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风景都看透

2020-03-27 12:25石丽芳
戏剧之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语言魅力

石丽芳

【摘 要】严风华散文集《一座山,两个人》具有成熟的语言魅力,对山林生活和乡村风情进行了细致观察和生动描述,从民间立场关怀乡村人事,并在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获得精神的安宁,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深重的避世思想。

【关键词】严风华散文;语言魅力;民间立场;心灵感悟;避世思想

中图分类号:I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5-0210-02

壮族散文家严风华先后出版了《窗外是风景》《民间记忆》《四季飘香》《一座山,两个人》《总角流年》等五部散文集,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思想的结晶、情感的沉淀,是心灵走过的印迹。《一座山,两个人》更是其中的代表作,体现了严风华人到中年的种种转变,包括艺术手法更加圆融,思想情感更加深沉。《一座山,两个人》叙述了作者在中越边界一个小山村觅地筑庐,与一位农民老伯相邻而居九年多,种地、观花、喝酒、读书、思考、发呆,并藉此逃离城市的喧嚣,寻求心灵安宁的过程。该书问世以来,获得了广西文学界的极大肯定,批评家们认为他建构了“心灵之窗”,是对城市文化的一次深刻反思,将其与《瓦尔登湖》相提并论。该书获得了第六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一座山,两个人》是一部精致的小品文集,闲适冲淡,宁静淳朴,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豁达圆融的思想境界。

一、浑然天成的语言魅力

《一座山,两个人》的语言魅力是第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作者打磨了几十年的语言艺术,终于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细腻、圆融、深邃、清透,一切恰到好處,处处莲花盛开。最优美是《序:关于我的乡野情结》中的文字,笔法细腻,感悟至深,令人动容。如“乡野的气息,无论沉重或轻盈,均如丝如缕,不动声色地渗入了我的肌肤和血液,构成我挥之不去的乡野记忆和情愫。”这段文字清丽舒缓,感情饱满含蓄,正是最见功夫的文字表达。写景状物,均已臻化境。如“远看小山孤立,田野芬芳,村舍隐现,炊烟散漫;近见清溪蜿蜒,灌木丛丛,蜂飞蝶舞;钓叟移舟去,村童跨犊归……”通过对远近景致的对比描写,运用半文半白的仿古四言格式,简约而又生动地勾勒出一副田园牧歌景象,写意多过写实,充满中国水墨山水画的意趣和空灵。比起严风华早期的作品,《一座山,两个人》在语言艺术方面明显有一个质的飞跃,这种仿佛天然的境界,非时间打磨、岁月沉淀、思想砥砺不可得。

二、关怀乡村人事的民间立场

作者筑“止嚣庐”隐居,看似超然物外,其实身在山林,心忧俗事,未忘知识分子的入世情怀。田园牧歌的诗意生活没有麻痹作者的良知,对社会仍有着一份挥之不去的关切。文中对乡村人事的描述是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种地的乐趣、赶圩的体验、吃鱼生、与乡民饮酒,还有满山跑着的狗、励志的白鸡。这些都是城市不能带来的、生动鲜活的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景象,作者在这些人生百态当中获得了久违的乐趣和活着的体验。而对当下乡村现状的关注,是作品思想的闪光点。老伯的纯朴和精明、阿露的贫苦和懂事、乡邻的热情老实,以及农民的贫穷、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生存状况的冲突、治安的不稳定……这些掩藏在和谐之下的不和谐,正是当下农村的真实写照,作者对此深表关切,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进行一些不负责任的傲慢评价,而是跟农民感同身受,体会他们的困窘和无助。“每每到乡下采风回来,似乎总有无限的感叹:某某地方某某民族原生态的歌舞已逐渐变味,或传统民居遭受破坏,应该大力保护,等等,一副痛心疾首状。但最终会有多少人出了钱出了力去保护?要人家保存原生态,那不就是要人家永远跳着原始舞蹈,住着破烂不堪的旧房子,供我们观赏和作为创作素材而已。”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保护传统文化与加强民生之间的矛盾,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提出农民、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也有享受现代文明、改革开放成果的权利,民族文化不应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前提,追求幸福生活是所有人的权利。文化保护与传承也不仅仅是当地人或者单个民族的责任,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保护传统文化也不需要指手划脚的看客和官僚主义的傲慢指责,需要的是实干家和切实可行的方案。这是一种真正的民间立场,一切以百姓的利益出发,代表农民发声,为其筹谋打算,不惜与世界对抗。

三、对人生的思考和顿悟

享受乡村的宁静安逸并不是乡居的最终目的,作者终极追求的其实是来自心灵的宁静和灵魂的安宁。严风华先生人过中年,童年饱尝人世沧桑,青年历经磨难,工作、生活都有不如意的地方。得意过、失意过,各种风景都看透。《一座山,两个人》是其前半生经历的总结,是过往岁月的沉淀。山村的人、事、动物、植物、山林、泉水,甚至一片树叶,都能给他带来触动和感慨,由此发现生命的残酷、真情的可贵,由此更懂得感恩与付出,并获得更大的勇气去直面惨淡的人生。

作者赤脚走在地上,他写道:“我的脚板好像手掌一样,轻抚着地面的肌肤。它湿润,安详,宽厚,善良。如果哪一处感到粗砺,那只是岁月留给它的一种沧桑。”“福与祸,总是相伴相随的。在外人眼里,老伯无依无靠,一生清苦,可怜可悯;怎知他不争不斗,朝醉晚醒,逍遥旷野,又是何等的自在!”这些体验和顿悟,都只有在乡村的静谧中才可获得。这不仅仅是十年的生活经历,更是作者的心灵经历长久打磨之后的蜕变,由此获得力量、勇气、宁静与澄澈,明心见性,褪去浮躁与不安,直抵生命本真。“严风华先生回归古风犹存的山野。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为生存状态焦虑的现代都市人探求到了灵魂栖息的精神归属感,也为因各种城市化问题让心灵受到伤害的人们寻求到了心灵突围的出路。”

四、浓重的避世思想

避世情怀自古有之,从陶渊明开始,不得志之文人骚客总想着能到山林田园间,种两亩地,跟老农喝几杯浊酒,听一听虫鸣,看一看菊花南山。但多数仍有红尘嚣攘,可实现的不多。但严风华超强的行动力实现了这一目标。真的在乡下山林建了一间屋,有老农相伴,饮酒、吃鸡、听山风、逐清泉。且作者有个比陶公优越的地方——有俸禄,不愁柴米,更不用担心衣食无着。因此多了一份从容安定。

山居令人沉醉,亦容易引发消极情绪,产生避世思想。作者在文中处处透露出一种看破世事的心灰意冷,“岁月漫漫,穷通未遇局已定,老疾未到关已破。”这种宿命论的无奈,是对命运的无力抗拒。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城市的狰狞贪婪,给作者带来了太多的困惑和伤害,因而对城市、对社会都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厌世、避世思想不可避免地占据作者内心。欲以山水田园治愈心伤,作心灵的庇护所。然身不由己,生活不止有诗和远方,更多的是鸡毛蒜皮的苟且,故而“止嚣庐”的存在,只能是临时的避难所,而不是最终的归宿。作者在文末表达了老伯的老去,“止嚣庐”命运堪忧。其实堪忧的何止是“止嚣庐”,还有作者的避世倾向和无力感。这恐怕是所有农村出身、人到中年的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经过太多苦痛,看过太多丑恶,怀念记忆中故乡的宁静纯美,然而命运、生活、未来早已跟城市骨肉相连,逃不脱城市,回不去故乡,且故乡历经岁月风雨,早已面目全非。上下求索,无所依傍,乡关何处?又有几人有幸建“止嚣庐”?

五、结语

《一座山,两个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是严风华式的《瓦尔登湖》《桃花源记》。在山里,他思考人生真谛,自由呼吸空气,获得灵魂宁静,完成人生蜕变。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作者的一次人生总结,亦是他几十年文学创作的一次总结。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作者的巅峰。

参考文献:

[1]罗小凤.现代化背景之下“心灵之窗”的建构[J].河池学院学报,2014,(2):46.

[2]张啸.新世纪广西散文对城市文化的反思[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10):98.

[3]严风华.一座山,两个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

[4]韦茂斌.从“精神出轨”到“灵魂突围”[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12):59.

猜你喜欢
语言魅力
《尚书·牧誓》写作特色浅析
浅析幼儿园老师的语言魅力对幼儿语言的影响
论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情绪调节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魅力摭谈
给国际象棋语言插上灵动的翅膀
幼儿园老师的语言魅力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