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钊?李书慧?余淑君?卢钖钖
邻里交往是城市居住社区的基础,承载着丰富的日常居民活动的记忆。目前城中村内邻里交往空间缺失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以南阳市仲景片区城中村的邻里交往空间为例,通过对非物质空间及物质空间的调查并且结合相关理论研究总结出三大方面的机制-- 物质条件, 经济环境和社会因素。进而对所掌握的数据进行分析,尝试应对城中村这一特殊地区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的发展瓶颈,最后试图提出能够重新激发城中村邻里交往空间活力的策略。
一、研究对象活力因子分析
(一)研究对象概况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此次以南阳市宛城区的包庄、东关以及下关帝庙社区为研究对象。据调查南阳市城中村老城区的平均容积率为 2.05,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现状分析发现, 居住、游憩、交通、工作等功能分区在空间上混杂,以至部分路段的非机动车或机动车的行驶占用街道内的开放空间,从而造成一系列问题。
(二)研究对象活力空间现状分析
1.物质空间分析
(1)研究区域印象分析
通过研究地内的居民意见搜集及现状调查显示:内部缺乏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不成系统商贩活动混乱;人车混行, 安全性差;居住环境恶劣等。居民实际意见:①居住环境恶劣,不安全。②周边小商小贩的叫卖声影响休息。③附近没有跳广场舞的地方。④这边租赁价格比别的地方地,但是安全性也比别的地方差。从居民实际印象及总体印象种能够看出,居住品质与生活环境的安全性是关注的重点。
(2)开放空间及建筑空间分析
街巷空间是一种特殊的开放空间形式,反映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最淳朴的社会形态。研究区域内部的大部分街巷空间狭窄,不满足消防安全标准;日照不足,通风采光欠佳;围合性不强,难以形成领域感和归属感,不利于促进邻里关系形成。研究地内部开放空间现存问题有:广场面积及设施无法满足居民邻里交往空间的需求,同时内部缺乏公共广场作为交往空间,致使居民休息时外出进行活动时间减少。
研究区域的建筑群体布局以“一字型”和“回字型”为主,建筑层数为二至三层。存在建筑私搭乱建侵占公共空间的现象,主要原因为聚集人口过多,导致区域内本身的建设条件无法负担居民基本生活的需要以及居民法律意识薄弱。
2.人群需求及通行流量分布调查分析
(1)人群需求分析(包括人群年龄统计)
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邻里交往空间需求不同。根据调查结果的趋向性将年龄分为五阶段:第一阶段:18 岁以下(不含 18 岁)跟随父母外出务工的未成年人占总调查人数的9%、第二阶段:18-25 岁(含 25 岁)打工或应届毕业生的青年人 38%、第三阶段:25-40 岁(含 40 岁)无能力购房或身为原住民的青年和中年人 26%、第四阶段:40-60 岁(含 60 岁)中老年人 17%、第五阶段:60 岁以上的老年人 7%。据调查结果显示:相比前三个年龄阶段人群,第四和第五年龄阶段的人群对邻里交往空间的需求意愿较大,他们期待通过邻里交往空间接触人群接触社会。
(2)通行流量统计分布
本次调查因研究分析需要只将步行交通纳入统计范畴。针对邻里交往空间的人群通行流量统计,下文主要选取滨河中路( 主街) 与上新华东路( 次街) 作为调查对象,随机选取某工作日并分别对两条街道进行时间线(9 :00-17 :00)数量统计,预设单位时间为 10 分钟( 每两个整点的第一个 10 分钟)。据调查结果显示:受上班早高峰影响,通行流量自 9:00开始下降,随后趋于平稳浮动,直至 17:00 之后邻里交往空间内人群的通行流量受下班晚高峰影响出现骤增。一天中温度最高的午休时刻交往空间内人流量过少主要原因是活动场地的缺失。
(三)研究对象活力评价因子分析
1.活力评价因子之间关系
活力本身具有多样化、生活化、人性化等特点。下文主要从空间,人群结构以及社会活动三方面来进行调查分析, 三者内在联系为:研究地区位条件为打造邻里交往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多样化的人群需求提供了现实基础;人群所进行的社会活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2.影响邻里交往活动空间活力因素分析
(1)街巷空间尺度调查分析
调查分析研究区域内居民对街道空间尺度的期望值。以日本城市设计师芦原义信对街道与建筑(即D/H)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基础。根据调查结果的趋向性将街道按尺度进行分类: 第一类大于等于 3/1 ;第二类为 2/1 ;第三类为 1 ;第四类为1/2 ;第五类为小于 1/3。据调查结果显示:较多居民倾向于宽敞的街道尺度,少数倾向空旷的街道。基于调查结果,尺度相对适宜或在适宜基础上稍显宽敞的街道更能满足居民对邻里交往空间的需求。
(2)邻里交往活动类型及相应人群
此次调查邻里交往空的主要功能分为 6 大功能:通勤、社区活動、广场舞、散步休闲、邻里交往。经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通勤功能占比最高,达 30% ;邻里交往空间占比其次,达 24% ;散步休闲占比 15% ;广场舞占比均为 13% ; 社区活动占比最少,为 10%。
不同人群在邻里空间内的活动呈现出不同形式。年轻人在邻里空间内进行的活动类型主要有:运动、休憩、购物、餐饮等;老年人:健身、散步、茶饮、静思等;儿童:餐饮、运动、游戏、娱乐等。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所进行的活动类型进行调查发现,年轻人活动类型多为动态,老年人活动多为静态,相对更加有私密需求,而儿童活动类型较多,具有最高的灵活性。
(四)邻里交往空间活力价值判断体系及判断结果
仲景片区的城中村邻里交往空间可以基于自身人口的多元化,地域环境的优异,建设增加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外出交流活动的场所,通过人口导向邻里的公共空间,给社区注入活力,带动周边人气,吸引人口聚集,共同发展社区区域经济,为邻里交往空间注入活力。
二、邻里交往活动空间改造策略
(一)开放空间重塑——街巷空间及广场空间
对街道尺度进行改建同时,优化道路基础设施,解决断头路、道路系统不完善等问题。同时以上策略是为街巷尺度的改变对居民在空间上交流保持顺畅而提出。通过将活动、交流、散步、玩耍以及购物五大居民基本活动需要在空间上的分布,使室内外居民保持视线上的联系。
邻里交往的大型活动的场所聚集地为广场,无论是健身广场还是文化广场,都应该在满足居民基本休闲娱乐的需要的同时,在保证人体尺度合理以及日常交往活动正常进行。如图,通过对不同活动所需的不同用地的分析,分别对广场内主要进行的四类活动提出不同营造关键词,供日后参考。
(二)建筑空间重塑
1.板式建筑、公共建筑空间重塑
研究地内部有少数六层板式住房,因其围合感不强, 组合形式单调呆板,故以“打开”及丰富空间层次为目标, 部分地区建设低层院落式住宅,为居民提供归属感的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楼层降低后,提供了良好的监视性,减少了破坏行为,也为内部居民提供了交流场所,借此来到邻里交往、关系升温的新阶段。由于研究地位于白河北岸,具有良好的河岸景观,对于公共建筑空间的重塑,应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既符合集聚效应,又能达到服务全覆盖。
2.局部建筑空间-- 合院
研究地内部块状空间较多,通过打造合院空间重塑院落形态。居民由合院内部院落进入合院与合院所围合的公共空间,再由此进入到开放的街道空间,使私密空间到公共空间得到缓冲,既保证了居民的私密性,又保证了邻里之间交往的可能。
结合调查所分析出的结论知道街巷空间、广场空间以及建筑空间的重塑。通过这三个方面的空间重塑,目的是为研究地注入活力,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
三、结语
城中村的活力重塑更新不同于城市内其他地区的更新, 其存在着人群混杂、环境设施亟待改善、社区人文环境亟待保护等问题。无法套用传统模式进行改造重塑。文中通过对基地内部较为详尽的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尝试应对城中村邻里交往空间在城市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活力缺失的瓶颈,并试图为我国城中村的邻里交往空间活力的重塑提供借鉴。(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