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套太极拳,帮你控血糖

2020-03-27 08:06朱瑜琪
大众健康 2020年3期
关键词:运动量太极拳膝关节

朱瑜琪

我们小区的老刘在2015年确诊了糖尿病,从那以后便开始学习打太极拳。现在他每天晚上吃完饭,半个小时后就去打太极拳,每次持续运动40分钟左右。他发现这样的运动方式,用来控制血糖效果很不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2型糖尿病困扰着很多人,破坏性地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作为临床常见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其增速更快。据推测,到2025年糖尿病患者预计增加170%,成为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全球第三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在糖尿病的治疗与控制上,运动逐渐被提上日程,成为老百姓及相关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其中,太极拳与糖尿病的关系,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和热点。在我国,太极拳运动一直被视为治疗糖尿病的特殊方式之一。

太极拳作为拳术之一,早期曾被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等,至明朝万历年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公元1525年~1606年)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它是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汉族传统拳术。其创拳之始,更多强调技击特征。但随着发展变革,其“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理念,导引了太极拳的存在价值及发展方向。

“太极”含有至高、至极、绝对、惟一的意思。太极拳是一门讲究省力强身健体的艺术,“引进落空”是太极拳最本质的特点。太极拳有多种流派,风格、姿势各不相同,但套路结构和动作顺序基本一致,练拳目的皆为强身健体。各式太极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练法,如太极剑、太极刀等。

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

每周打几小时的太极拳,将有益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太极拳锻炼有助于降低血脂,還能调节血糖及血脂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IR),增加机体对糖的利用,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控制空腹血糖、饭后2小时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缓解糖尿病病情有一定疗效。有研究表明,太极拳运动与糖尿病治疗效果存在量效关系。若每天坚持练习太极拳3遍,经过6个月时间,其治疗效果最为明显。太极拳锻炼还能有效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对改善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也十分显著,同时还可减少药物的副作用等。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在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糖尿病患者在适量运动时,提倡以有氧运动为主,再加上适当的力量运动。太极拳刚好是有氧运动与力量运动的有机结合。练太极拳时,人体一直处于膝关节微曲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随着脚步不断地缓慢移动,膝关节微曲承载了身体的重量,锻炼了膝关节周围肌肉,能有效地保护膝关节。

太极拳锻炼应注意的问题

拳式选择 太极拳流派较多。初级的有24式,稍高级的有42式、48式。传统的有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初学者,可从练习“简化24式太极拳”开始,容易掌握,易获效果。

场地选择 练拳时,最好选择地面平坦、环境幽静、空气新鲜的地方。

时间选择 一般多在清晨或傍晚锻炼。清晨练拳,可以让身体活动起来,为进入工作、生活状态做准备。傍晚练拳,有助于调整精力,消除疲劳。

准备活动 练拳以前,先调整好呼吸,动作要舒缓。

练习速度 行拳速度要均匀,打太极拳宜慢不宜快。打一套简化太极拳,一般在4分钟~6分钟,长的可以在7分钟~9分钟。

整套架式 行拳的架式高低要适当、平稳,不可忽高忽低。一般在“起势”动作时,就已经确定行拳姿势的高低程度,除了个别动作,如“下势”动作外,整套太极拳动作基本上应在起始高度上完成。

运动量大小 可以根据个人身体体力等情况调整。一般每天早晚各练一次,每次一小时左右,体弱多病、年老者,可以酌量减少至10分钟~15分钟。初学者、身体虚弱者,架式可以高一些。反之,架式应该低一些。有关节炎的病人,运动量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胃肠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员,多练习几次,运动量大一些,有益于改善消化系统功能。

运动量控制方法 太极拳运动量的大小,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调整:改变每次行拳的时间长短,增加行拳次数;也可以根据条件和兴趣,做太极拳单项练习,或者几项专门练习。

比如,单独练习“云手”或“揽雀尾”,连续打一两趟,也能达到一定运动量和运动效果。

作为控制糖尿病“五驾马车”之一的运动,是糖尿病患者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之一。而太极拳是比较适合糖尿病患者的一项运动,糖友们不妨亲自试一试,感受一下太极拳的作用和魅力。需要提醒的是,任何运动都要持之以恒,才能产生效果和作用。

猜你喜欢
运动量太极拳膝关节
大树的日常
运动量
人老常捏捏膝关节
每天基本运动量:走4000步
关节痛这样来运动
光影视界
42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
书法与太极拳
怎样掌握最佳运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