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一璇
普惠金融是由联合国率先提出的,是指可负担成本为金融服务各阶层和群体、并且提供适当金融服务的有效方式。普 惠金融产品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等等,对于农民的辅助也是其重点之一。小微企业是我国目前创 业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中坚力量,具有极大的群体基数,为提供就业岗位做出了非常积极的贡献,因此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之下, 加大普惠金融产品的推广和扶持力度,得以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惑。
一、引言
普惠金融发展有其特殊的背景,目前我国小微企业的金融利润贡献率为 50% 的税收,60% 的国民生产总值,70% 的创新点,而在就业岗位的给予方面甚至起到了 80%-85% 以上的积极作用。正是这样,小微企业成为目前全社会范围内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基础,小微企业的经营规模较小、抵押资产较为匮乏,其融资痛点令人深思。
二、发展普惠金融产品推广复制的意义
(一)形成广泛的金融服务体系
普惠金融产品通过不断的推动,可以在某一个金融范围之内形成更加广阔的融资渠道,而且提供多个层次全覆盖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尤其是对于三农和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以及贫困人口进行经济薄弱环节的公关。普惠金融产品的可行性和满意度不断的提高,这是因为其金融产品符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非常适应小微企业和农民的胃口,在金融服务使用越来越频繁的过程中,利用数字支付的人口比例也在不断的增强,而这种普惠金融可以支持更加广阔的金融覆盖率,形成更为广泛的金融服务体系,实现全省银行网点乡镇覆盖率的显著提升,并且对于金融服务村级行政区的覆盖率,甚至可以达到 95%-99% 以上。
(二)普及金融知识,惠及全民致富
组织安排多个地点、跨省份的普惠金融产品知识宣讲, 通过多样化的培训,实现青年干部培训、条线培训、重点培训三步并举的策略,对于普惠经济和普惠金融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广泛的宣讲,通过多次的宣讲和延伸,覆盖更多人次,并且充分的普及普惠知识,提升战略认知,实现金融产品的有效落地。虽然目前在普惠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说政策性与商业性的矛盾,高需求与低供给之间的矛盾等等,但是在不断的普及金融知识, 并且使得普惠金融产品惠及全民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调整和产品的更新升级,就可提供更加持久的普惠性金融支持
三、银行的普惠金融产品发展机遇与优势策略
(一)助力小微企业与民生领域发展
小微企业成为我国目前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在目前,确保小微企业的贷款额不断的增长,是依托于国家利益至上,服务建设为本的理念,不断的把握银行责任本位思想,改进完全依托于大企业和大行业为核心的双大经营战略,果断推动启动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努力打造西瓜芝麻一起捡的新金融产品推广思想。银行如果想要赢得社会的尊重、赢得企业的认可,就必须要在提升自身资产规模和资本实力的基础之上,追求效益的同时让资金更多的流入到小微企业、贫困人口、农民的手中,实现普惠金融业务的全面发展,助力民生领域的经济持续和长效发展。
(二)确保普惠金融产品的推广模式更加具有创新性
银行所确立的普惠金融产品的推广模式,应该更加具有复制性和创新性,对于一些针对小微企业的快速贷款业务产品,一方面应该尽快的提升销售转化率,另一方面在推进快速抵押和快速贷款的业务过程中,营造行业市场稳定的趋势。应该注意在当地一些比较特殊的交易活力非常活跃的信贷投放领域内,选择一些自身能力较强、合作意愿比较高的小微企业来进行授权,为了契合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可以鼓励客户使用信用作为贷款的有效依据,这是打造全社会范围内经营的有效助推力。普惠金融產品的推广模式应该更加具有创新性,不仅仅利用一些传统的广告和点位的推广还可以在公众号微博网络广告抖音广告等的投放中加大力度,构建更加综合的服务体系,全方位一站式的满足新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农民和贫困人口的需求。
(三)依托供应链和行业链销售的新推广模式
普惠金融产品的推广应该以一条龙的新发展模式,依托于供应链的营销,实现上线和下线之间的有效贯通。在依托于供应链平台拓展普惠金融产品时,获得批量客户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以客户为中心充分的了解客户的需求,而且针对其痛点和需求点来进行有效的政策调整,灵活运用多项子产品之间的组合,这样不仅仅可以吸引一个客户,还可能会吸引多个同链条的客户以及供应链条的上下限。说很多小微企业都是新兴科技型产业的内部成员,因此将网络供应链的服务触角以及行业链销售的触角紧密结合,就可以使得企业链条并不在核心地位的小微客户也能够嗅到普惠金融产品的甜头,从而可以实现普惠金融产品对于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全链条覆盖,通过线上营销的推广模式,将定位的经营性客户和潜在性服务客户,使用一站式办理的优势积极地吸引过来,并能够实现连带性的智能化风险控制。
四、结语
推进银行普惠金融产品的发展,需要在强化政策引导的前提之下,加大对于弱势群体、弱势企业、经济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这不仅仅是提升银行自身信贷业务的努力、而且还是强化金融创新、发挥金融组织与银行协调作用,并且强化宣传诚信精神、倡导塑造普惠金融环境的良好举措。(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