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探讨新质源优质杂交稻“金农2优3号”高产栽培技术,运用最优设计,进行移栽秧龄、插植密度、施N量、施K量4项栽培措施试验研究,建立经济性状、产量与4项栽培措施的回归模型,分析了4项栽培措施对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密度和施N量能增加有效穗数,提高施K量对增加有效穗数有一定效果,延长秧龄有效穗数会有所降低,提高密度会降低每穗总粒数,提高施N量对增加每穗总粒数也有一定效果,提高施N量会降低结实率,各项措施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弱,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施N量>密度>施K量>秧龄。经微机模拟,筛选出高产的技术措施范围:移栽秧龄为25~31d,密度为24.3~30.5万丛/hm2,施纯N量127.9~203.1kg/hm2,施K2O 56.5~196.0kg/hm2。
关键词:新质源杂交稻;“金农2优3号”;最优设计;效应分析;模拟选优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215031
收稿日期:2019-12-15
作者简介:刘珠(1966-),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引言
福建农林大学研究成功的福建野生稻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源(CMS-FA)杂交稻育种技术,简称新质源杂交稻,是一项遗传规律、育种方法都不同于野败型三系法杂交稻和二系法杂交稻的育种技术。采用该技术培育的杂交稻具有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种子生产安全等特点[1-2]。
首个新质源杂交稻品种“金农2优3号”通过福建省审定(闽审稻2010005)。黄达彪等分析福建省2001—2010年10a审定的152个水稻品种的稻谷单产比对照增产6%以上(含6%)、中感稻瘟病以上(含中感)、米质达三等部颁食用籼米标准以上(含3等)和直链淀粉含量在15%~20%之间等4项品种性状。结果其中3项品种性状达标的有“Ⅱ优沈98” 、“乐优94”、“eⅡ优315”、“Ⅱ优039 ”、“闽丰优3301”、“秋优125”、“玉优一号”、“江优明62”、“两优航2号”、“金农2优3号”10个品种;4项品种性状达标的唯有“金农2优3号”[3]。
“金农2优3号”是以新质源优质不育系“金农2A”[4-6]为母本,以“金恢3号” [7]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优质高产杂交稻品种[8,9]。2007年参加福建晚稻迟熟组区试,平均产量7647.45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8.98%,达极显著水平;2008年续试,平均产量7014.75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9.07%,达极显著水平;2a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331.10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9.03%;2009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983.00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6.49%。主要米质指标:糙米率81.7%,整精米率46.85%,长宽比3.0,垩白粒率25%,垩白度3.4%,胶稠度76mm,直链淀粉含量15.7%,米质达部颁3等食用籼稻品质标准。中感稻瘟病。2010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10005),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10-12]。但未见有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报道。因此,以“金农2优3号”为试材,进行插植密度、移栽秧龄、施N量、施K量4因素栽培试验,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高产栽培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以插植密度、移栽秧龄、施N量、施K量为试验因素,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回归设计[13,14],选用4因素5水平的“416-A”设计方案,各因素水平及编码的设计见表1。各处理组合的实施方案见表2。小区面积13.34m2,2次重复,共32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
1.2 实施概况
2016年,试验在福建省沙县夏茂镇长阜村实施。各小区间筑小田埂,同时覆盖地膜,防止各小区间肥水串流。按移栽秧龄分期分批播种,40d秧龄的6月4日播种,36d秧龄的6月9日播种,30d秧龄的6月16日播种,24d秧龄的6月23日播种,20d秧龄的6月28日播种,湿润育秧。统一于7月16日移栽。各处理每公顷统一施过钙375kg, N、K肥按试验处理施。基肥为N40%,P50%,K50%;分蘖肥为N40%,P50%,K50%;穗肥为N20%。基、蘖肥N为碳酸氢铵,穗肥N为尿素。分蘖肥移栽后7~8d施,开始幼穗分化时施用穗肥。适时用药防治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等病虫害,未发生稻瘟病。于10月22—26日成熟。
1.3 观察记载项目
记载各处理的播种、移栽、齐穗、成熟日期。成熟时在重复Ⅰ各小区调查30丛有效穗数,根据各处理的插植密度推算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取3丛有代表性稻株室内考种,考察每穗总粒数、结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经济性状。除插植密度7.5万叢/hm2外,其它各处理的各小区割去边行后实割测产,按实际收割丛数折算小区湿谷重,各小区取湿谷1.5kg晒干,计算晒干率,推算小区干谷产量。
1.4 统计分析
试验结果采用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马自清的《农业试验统计分析shyfxExcel》计算程序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项农艺措施对经济性状的影响
试验考察了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4个经济性状(表2),根据考种结果建立了4个经济性状的回归模型(表3)。
水平。从一次项的主效应偏回归系数值的绝对值大小可知,密度(bx1为34.69)、施N量(bx3为17.31)是影响有效穗数的主要因素,均为正效应,即提高密度和施N量能增加有效穗数。同时,秧龄(bx2为-6.72)对有效穗有较高的负效应,即延长秧龄有效穗数会有所降低。施K量(bx4为4.94)对有效穗有较高的正效应,即提高施K量也能一定程度上增加有效穗数。密度(bx1为-18.41)是影响每穗总粒数的主要因素,为负效应,即提高密度会降低每穗总粒数。施N量(bx3为3.65)对每穗总粒数也有较高的正效应,即提高施N量每穗总粒数也会有所增加。施N量(bx3为-4.42)是影响结实率的主要因素,为负效应,即提高施N量会降低结实率。各项措施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弱。
2.2 各项农艺措施对产量的影响
2.2.1 产量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2.2.1.1 产量回归模型的建立
根据各处理实收产量结果(表2),经微机运算,每公顷产量与4项农艺措施的回归方程为:
y=6968.84+305.66x1-69.09x2+150.73x3+220.48x4+23.43x1x2-32.80x1x3-30.84x1x4+145.24x2x3+
70.90x2x4-66.73x3x4-286.06x12-338.84x22-437.85x32-405.34x42
试验随机误差的无偏估计为:
δ=误差平方和[]误差自由度
=169473915=336.13(kg/hm2)
回歸模型95%置信区域为y±658.81(kg/hm2)。
2.2.1.2 产量回归模型的检验
为了明确回归方程的有效性,进行F检验。结果表明,回归检验的F值为3.48,大于F0.05(15,15)=2.40,达0.05显著水平,表明回归方程与实际情况拟合很好,能反应4项措施与产量的综合关系。
为了明确各因子的影响程度,对n所建回归方程的偏回归系数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bx1 达0.01显著水平,bx4达0.05显著水平,bx3、bx32 达0.2显著水平,bx2x3、bx22、bx42达0.3显著水平。
2.2.2 各项农艺措施对产量的效应分析
采用贡献率法[14]分析各因素的重要性,经计算,各因素的贡献率分别为:
Δ1(密度)=0.9117
Δ2(秧龄)=0.3508
Δ3(施N量)=1.3144
Δ4(施K量)= 0.9086
可见各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施N量>密度>施K量>秧龄。
2.2.3 单项农艺措施对产量的效应
用降维法可分析出各因素与产量的关系,当另3个因素的编码值取零水平时,一因素与产量的偏回归方程为:
y=6968.84+305.66x1-286.06x12
y=6968.84-69.09x2-338.84x22
y=6968.84+150.73x3-437.85x32
y=6968.84+220.48x4-405.34x42
因4个偏回归方程的二次项均为负值,4个因素与产量的关系呈弯曲度不同开口向下的抛物曲线,有极大值,过高或过低均不利高产。用二次方程求极值的方法,可求出其最高产量的取值水平。其最佳产量的x1为0.5348(27.23万丛/hm2),x2为-0.1020(29.4d),x3为0.1721(N165.2kg/hm2),x4为0.2720(K2O 134.3kg/hm2)。可见最佳产量的密度为27.23万丛/hm2,移栽秧龄为29d,施N量为165.2kg/hm2,施K2O134.3kg/hm2。
2.2.4 农艺措施间的互作对产量的效应
由回归方程可知,因素间存在互作效应。秧龄(x2)与施N量(x3)呈正互作效应,达到0.3显著水平,说明秧龄短的因本田分蘖时间长,分蘖数多有效穗也多,N肥适当少些有利高产;移栽偏迟的,因本田分蘖时间缩短,则N肥要多些,通过以肥攻蘖增穗也可获较高产量。
2.3 高产栽培优化技术方案
为了寻找高产栽培优化技术方案,采用统计选优法,以产量为目标函数进行频数分析。确定产量的预定指标,在约束条件下,4个因素各取5个水平,按一定步长,在微机上模拟。不断变化步长和取值范围,直到5个水平上的模拟值都达到预定指标时,该取值范围即为达到预定指标理想的取值区域[15]。经微机模拟,产量≥6500kg/hm2的取值范围是,秧龄25~31d,每公顷插24.27~30.47万丛,施纯N 127.9~203.1kg,施K2O 56.8~196.0kg,平均为秧龄28d移栽,每公顷插27.4万丛,施纯N 165.5kg,施K2O 126.3kg(见表4)。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提高密度和施N量能增加有效穗数,提高施K量对增加有效穗数也有一定效果,延长秧龄有效穗数会有所降低;提高密度会降低每穗总粒数,提高施N量对增加每穗总粒数也有一定效果。提高施N量会降低结实率。各项措施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弱。
“金农2优3号”作双季晚稻栽培欲取得较高产量,密度在24.27~30.47万丛/hm2内,通过穗粒结构调节,密度较高时每穗粒数较多;密度较高时有效穗数较多,都可取得高产。秧龄25~31d适时应尽量提早移栽,过迟移栽秧苗老化,分蘖力减弱,有效穗数减少,产量降低。在试验田类似的肥力条件下,施N量在127.9~203.1kg/hm2都可获高产,根据各处理对经济性状的影响分析,施N量偏高会降低结实率,生产上应注意N肥不要过量。施K2O 56.5~196.0kg/hm2可获高产。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与相关的研究相近[16-25]。
同时要利用因素间的互作关系,根据生产条件的变化合理调整措施的搭配,充分提高产量。秧龄短时因本田分蘖时间长,分蘖数多有效穗也多,N肥适当少些有利高产;移栽偏迟的,因本田分蘖时间缩短,则N肥要多些,通过以肥攻蘖增穗也可获较高产量。
与2007年、2008年福建晚稻迟熟组区试结果比较,试验结果产量偏低,结合试验考种结果分析,主要原因是试验田基腐病发生偏重,结实率偏低。如何提高该品种的产量,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乃元.野生稻(O. rufipogon)新胞质改良不育系稻米品质的研究[J].作物学报,2006,32(2):253-259.
[2] 王乃元.野生稻(Oryza rufipogon)新质源雄性不育恢复系的研究[J].作物学报,2006,32(12):1884-1891.
[3] 黄达彪,陈美容,周卫营,等.2001—2010年福建水稻品种现状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11,26(2):106-110.
[4] 國家水稻数据中心.金农2A[DB/OL],http://www.ricedata.cn/variety/index.htm.
[5] 杨帆,王乃元,胡启亮,等.新质源水稻优质大穗抗病大穗不育系金农2A[J].中国种业,2006(1):58.
[6] 仇秀丽,王洪飞,王乃元. 新质源水稻不育系金农2A配制组合的杂种优势[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4,10(4):221-225.
[7] 仇秀丽,王洪飞,王乃元,等 .CMS-FA胞质不育恢复系金恢3号配制系列杂交稻组合产量结构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13,28(7):664-669.
[8] 王乃元,李毓,王颖,等.新质源(CMS - FA)杂交稻组合金农 2 优 3 号选育[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3(4):345-349.
[9] 国家水稻数据中心.金农2优3号[DB/OL],http://www.ricedata.cn/variety/varis/605314.htm.
[10] 肖晓红.优质稻金农2优3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福建稻麦科技,2011,29(1):40-41.
[11] 郭德生,陈少华,朱志明.高产水稻新组合“金农2优3号”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0(6):13.
[12] 童友连.水稻新品种金农2优3号山垄田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吉林农业,2013(10):34.
[13] 茆诗松、丁元、周纪芗,等.回归分析及其试验设计[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55-302.
[14] 徐中儒.回归分析与试验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96-158.
[15] 佟立伟.多元统计分析计算机程序[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240-250.
[16] 姜兆华.优质早稻T78优2155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23(5):180-183.
[17] 张建新,饶鸣钿,邓才生.优质杂交早稻金优明100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的初步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5(2):169-173.
[18] 唐永晖.杂交早稻中优2155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稻米,2011(4):48-49,52.
[19] 杨长桃.杂交水稻Ⅱ优沈98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1(4):79-81.
[20] 乐开富.杂交稻Ⅱ优1259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09,24(1):55-59.
[21] 张建新,饶鸣钿,黄建鸿.超级杂交稻Ⅱ优明86产量高产高效栽培措施优化模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4,33(1):5-9.
[22] 邓则勤,黄显波,饶鸣钿,等.杂交香稻泸优明占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密度、氮肥、钾肥选优模型的建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4,36(2):249-255.
[23] 林玉棋,饶鸣钿,张冬松,等.杂交水稻Ⅱ优航1号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5):166-169.
[24] 邹应斌,唐启源,汪汉林,等.超级杂交稻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初报[J].杂交水稻,2003,18(6):24-27.
[25] 黄秀泉,翁钰玲.优质两系扬两优6号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8):32-34.
(责任编辑 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