常规空间立体扩展
幼儿园常规空间主要是指班级活动室的空间。由于“小空间幼儿园”活动室内的空间小,如果各班“各自为政”只顾好自己班上的“一亩三分地”,常规空间将会更加紧张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空间资源、扩展幼儿游戏活动的范围、让幼儿拥有更多的游戏环境以及让幼儿在游戏中拥有更多的机会选择呢?这里主要从以下的三个方面来讲述。
⑴常规空间的有效利用,使室内环境由“静”变“动”
为了做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利”,我们尝试最大程度地开发现有空间:柜子进行伸缩设计,使其变得可以活动;屏风进行合理利用;游戏架的活动式设计;桌子的灵活多变,做到一物多用等巧妙设计,起到围合空间的目的,使得游戏区域更立体、更独立。这时,创设的室内环境由静止变为动态。
⑵整合常规空间:使室内环境由“面”变“体”
在环境创设时,老师容易过多地关注平面,但“小空间幼儿园”的班级活动室有时候会很难将延伸性的内容再次进行丰富与调整。这就需要考虑充分利用立体空间,运用隔断、悬挂等方式,让整体空间环境由一个面变成立体的,从而可以满足孩子们的多种游戏需要。
⑶常规空间从室内空间到室外空间的有效链接:使常规空间由“小”变“大”
针对常规空间“小”的特点,可以利用室外走廊、天台、阳台、楼梯平台等公共区域作为游戏活动的延伸地带、室内外的空间链接,这将大大提高游戏空间的利用率,仅仅是方寸之间的运筹,却能使常规小空间一下子变“大”。
2.将公共空间线拉长
袁爱玲在新标准学前教育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幼儿园环境创设理论与实操》中谈到:“公共空间是指在班级活动室之外,供幼儿园公用的场地,包括入门大厅、楼梯、走廊、功能室、班与班之间的空间等。”“小空间幼儿园”的公共空间有一个特点,就是面积较小且呈现狭长形,如悠长的走廊与楼梯,它们的空间宽度较小,不利于创设复杂的游戏场景,反而适合利用它们空间的长度长、目视方向简单的特点,设计适宜幼儿“线性”的游戏项目。
一方面,可以在公共空间的创设中,因地制宜、巧妙设计出适宜的游戏内容,最大限度地“拉长”“小空间幼儿园”的公共空间线,如在楼梯中,结合小班学习“上下楼梯”的目标,在楼梯中间放置一个7cm宽、楼梯长度的线槽盒,幼儿从两边上楼梯,把小车从上而下放在线槽上,看着小车沿着线槽中不同面材的轨迹滑下,幼儿在游戏中逐步掌握了上下楼梯的技巧,寓教于乐。楼梯是幼儿园的纵向通道,是连接各个功能室和楼层之间的空间纽带,是整所幼儿园的重要通道,善于发挥楼梯的潜在教育功能,其游戏设计的核心在于“多上少下”,减少风险。
公共空间中还有一些角落的零碎空间利用率比较低,老师可以利用辅助材料巧妙设计游戏,让幼儿在小空间里也能得到发展。如,用有弹性的橡皮筋高低交叉错落地连接在相对应的墙面上,把这零碎的小空间设置为一个“高压电网”,幼儿需要利用钻、爬、跨、躲闪等技能,穿越电网,体验游戏的刺激与挑战成功的快乐。
还可以在公共的小空间之间建立关系,如沙池与水池的自然衔接利用,让幼儿在有联系的环境关系中学习;又如班与班之间的走廊,可以是自然角与饲养角的空间融合。公共小空间是对室内游戏活动区域的补充,也是延伸与拓展,可以把空间线拉长,从单独到链接空间融合的尝试后,力图产生“1+1>2”的环境教育效果。
3.打破功能场室与班际界限
幼儿园常见的功能场室有美术室、科学室、音乐室、生活体验室等等。功能场室最大的使用优势在于它突破了年龄的限制,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都可以在其中游戏、学习。因此,“小空间幼儿园”实现功能室与班际资源共享与联动,是帮助幼儿游戏从单一到多元的一种有效途径。
打破空间界限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更愉悦。由于空间的界限,经常会让幼儿的游戏水平受到一定的制约,如果实现各功能场室在游戏时的功能不单一,这样的游戏对于幼儿来说就更具吸引力和挑战性。此外,做到各功能场室与班际活动室的连通,可以支持幼儿进行深度学习与交往。
另外,打破年龄界限,让游戏更精彩。大胆尝试同级互动游戏、同层互动游戏以及全园混龄游戏等形式,支持不同年龄段、不同班级间幼儿的充分互动,让单一的游戏空间及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动与共享,实现幼儿的跨界游戏与交往。
王瑜在《环境与儿童的成长节奏》中对环境进行了定义,她认为:“环境就是隐性的课程,它具有告知、引发的功能,是幼儿获得信息、不断思考、积极探索的重要支持源。”幼儿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获取经验的,他们的学习并不是以传递确定性的知识为主,因此,要着力于培养幼儿与他人的互动、与材料的互动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小空间幼儿园”的场地有限,如何更好地实现游戏环境的理念呢?
场景游戏环境的开发为“小空间幼儿园”提供了平台。场景游戏环境是指在一定场地、设备、材料等条件的支持下创设综合性的学习环境,潜移默化地实施教育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按不同的空间分为幼儿园区域场景、家庭场景、社区场景、场馆场景等等。幼儿是场景的建构者和学习者,幼儿在场景中学习,通过场景来学习,同时场景本身就是学习。
“小空间幼儿园”里的自主场景游戏环境不单单是选择层面上的自主,更应该是支持幼儿深层次上的自主学习。幼儿可以通过场景环境自主地解决疑问,进行相关的探索,获得发展。这需要老师因地制宜、巧妙利用现有的小空间游戏环境,创设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游戏场景,让幼儿带着自己的问题去探索,调动幼儿自身内在的动力机制,激发幼儿持续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一步步突破自己并获得更完整、更系统的学习经验。
实践证明,合适的游戏环境支持是幼儿进行高质量游戏的前提,老师要从思想到实践进行不断转变,让自己从环境创设的能工巧匠变为幼儿成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发挥小空间环境的隐性教育资源功能,为幼儿提供更开放、更自主的游戏环境支持。
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幼儿选择什么材料?如何使用材料?决定用材料做什么?能极大地激发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作用。与此同时不同材料之间的组合能引发幼儿不同的游戏行为,所以说材料是幼儿进行游戏和学习的中介。“小空间幼儿园”受空间约束,游戏材料的选择、投放及整理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老师尝试抓住一个“精”字,具体体现在精选材料、精心组合、精细收纳上,让游戏材料的支持更适当。
空间小,因此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上要体现——精选材料、善用资源,做到“三减三加”。“三减”:一减去单一化,就是减去单一无法移动的柜子、架子及高结构的游戏材料;二减去成人化,就是减少精美、不必要的装饰;三减去形式化,就是减少展示性、活动率低的材料。“三加”:一增加多样化、可变化的自然物材料;二增加低结构的游戏材料;三增加方便幼儿取放的收纳柜以及可组合多变的游戏操作材料。
幼儿游戏材料匮乏将局限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而游戏材料过多,则会影响幼儿的有效注意力。幼儿园空间小,游戏材料的投放上要体现——精心组合、灵活多变,把游戏材料分为“主材料”和“辅助材料”。“主材料”主要是工具类材料,“辅助材料”主要是按不同游戏主题所需的自然物、低结构材料、日用品等等。一般来说,“主材料”可以一次性投放在各游戏区域中,而“辅助材料”将根据以下三个方面更有效地推进投放。
1.根据游戏主题有效推进投放
不同的游戏主题所需的“辅助材料”是不同的,游戏材料投放是否得当,将对幼儿游戏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以“带着动物去旅行”为主题的全园混龄自主游戏中,老师分别在室内外场景空间创设了:宠物店、美食店、才艺大舞台、找朋友、打怪兽、钓钓乐、搭房子、去探险等游戏场景,所有幼儿都随身携带一只自己心爱的动物娃娃,让幼儿带着动物娃娃去各个游戏场景进行游戏、探险。不同的场景中,老师会持续与幼儿一起收集、添加各种游戏场景所需的背景材料与辅助材料,为进一步的游戏做好铺垫。
2.根据年龄特点和游戏需要有层次推进投放
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及特点都有所不同,需要不同的支持性材料。这就要求老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游戏需要有层次地推进投放游戏材料。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投放的材料种类不要过多,材料的数量需要适宜;中班幼儿创新意识的萌芽需要引导,因此,他们需要更多能引发想象力的材料;大班幼儿的思维力和想象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此时可以有更多的非结构材料与留白的环境支持他们进行深度学习。
3.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巧妙推进投放
幼儿的游戏动机和积极性离不开兴趣,再好玩、再有趣的游戏材料,天天玩也会感觉乏味。对于孩子而言,凡是新颖、形象生动、趣味性强的事物,往往都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这就需要老师的细心观察和发现,并针对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及时调整、更新游戏材料的投放。
实践证明,在“小空间幼儿园”里为幼儿准备种类丰富、数量充足、灵活多变的游戏材料,并运用巧妙推进的投放方式,将会极大限度地满足幼儿游戏的需求。在材料的投放过程中,尊重幼儿是前提,支持幼儿是过程,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才能使游戏材料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有时候,幼儿在游戏中选择游戏材料的目的性不是很强,会出现玩后或者选择后无序收拾的现象。空间小,如何帮助幼儿掌握有序取放材料的问题变得格外重要。在实践中发现,幼儿只有在看得见的材料中才会选择。因此,在游戏材料的整理上要体现——让幼儿“可看见,自由取,有序放”的原则,设计材料超市,借鉴大型超市里的货架摆放方式,将低结构材料以开放的方式分类呈现。
“小空间幼儿园”要做到材料精细收纳。材料除了按照它的质地、用途等分类摆放之外,要想做到管理有度,就要思考“幼儿才是游戏中的真正主人”,老师可以协助幼儿设计材料标记,便于幼儿取放,培养幼儿的秩序感,真正地让“小空间幼儿园”的游戏材料做到“管理有度”,体现“材料超市”的多样性、可取性、可用性、可变性的特点,让幼儿充分自主、自助地选择材料、重组材料,从而玩转游戏。
温剑青在《评价需用于优化课程》中对评价是这样定义的:“评价是为了强化欣赏,并有效支持每个幼儿个性化的发展。”而倪建英在《妙搭鹰架——课程游戏化实施中的支持策略新思考——以中大班“新农庄”户外建构混龄游戏为例》中认为:“适宜的评价给人心理上的满足感,从而对评价对象起到积极刺激和有力的推动,激励评价对象努力进取。”如何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快乐,支持幼儿延续快乐,“悦”评价策略是幼儿游戏后期支持的关键。
蔡盈、王萍和王菠在《空间语视域中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发现:幼儿游戏的“空间密度过大,会对幼儿的空间气泡产生挤压的感觉,易引发幼儿心理上的不适;而密度过小,稀疏的气泡又不利于幼儿间的社会性交往”。因此,老师首先要善于理解、尊重幼儿,以幼儿为本,然后把握好评价的时机,进而灵活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进行适宜的游戏评价支持。
幼儿作为游戏评价的主体,老师应尊重并聆听他们的所思所想:从看见幼儿的提升到看懂幼儿的境界,师幼之间可以保持平等的亲密距离,维持幼儿心理上的平衡感。老师要学会一边观察、一边感知、一边思考幼儿的游戏。接着,要理解、尊重幼儿的游戏行为。最后,要学会逐步看懂幼儿的游戏,知道幼儿怎样玩?为什么这样玩?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要为幼儿创设评价的机会,学会多倾听幼儿的自评、与同伴的互评,想办法捕捉幼儿具有教育价值的亮点,从而更客观更全面地在看懂幼儿的基础上评价幼儿的游戏行为。
游戏是一个动态、表现多样、难以预料的过程。幼儿的“哇”时刻,稍纵即逝。在“小空间幼儿园”里进行游戏,更容易由于空间密度小而限制他们进行社会性交往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把握好游戏评价时机就显得非常重要。
然而,评价的最佳时机并非只是在游戏结束后,也可以是在游戏前以及游戏中。老师要善于挖掘时机、把握时机,游戏前的评价可以是回顾上次游戏的突出问题,根据收集的课外资料展开讨论,有效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经验。
当然,游戏中的评价也可以是在幼儿遇到困难时,老师进行即时点拨,帮助幼儿解决急需的问题,以参与者的角色有效地把握评价时机。
评价是让老师发现、读懂孩子,帮助老师思考,从而形成游戏支持策略的一个过程。因此,老师要树立以支持为导向的评价观,运用多元的游戏评价方式,寻求满足幼儿游戏需求的支持策略。
在这过程中,可以运用自评与互评的方式,帮助幼儿学会发现问题以及进行欣赏与模仿;运用集体评价的方式,帮助幼儿在游戏中解决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帮助幼儿解决难点;运用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发现幼儿个性化的优点及不足,给予幼儿个性化的支持与指导。
无论什么样的游戏评价方式,都是基于幼儿为主体的立场上,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幼儿进行学习与发展的需要,让其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对于“关注幼儿—跟随幼儿—支持幼儿—激发幼儿”的过程,这是以幼儿为中心的支持,同时也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小空间幼儿园”的游戏空间有限,更需要教师多思考、讲策略,把握好环境、材料、评价的度,将小空间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游戏的有利因素,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构建新知识与新经验,促进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获得能力的提升,让幼儿在“小空间幼儿园”里玩转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