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加强

2020-03-27 11:28乔懿
青年生活 2020年5期
关键词:蒙学部编本传统

乔懿

摘要:部编本教材作为崭新的教育教材,由教育组织部编写,温儒敏主编,并于2018年面向全国,2020年统一使用。本文以义务教育中的部编本语文教材为例,阐述了部编版教材在贯彻理念、文章编排、教材内容、等方面的变化,从而体现部编版教材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加强,针对以上改变对教师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意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学习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部编本教材;传统文化

引言: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以幼儿园、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1]“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简称“部编版”)即是严格贯彻中央有关指示,经过多年艰苦精心打磨而投入使用的一套教材。这套教材鲜明地体现了主流教材的引导示范作用,和其他版本的修订教材相比,部编版教材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渗透,在教材编写的科学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實践。

一、传统文化在部编本教材中升华的体现

(一)贯彻蒙学教材的理念,增加蒙学内容

蒙学教材又称“小儿书”、“蒙养书”,是专门为血统编写的,在古代私塾、小学、村学等蒙学中进行启蒙教育的课本。如今出版的部编本教材在教材的理念、编排,以及内容的选择上与蒙学紧密相连,体现出部编本教材对传统文化的加强。

1、贯彻新理念,改变识字教学的排列顺序

传统的蒙学教材主张“以识字为主,由简到繁”的理念,在部编本教材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强化。与多年来人教版等教材“先习拼音,后习写作”的教学传统不同,部编本教材按照母语学习的要求,在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到第四单元,先编排了相对简单、儿童熟识度高的识字内容,直到第五第六单元,才开始拼音的学习。学生们翻开课本的第一课并不是先前的“aoe”,而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汉字。

对于部编本教材“以识字为主,拼音为辅”、改变传统教材排列顺序的问题,主编温儒敏是这样表述的:“要的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别有意味的: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部编本教材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根据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生活、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在语文教材中,使一年级识字量由400字减至300字,降低难度,层层深入,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2、增加童谣、儿歌、诗歌等蒙学内容

部编本教材中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为部编本教材的推行、传统文化的传承锦上添花。

部编本教材根据学生记忆与认知的特点,收录了传统蒙学教材的内容。选文讲究押韵对仗、音韵和谐的童谣、儿歌和优秀产同文化篇目,教材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升华传统文化,标榜立德树人。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语文课本中就有古诗文文 124 篇,占所有选篇的 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了 55 篇,增幅达 80%,平均每个年级 20 篇左右。[2]部编本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不仅收录了《咏鹅》、《江南》、《悯农》等古诗文,还有《对韵歌》、《声律启蒙》等蒙学教材。这些童谣、儿歌、诗歌句式简短、通俗易懂、容易记忆,读来朗朗上口,符合低年级学段儿童的认知水平。这不仅使儿童在音韵优美的诗歌中完成了识字、认字的基本任务,又可以提高教材对儿童的道德教化作用,体现出部编本教材对蒙学教材的重视和部编本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加强。

(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扩充——传统篇目的回归

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德”包括了政治、道德、理想、情操等诸多方面的“德”,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传统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因素之外,也是语文教材人文精神的最根本的内涵之一。它使受教育者继承和发扬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的教育。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

说到革命传统教育,或许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早已将梁启超器宇轩昂的《少年中国说》烂熟于心,对“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壮志豪情铭记在心。不仅如此,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光未然的《黄河颂》等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我们都有所触及。在部编本教材中,编者更是在先前的革命传统教育选文的基础之上,增加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并出现了部分篇目的回归。

陈毅的《梅岭三章》作为回归篇目之一,歌颂了陈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此外,部编本教材也将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胡适的《我的母亲》,以及谭嗣同的《潼关》等作品囊括其中。

部编本教材中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扩充,对青少年热爱祖国、热心革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中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斗争精神,与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应,是学生在潜心学习富有豪情壮志的革命家的作品之时,树立起拥护祖国、热爱祖国的坚定决心。

(三)内容编排及其劣汰对传统文化的升华

“部编本”语文教材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在具体课文篇目选取时注重收录那些经过长期的历史检验、过滤的传统名篇,具有“经典”“守正”“文质兼美”的特点。许多传统名篇曾经一度退出了教材,现在又回归了,尚未经过沉淀的“时文”减少了,在内容编排和优胜劣汰上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升华。

1、内容编排

部编本教材实施的是双线单元结构体制,一条线是以文章的主题来编排;另一条线按照“语文素养”为主线进行编排,其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与修订之前的版本相比,比重明显增加。根据“频度差异”的数据显示,部编本教材在一至六年级的教材中,共收录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课文111篇,约占全部课文的35%;七至九年级教材共收录古代诗歌61首、古代文章40篇,约占全部课文的50%……[3]古诗文全书渗透,放在教材前,总数及课内必讲篇目增多,并在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课均有体现。

论语作为人教版的篇目之一,在对《论语》十二章教学上采用的是略读教学,相反于人教版教材,部编本则是将《论语》十二章由先前的略读课程改为教读课程,重视传统文化中“仁、义、礼”对当代学生的启发,有利于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凝聚社会力量,体现社会价值。

2、内容劣汰

部编本教材中对古诗词的作者和作品的选择更加集中,教材心加了李益、谭嗣同等7人的作品,代替了韦应物、李清照等人的部分作品。由于新加的7位作者在各自年代取得的成就高、更具有代表意义及学习意义,因此增加这些作家作品。相反,落选的这几位作者则是以词闻名,并不能很好地体现教材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部编本教材在诗词作者的选择上更具有代表性,选文更注重诗人名气和诗词文学成就,体现出部编本教材“经典性、文质兼美”的特点。

(四)教材选文突出传统文化,兼顾时代性

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十分重视教育的一个民族,其教育思想历史悠久、内涵丰厚,为世人吟传至今。中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这与教育所起到的文化传承作用是分不开的。语文教材作为传承古代思想,尤其是教育思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思想文化继承的重要载体。部编本教材在文章的选择上突出传统文化,兼顾时代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古代教育思想的传承

《孟子·告子》中《学弈》的一個故事。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听讲,可是他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怎样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体现出教材对古代一心一意教育思想的传承。

2、领会经典故事的意蕴

部编本教材中选取了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列御寇的《两小儿辩日》,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故事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全文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人物语言极具性格化,人物形象则清晰可见、栩栩如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其中所包含的深刻意蕴足以警示世人,为世人所传承。

3、体验传统节日风俗

部编本教材中收录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能够让学生体验到重阳节的文化习俗风俗;林语堂的《庆祝旧历元旦》,作者叙述自己客观上由于受西方科学思维的影响,本能的拒绝过阴历元旦,即春节,而在主观上却又受中国传统节日气氛的影响,最终科学思想也向传统的意识臣服的故事和刘成章《安塞腰鼓》,讲述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表演,磅礴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等等篇目,这些篇目对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与当地风俗习俗有着重要的作用,表明部编本教材对传统节日风俗的重视。

4、传统楹联文化的继承

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旨在引导学生树立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如,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导语是:“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充分体现了汉语的特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这足以说明部编本教材在文章模板的选择上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珍视。

5、其他方面的体现

首先,部编本小学教材中6个年级12册共选用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其次,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4]再次,部编本教材还增设专题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体现部编本教材选文具有经典性、时代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的特点,突出了部编本教材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二、传统文化的加强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1、重视朗读的作用,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在任何国家,朗读作为一种学习本国语言以及外国语言必不可少的程序之一,在促进学生发音、记忆以及提高学生注意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儿童来说,那些朗朗上口、韵律统一的、简单的文字使他们学起来很轻松,且容易记忆,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古代,现代的儿童亦是如此。朗读对于学生预习、复习知识内容,保持注意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重视朗读的作用,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初步的认知,在通过熟读做到成诵,以及教师的耐心讲解,将所学知识熟记于心,形成长时记忆,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知识。

2、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部编本教材在编写当中强调“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处处考虑尽可能地服务立德树人的目标。[5]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展的可塑时期,教育者以及家长、学校和社会应当抓住关键期,以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树人为目标,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爱国情感,教会学生如何办事、如何做人,如《增广贤文》[3]通篇都是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说教。

3、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有意义地接受学习

部编本教材的选文常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切身体会息息相关。如古诗文《咏鹅》的选取,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再现鹅戏水的情景,有利于学生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输入式教育。同样,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引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材料或媒体,使学生在感受生活的情景下进行趣味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总的来说部编本语文教材相对于人教版语文教材做了很大改变,在教学理念上努力契合现代教育观的“以人为本”;在教育内容上,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输入,引入蒙学教材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安排传统篇文的回归,让学生了解传统、重视文化;教材选材上,别出心裁,选择富于古代文人思想蕴含、传承传统节日的课文,以培养富有文学气息的、注重传统文化传承的个性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理解编者的用意,结合课标,在深入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教学,秉承继承传统文化的宗旨育人,注重学生的自学与个性化学习,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徐林祥, 2015.

[2]、[3]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 11) : 3-11.

[4]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的“部编本”语文教材[J]. 温小军.  课程教学研究. 2017(05).

[5]卓铭,得玉.为人处事与增广贤文·序[M].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3.

猜你喜欢
蒙学部编本传统
日新才能启蒙
论传统蒙学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启示
蒙学:古人的儿童教育智慧
坚守与建构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研究
“部编本”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处理初探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简析
少年力斗传统
教授经典的蒙学,还是蒙学的经典?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