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祥伟
(河南大学附属郑州颐和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脑血管病泛指脑部血管的各类疾病,其特点表现为脑组织缺血或出血性意外[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结构的变化以及老龄化趋势的加剧,CVD 发病率不断上升,且逐渐呈现出年轻化趋势[2]。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目前脑血管病死亡率有了明显的下降,但多数患者仍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为患者家庭及社会均带来了巨大的负担[3]。因此,本次研究对脑血管病并发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1 基本资料。将我院2018 年7 月至2019 年7 月共86 例脑血管病并发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 组和B 组各43 例。A 组男女比例28:15,年龄50-78 岁,平均(62.58±6.26)岁。其中脑梗死25 例,脑出血18 例;B 组男女比例29:14,年龄50-79 岁,平均(63.15±6.77)岁。其中脑梗死23 例,脑出血20 例。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基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深度昏迷、恶性肿瘤、精神病史以及不同意参与研究等患者。
1.3 方法。A 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电刺激疗法等,B 组在A 组基础上联合康复治疗,具体方法如下:第一,卧床康复治疗。当患者处于卧床期时,每隔一段时间应变换躺卧姿势,使身体的屈伸张力维持平衡,不仅能有效避免痉挛的发生,还能够降低压疮的发生率。卧床康复治疗以患肢被动运动为主,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适当进行主动运动,合理摆放良肢位。每隔60-79 min 改变一次卧位,以侧卧位为主,交替使用仰卧位。在辅助患者翻身时,应适当对患者背部进行按摩,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减少肢体与床面的接触,缓解对肢体的压迫;第二,坐站立康复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高床头角度30°-75°,直至患者能端坐于床上,5-10 min/次,3-4 次/d,可在患者下肢膝关节放置软垫,避免出现肢体下滑,影响治疗效果。当患者处于端坐位后,控制20-30 min,在此过程中若未发生头晕、恶心等不良症状,则可过渡至床边训练。从屈膝训练开始,辅助患者坐于床边,进行膝关节屈伸,此时患者可尝试缓慢站起,再重新坐下。开始训练时,患者可能会出现难以控制的情况,可通过较高的椅子进行辅助,当患者逐渐适应后,再调低椅子的高度;第三,行走康复治疗。脑血管病并发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行走康复治疗的主要难度在于患者双腿负重力较差,行走时无法把握重心,容易发生摔倒等危险事件。因此,在行走康复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监督,初期训练时托住患者腰部,从原地踏步逐渐转变为前行,当患者对身体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后,撤去腰部辅助,改用搀扶的辅助方式。随着康复治疗的进行,可通过器械辅助治疗,当患者掌握基本的行走能力后,开展侧向行走训练。
1.4 观察指标。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通过NIHSS 卒中量表进行评价,得分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呈正比。②肢体运动功能。通过Fugl-Meyer 积分评定法进行评价,满分100分,得分与肢体运动功能呈正比。③日常生活能力。通过Barthel 指数进行评价,满分100 分,得分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比。
1.5 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通过(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若P<0.05,则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NIHSS、Fugl-Meyer 以及Barthel 指数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IHSS 评分均有所下降(P<0.05),Fugl-Meyer 以及Barthel 指数均有所上升(P<0.05),且组间差异明显(P<0.05),如表1 所示。
脑血管病是目前临床中较常见的疾病类型,发病因素较多,根据类型主要可分为出血性与缺血性两种,多数患者表现为急性发病[4]。脑血管出现病变后,会对颅内脑部血液循环造成影响,导致供氧及营养物质不足,引发脑组织损伤或不可逆性坏死,从而出现肢体障碍、语言障碍等情况,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可能发生偏瘫、植物状态等[5]。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上升,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因此,有效的康复治疗对加强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
本次研究显示,治疗前,两组NIHSS、Fugl-Meyer以及Barthel 指数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IHSS 评分均有所下降(P<0.05),Fugl-Meyer 以及Barthel 指数均有所上升(P<0.05),且组间差异明显(P<0.05)。传统临床中的药物治疗、电刺激疗法等仅能促进部分神经细胞、组织功能的恢复,而康复治疗能通过运动的方式,对神经元进行刺激,影响神经元电位变化,在稳定已恢复神经通路的基础上,促进新的神经通路的产生。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实施康复治疗,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有利于树立患者对疾病的自信心,进一步提高治疗的效果。康复治疗的疗效还与训练强度有关,若强度过小,则难以对神经系统起到有效的刺激;若强度过大,则可能对患者造成损伤,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整个康复训练过程应由医务人员进行全方面的监督与辅助,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高强度训练的同时,保证患者的安全,从而缓解神经功能损伤,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康复治疗脑血管病合并发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能有效缓解神经功能障碍,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使患者具备良好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