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波
摘 要:本文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以当下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探索新时代教育改革研究。本文主要针对当下社会市场发展需求,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围绕思想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三方面进行研究,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養,助力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改革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3-0038-02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创业”为产业兴起与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社会人才市场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创新才能发展,各行业对就业人员职业能力也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逐渐扩大。2011年,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通过与企业合作方式,提升高校人才创新能力。2015年,国家提出“全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根据我市“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战略目标,结合我院以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了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本文将探索我院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
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方面相对滞后。全国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寻求建立一个满足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互容共促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模式。目前,除了北京、上海、江苏等双一流高校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但是推广范围还不够宽。其他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还只是模仿,部分学校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上传达,导致这样局面主要是一方面高职院校作为施教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针对个别的创业实践者、创新“精英者”,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受教者接受教育大多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价值。
师资队伍、教育课程体系滞后。高职院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流于表面、蜻蜓点水,未能系统化开展。课程设置倾向“理论化”,缺少实例借鉴,教师队伍缺乏实际创新经验,创新知识大多来源于书本上,通过课程、讲座、培训等灌输式。
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联动滞后。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普遍是以理论教育为主,学校未能及时提供学生创业实践价值的机会。为了更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价值,高校需要充分发挥政策、师资、实践场地等资源有效联动,将理论教学与创新实践相结合,提升创新创业育人质量。
3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思路
3.1 深化思想育人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力争用十年努力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给高校必须全面创新教育模式提了要求: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一批具有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因此,在时代发展背景下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本人提出了思想育人的根本要求。
3.1.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高职院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层面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教育工作,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层面要不断勉励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坚定理想信念,把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己任。因此,高校管理者和施教者应统一教育思想、提高育人认识。
3.1.2 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引领
青年是富有创造力的一代,将学生思想引领工作融入创新创业内容中来,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意识、能力向锤炼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将红岩精神为代表的重庆革命精神文化与创新创业精神紧密结合,引导青年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创新创业人才。加强创新创业精神宣传,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青年大学生把个人的创新创业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
3.1.3 注重思想观念改革
师生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提高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那么思想上就要突显改革观念。高校通过学科建设,巩固凝练专业特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明确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定位。目前,学校对创新创业的教育有关注,但是宣传不明显,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增设一两门有关联的课程。高校须营造一种校园创新创业氛围,通过创新创业宣传、创业教育讲座或论坛、创业励志故事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发展。21世纪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教育体系和支撑体系,通过他们的研究经验,我们需要厚植一种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理念,从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发展出发,促进广大师生认可和接受。
3.2 深化课程育人改革
课程育人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围绕重庆支柱产业、服务业发展需求,结合学院各学科、专业办学思路,将创新型企业家精神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制定课程计划。首先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思维导论课程,工程类专业群积极鼓励培养创新思维发展、管理类专业群积极引导学生创办企业。然后建设一批基础类、通识类、实践类课程,根据学生专业要求在创业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就业创业指导以及“互联网+”等方面的实务类课程。利用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跨界课程共享,建立优秀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库,开发微课、MOOC课程,实现跨界整合,打破传统学习知识受实践、空间和任课教师的界限,让教育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完善课程系统化。
我国高职院校在创新和创业育人方面起步较晚,对创新和创业教育也没有统一的认识,正在实施育人课程过程中摸索前行。为了適应市场人才需求,全面推动大众创业,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育人质量也显得必要。随着网络信息社会普及,采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实现从单一到多元、从零散向系统的资源改革升级,实现知识网络化、教育资源信息化、课程系统化。同时,深化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现实情景模拟、具体案例分析、创业角色扮演等探索性课程教学方法,开展网络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实现课程育人。
3.3 深化实践育人改革
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育人环节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形成以众创空间为载体,协同校企合作,实现培养具有创新、技术转化、企业孵化等完整功能的实践育人体系。众创空间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阵地,制定培养大学生践行时代创新、有创业理想、乐于奉献的育人标准,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生力军作用。众创空间实现创业想法有辅导、创业项目有落地、创业公司有场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
将社会资源聚集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中。鼓励企业入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企业带来项目走进学校,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吸引企业、教师、学生踊跃参加创新创业实践工作,共同培养一支具有专业本领、行业特色、扎实功底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把比赛为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类比赛,像“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为大学生提供了多元化展现创业精神、创新素质、实现理想的圆梦舞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育人质量。
4 结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时代的社会市场经济各行各业不断发展,促进创新创业人才需求。高校必须重新立身定位,重视教育使命,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深化思想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改革,注意根本要求、主要内容、重要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完善、深化教育改革研究。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重点对象,引导学生创业成才,以育人为导向,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建利,郭华巍,黄红武等.扎实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7-09-19(05).
[2] 刘汝.“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J].轻工科技,2019,35(4):166-167.
[3] 余信银.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J].中外企业家,2018,36:202.
[4] 曾兰燕.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研究与实践[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