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艳
(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在临床治疗中,食管癌和胃癌是发病率较高的消化道疾病,属于肿瘤疾病的一种,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30 万人死于食管癌和胃癌,致死率较高,此类疾病的高发人群是年龄超过40 岁的男性。对于此类疾病,主要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EMR 手术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性有保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等特点,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但是此种治疗方式多用于切除较浅的病变组织,容易有病灶残留,具有较高的复发率。ESD 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适应症不断扩大,能够弥补EMR 复发率高的不足。本次研究以我院自自2017 年4 月至2018 年4 月收治的60 例胃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在治疗胃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时,ESD 与EMR 的临床疗效。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7 年4 月至2018 年4月收治的胃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共60 例。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 例。纳入标准:确诊为胃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主动配合治疗。排除标准:精神障碍,无法正常交流;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参照组中男19 例,女11 例;患者的年龄在36-64 岁,平均为(46.59±3.17)岁,病变部位:14 例食管病变,16 例胃部病变;实验组中男18 例,女12 例;患者年龄在37-65 岁,平均(46.63±3.12)岁,病变部位:13 例食管病变,17 例胃部病变。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包含统计学含义(P>0.05),存在对比的价值。
1.2 方法。参照组患者采用EMR 治疗的方法,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在手术开始之前测量患者的凝血时间、肝功能和血常规,给予患者心电图检测,将结果详细记录。如果患者的血小板异常或者是凝血时间异常需要在调整到正常范围内才可以开展手术治疗。手术当天患者需要禁食,在手术之前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为患者注射解痉的药物,对患者实施全麻,动态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吸氧情况以及各项生命体征,之后对病灶展开粘膜切除术,借助内镜使用双钳提拉并收紧病灶,利用高频率的电凝刀将病灶切除,切除之后检查是否有残留,若有继续切除,如果患者有血管露出,需要采取电凝处理,如果患者出现肌层断裂的情况,需要向穿孔的方向考虑,利用钛夹进行缝合。实验组患者使用ESD 的治疗方法,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实验组患者的术前准备以及术中的管理和参照组相同,但是由于ESD 手术治疗的时间较长,需要合理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做好麻醉准备工作,利用内镜确定病灶的位置,确定需要切除的范围,然后使用氩气刀在病灶四周3-5 mm 的位置处做出标记,沿着标记点对患者的粘膜下方注射甘油果糖、亚甲蓝以及肾上腺素,令粘膜隆起,之后切开粘膜和粘膜下层,借助钩刀将病变膜剥离,使其可以彻底脱落,之后对玻璃面进行冲洗,如果在手术前出现血管出血的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止血处理措施,可以使用电凝止血或者是止血钳夹帮助止血。
1.3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实验组和参照组患者的平均病灶直径,术中的出血量,病灶一次性切除率以及穿孔率的差异,在手术结束后一年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并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 23.0 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开展统计学分析,用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t 值检验组间数据,用χ2分析组间比较,若P<0.05,两组临床数据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2]。
2.1 手术的各项指标对比。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以及病灶的平均直径均明显小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含义(P<0.05),两组患者的穿孔率、病灶一次性清除率差异较小,不包含统计学含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手术的各项指标对比
2.2 术后的复发率对比。术后一年碎发发现,实验组中复发的患者有1 例,复发率为3.33%,参照组中复发的患者有7例,复发率为23.33%,经统计学计算,χ2值为5.1923,P 值为0.0227,小于0.05,实验组患者的复发率更低,包含统计学意义。
在我国,胃食管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都比较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属于一种常见的疾病,因此对于此类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在以往的治疗中,大多采用开腹手术的方法,但是此种治疗方法为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容易诱发并发症的出现,患者遭受的痛苦较大,不利于患者的预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不理想。近几年,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与成熟,特别是超声内镜的使用,大幅度改善了胃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但是关于内镜治疗方面的研究较少,数据支持较为匮乏。为此本次研究主要考察ESD 和EMR 治疗胃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3]。
ESD 和EMR 治疗方法,是借助内镜展开治疗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小、术后恢复时间短等特点,而且还可以精准定位病灶,具有较高的一次性切除率,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4]。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ESD 方法,出血量和病灶的直径均好于采用EMR 的参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复发率比参照组低,两组间的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与EMR 治疗方法相比,ESD 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加以推广。但是ESD 的穿孔率比EMR 高,因此在选择ESD 治疗时,还需要进一步改善ESD 的穿孔率,确保治疗的效果[5]。
在胃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过程中使用ESD 治疗的方式,能够降低术中出血量,可以有效切病灶,使用的安全性更高,但是此种治疗方式的穿孔率较高,需要注意穿孔的问题,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