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春花
(河南省睢县中医院妇科 睢县476900)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是妇科常见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伴小腹坠痛,得热痛减,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1]。中医认为,寒凝血瘀型痛经是行经期间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客冲任,与血相搏,以致子宫、冲任气血运行失畅所致,因此治疗以“温经祛寒、止痛散瘀”为主。针刺中极、关元、三阴交、肾俞、子宫等穴,可有效缓解症状,但部分患者因惧怕疼痛,无法坚持,治疗效果欠佳。温经通腑汤由赤芍、当归、蒲黄、肉桂、没药、川芎等中药组成,具有散寒止痛、温通经脉之效。本研究选取58 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温经通腑汤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58 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 例。观察组年龄18~27 岁,平均年龄(22.76±1.84)岁;病程 0.5~4年,平均病程(2.14±0.78)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4~8 分,平均评分(5.94±0.87)分。对照组年龄 19~28 岁,平均年龄(23.14±1.68)岁;病程 0.6~5年,平均病程(2.43±0.93)年;VAS 疼痛评分 4~9分,平均评分(6.45±1.16)分。两组性别、年龄、VAS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确诊符合《No.345-Primary Dysmenorrhea Consensus Guideline》[2]有关诊断标准;符合周期性小腹冷痛、痛引腰骶、经血量少、经行不畅等寒凝血瘀原发性痛经中医症状;2 周内未服用药物治疗;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继发性痛经者;由其他疾病引发痛经者;合并月经周期紊乱、哺乳期者;合并严重心、脑、肺疾病,精神障碍者;对研究用药过敏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月经前1 周开始治疗,取中极、关元、三阴交、肾俞、子宫等穴,进针 0.8~1.5 寸,以补法为主,留针 30 min,1 次 /d。观察组采用温经通腑汤治疗,组方:蒲黄10 g,赤芍10 g,当归 10 g,川芎 10 g,肉桂 6 g,没药 10 g,干姜 5 g,小茴香 10 g,五灵脂 10 g,制附子 10 g(久煎),延胡索 10 g,炙甘草 5 g,水煎取汁 300 ml,1 剂 /d,于月经期前5 d 开始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均连续治疗3 个月经周期。
1.4 疗效评估标准 治愈:无疼痛、恶心呕吐、肢冷汗出,腰骶酸痛症状消失,停药3 个月经周期无复发;显效:VAS 疼痛评分下降≥2/3,恶心呕吐、肢冷汗出、腰骶酸痛症状显著改善;有效:1/3<VAS 疼痛评分下降<2/3,恶心呕吐、肢冷汗出、腰骶酸痛症状缓解;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评分标准:腹痛基础分5分。影响日常生活1 分;需要卧床休息1 分;可坚持工作0.5 分;服用止痛药无效1 分;服用止痛药暂时缓解0.5 分;伴有恶心呕吐、腰部酸痛、肛门坠胀、面色苍白各0.5 分;伴有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各1 分;出现休克2 分;疼痛时间<1 d 加0.5 分;疼痛时间每增加1 d 加0.5 分。疼痛分级:分值≥14 分为重度;8 分≤分值<14 分为中度;分值<8 分为轻度。(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素(ET)、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清前列腺素F2α(PGF2α)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检测。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0%高于对照组的7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组别 n观察组对照组29 29 14.029 10.144<0.001<0.001 t P治疗前 治疗后 t P 11.43±2.14 11.84±2.75 0.637 0.530 4.31±0.95 7.96±1.21 12.777<0.001
2.3 两组治疗前后 ET、PAF、PGF2α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 ET、PAF、PGF2α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 ET、PAF、PGF2α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 ET、PAF、PGF2α 水平比较(ng/L,x ±s)
相关统计指出,寒凝血瘀型痛经占原发性痛经的60%~9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临床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中医认为,寒凝血瘀型痛经是行经期间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客冲任,与血相搏,以致子宫、冲任气血运行失畅所致,故治疗以“止痛化瘀、温经祛寒”为主[4]。温经通腑汤由蒲黄、赤芍、当归、川芎、肉桂、没药、干姜、小茴香、炙甘草、五灵脂、制附子、延胡索等中药组成,其中五灵脂、蒲黄、赤芍均可入肝经,有止血化瘀、镇痛之效;肉桂可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干姜有回阳通脉、温中散寒、燥湿消痰之效;炙甘草味甘性温,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补脾和胃之效;当归味甘性温,有调经止痛、补血活血、润肠通便之效;川芎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效;小茴香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之效;制附子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之效;延胡索可入肝经、脾经,有行气活血、止痛散瘀之效;没药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散血祛瘀之效。诸药并用,共奏祛瘀止痛、温经散寒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蒲黄能促使血小板数目增加、缩短凝血酶原时间,进而达到凝血止血效果;当归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增强造血系统功能;五灵脂可改善心血管微循环,提高抗应激反应能力的同时,抑制细胞增殖、改善平滑肌痉挛;肉桂可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血管系统,调节免疫功能的同时,还具有止痛镇静、抗炎作用;干姜中含有的芳香性挥发油,可刺激消化道,增强胃肠张力,改善胃肠功能[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温经通腑汤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中医症候。
ET 是一种多肽物质,能结合子宫血管内皮受体,促使子宫动脉收缩,进而导致组织缺血,发生痛经;PAF 属于一种血小板活化剂,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升高血液黏度,导致血栓形成;PGF2α可结合子宫螺旋动脉壁上受体,促进子宫平滑肌、局部血管收缩,进而导致组织缺氧、缺血,引发疼痛。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 ET、PAF、PGF2α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温经通腑汤可显著降低 PAF、ET、PGF2α水平,缓解疼痛。综上所述,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采用温经通腑汤治疗效果确切,可显著降低PAF、ET、PGF2α水平,改善中医症候,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