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作明 王璐 姜泳
摘要:百合是优良的切花花卉,其种球提纯复壮是当前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百合种球鳞茎低温处理、复壮基地处理与种植、苗期管理以及鳞茎收获与处理等全套百合种球一代复壮技术,并对百合种球多代复壮、栽培技术进行了阐述,为切花百合种球处理与生产提供了技术参考。
关键词:切花百合;种球;提纯复壮
中图分类号:S64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215005
收稿日期:2019-12-30
基金项目:苏州昆山市生态农业科技专项“切花百合新品种种球复壮及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项目编号:KN1806);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9)
作者简介:熊作明(1967-),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观赏植物栽培生理。
我国是百合类(Lilium spp.)花卉原产地之一,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百合因其花大、色艳、香味浓郁、名字谐音吉祥,深受人们所喜爱,广泛用于食用栽培、庭院栽培和切花栽培。百合是十分重要的鲜切花,是近10a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花卉之一,经济效益显著,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我国百合生产主要采用鳞茎种球分球繁殖和组织培养。分球繁殖系数低,且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品质退化现象,同时90%的切花百合种球依赖于从荷兰、美国、日本等国家进口,价格昂贵,导致切花生产成本过高。百合组织培养快繁体系有很多研究,利用百合鳞片、花丝、花梗、花托、花柱、茎尖、叶片等作为外植体均有成功的报道[1-6],极大地扩大了百合种球繁殖系数,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百合的切花栽培对花色、花朵数量、花枝长度、花枝硬度等都有较严格的要求,传统的种球养护已经难以满足高品质切花栽培的要求,百合种球的提纯复壮以提高切花百合质量,提升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当前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 百合种球一代复壮技术
1.1 组培小鳞茎低温处理
百合组培扩繁产生的小鳞茎虽然有种球的形状,但是处于生理休眠状态,如果直接将其栽种下去,小鳞茎不能发芽,需要先对其进行低温处理,以打破休眠。打破百合小鳞茎休眠一般有2种方法:多次变温处理法,一次低温处理法。多次变温处理法,是将组培小鳞茎连同组培瓶一起放入15℃冷库2d,8℃处理5d;把经过低温预处理的小鳞茎在4℃下暗培养60~70d以解除休眠;在10~15℃冷库中再处理2~4d后取出备用[7]。一次低温处理法,先将组培小鳞茎小心从组培瓶中取出,用清水反复冲洗,直到把小鳞茎上所沾琼脂等清洗干净,放在吸湿纸上置于通风遮阴环境晾干,再将其装入塑料袋,每袋100粒,放入塑料周转箱中置于低温冷库贮藏,冷库温度3~5℃,贮藏时间10周左右即可打破休眠[8]。这2种处理方法都可以有效打破休眠,小鳞莖发芽率均可以≥98%。其中第2种方法操作更简便。
1.2 复壮基地的选择与处理
百合喜欢凉爽干燥、光照充足的气候条件,不耐潮湿,要求肥沃、排水良好微酸的沙性壤土。所以百合种球复壮基地最理想的是选高山地区或高海拔地区(海拔在800m以上)。选择光照充足的高燥地块,清理周边环境,深翻土壤30cm以上,用40%甲醛50倍液均匀喷洒消毒,混合后用塑料薄膜密封5d,揭开让残留药液挥发7d以上。每667m2加入腐熟厩肥1000kg、NPK复合肥16kg,腐熟厩肥消毒处理同土壤,调整土壤pH至 6~6.5,充分翻耕混合均匀,做宽120~150cm的高畦,沟深50cm。
1.3 鳞茎种植
对经过低温打破休眠的小鳞茎进行分级,一般分0.5~1.0cm、>1.0cm 2个级别,不同级别的鳞茎分别栽植。栽植前要对鳞茎进行消毒处理,将小鳞茎在50%辛硫磷1500倍加50%多菌灵或百菌清500倍溶液中浸泡30 min,取出在阴凉处晾干备栽。
当气温在9~18℃时可以安排种球栽植,长江中下游流域一般于2—3月进行,此时温度最适宜鳞茎新根系的生成。如有良好控温、遮阴等栽培设施的可不受季节限制,四季均可进行。
栽植前1d,对畦床浇1次透水,有利于鳞茎快速萌发。粒径小的鳞茎用沟栽,在畦床上开深5cm 左右的浅沟,沟距30cm,将小鳞茎竖放沟中,覆土2~3cm厚,种植密度在60~70粒/m2;粒径大的可以用穴栽,种植密度50粒/m2,覆土厚度约3~4cm。栽后立即浇水以提高成活率。
1.4 苗期管理
1.4.1 光照与水分
栽后15d内控制温度在18℃以内,15d后鳞茎新根长出,此时适宜温度为15~25℃,中午阳光强烈以及夏季则需用遮阳网适当遮荫,夏季晴好天气时,在10∶00—15∶00遮荫,并采取喷灌、滴灌、沟灌等方式适当补充水分,创造阴凉和较湿润的生长环境,切忌积水,做好田间排水。鳞茎嫩芽出土后,要注意预防鼠害,做好中耕除草工作,防止土壤板结。随着小苗逐渐长大,要控制水分,水分管理转为“宁干勿湿,浇则浇透”,防止土壤湿度过大而造成鳞茎腐烂。
1.4.2 施肥
鳞茎出苗后适当追肥促进生长,每月喷施1次1%浓度的复合肥或腐熟饼肥水,也可人工配制肥水,10kg/m3硝酸钙加2kg/m3尿素加0.5kg/m3硫酸钾,再适量加入B、Mg等微量肥料。有研究报道,喷施1/8 MS倍液,每20d喷1次亦有良好的效果[7]。
1.4.3 病虫害防治
苗期高温高湿易引起根腐病,可喷施1∶1∶100的波尔多液进行预防。根腐病、百合疫病在发病早期喷洒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1200倍液与70%代森锰锌1000倍液按1:3的比例混合喷洒,连续3次,每7d喷1次。叶枯病、叶斑病等病害,用50%百菌清600倍液叶面喷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百合虫害主要是蚜虫,用诱虫灯等诱杀同时,再间隔交替喷施10%吡虫啉1000倍液和1.8%阿维菌素1200~1500倍液防治,连续3次,每2周喷施1次。
1.4.4 其他管理
百合在生长过程中需中耕除草,防止土壤板结,在拔除杂草时要防止百合伤苗。当百合植株茎秆出现花苞时,要及时去蕾,防止养分消耗影响地下鳞茎充实膨大。
1.5 鳞茎收获与处理
1.5.1 鳞茎收获与分检
10月中旬百合植株茎叶枯黄而未枯死,即可按畦逐行挖取种球,挖取过程中尽量避免种球受损,挖取前15d控制水分,使土壤适当干燥有利种球采收作业。种球采收的同时,要按品种集中并用标牌标识,以免混杂。将挖取的种球放在阴凉通风处,清除残留茎叶。
1.5.2 鳞茎消毒
种球用水冲洗,去除泥土、腐烂鳞片、烂根。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多菌灵600倍液、70%代森锰锌700倍液,再加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浸泡杀菌灭虫30~40min。然后取出在通风处阴干。
1.5.3 鳞茎分级、装箱
根据鳞茎周径大小分2级:<6cm和 ≥6cm,分别包装。装箱时用草炭将种球隔开,袋包口上贴上标签,写明百合品种、规格、数量等内容,以防混杂。将包好的种球放入冷库冷藏处理。
2 百合种球多代复壮技术
2.1 第1茬花种植
东方百合种球于7月中旬—9月中旬播种于温室内,采用无土基质栽培,其基质配方为泥炭∶河沙∶牛粪∶亚麻杆为6∶1.5∶1.5∶1。調控好温、湿度,光、水、肥等田间管理,10月下旬—次年1月中下旬采收鲜切花。
2.2 第1茬花后种球复壮与第2茬花
第1茬花剪花时留下15~25cm 茎杆和10~12片叶片,采花后用多菌灵混合甲基异柳磷对基质进行消毒处理,并浇水施肥,进行30d养球,使种球复壮;然后就地对种球进行冷处理,温室逐步降温,经7~10d,使温室气温降到-4℃,栽培基质结冻深达3~4cm,种球周围基质温度-1.5℃±0.5℃,湿度60%~70%,时间1~2个月。第2茬花的种球经过上述处理,在次年1月上旬—2月下旬开始预热,通过7~10d逐步加热升温,使温室内气温白天达到20~25℃,夜间达到15~18℃,基质全部化冻,种球周围基质温度稳定在15℃,进入切花生产的正常管理,5月上旬—7月上旬采收第2茬切花。
2.3 第2茬花后种球复壮与第3茬花
第2茬切花采收结束后进行30d的养球复壮,然后在6月中下旬—8月下旬挖出种球;对种球进行筛选、分级、清洗、消毒、阴干、包装,再送入冷库处理。冷库里保持-1.5℃±0.5℃温度条件处理4~6周,然后根据播种期的安排,在保持-1.5℃温度下可延长冷库里的冷藏时间,使之冷藏时间达10~12周。第3茬花的种球9月中旬—11月中下旬出库播种,定植方法与其后的栽培管理与第1茬相同,不同的是要添加1/3没有使用过的基质,在12月中下旬—次年3月中下旬采收鲜切花。
第3茬切花采收后的种球复壮及冷处理方法与第1茬花采花后的种球处理方法相同;第4茬花的栽培管理方法与第2茬相同,在3月中旬—4月上旬出苗,6月—8月中下旬采收。百合种球多代复壮技术的应用,能保证各茬切花质量基本与第1茬花一样,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白美发.青山百合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贵州农业科学,2003,31(6):25-26.
[2] 李睿.麝香百合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甘肃林业科技,2003,28(2):13-14.
[3] 林天照,张春镇,危天进.麝香百合花梗的离体培养研究[J].福建热作科技,2003,28(3):5-6.
[4] 张艺萍,屈云慧,熊丽,等.百合叶片离体不定芽发生和快繁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6,19(4):751-753.
[5] 方中明,于恒,白根祥,等.香水百合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条件的优化[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8):81-85.
[6] 李玲莉,刘华敏,孔立生,等.利用生物反应器进行香水百合培养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29(1):89-94.
[7] 孙明伟,邵小斌,赵统利,等.切花百合木门组培鳞茎炼苗移栽技术规程[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34-35,43.
[8] 李彪,莫鸿伟,卜顺法,等.百合优质种球的无性繁殖技术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8(5):93-94.
(责任编辑 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