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产业与消费的影响及应对

2020-03-27 09:29李志萌盛方富
江西社会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消费疫情影响

李志萌 盛方富

国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大敌,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损害影响的多层次性、系统性,对区域乃至全球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冲击。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已对我国经济的各行各业造成重大影响,随着疫情的全球蔓延,将对全球相关产业链、供应链造成系统性冲击。疫情发生加大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困难和需求,同时带来新技术变革,催生新产业、新消费、新业态。通过产业、行业、企业和消费四个维度分析疫情冲击影响及我国的应急对冲政策,可知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程度取决于防控的有效性。当前,需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适时出台逆周期调节政策,将扩大消费作为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发力点,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提升现代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水平。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21世纪以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暴发呈多发频发态势,对人们的生命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对区域乃至全球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冲击,如2003年暴发的SARS非典,2009年暴发的甲型H1N1流感,2012年暴发的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2014年暴发的Ebola埃博拉病毒以及此次正在暴发的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等。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发布临时控制建议。这是2005年国际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卫生条例》颁布后第6次确定的“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即“PHEIC”)。疫情无国界,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突发大规模疫情时都很难独善其身,即便其中一些国家根本没有发生疫情。[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分工的不断细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灾难性事件的波及范围越来越广,影响程度也不断加深。[2]邵柏、魏珊认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及经济社会安全,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易据此制定和发布规则及标准等,对国际贸易直接产生影响。[3]Lee等采用G-Cubed模型通过疫情对人口资源造成的负效应分析SARS的经济损失。[4]张文斗等采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模型定量评估SARS对交通运输业和电信业造成的影响。[5]陈国进等分析了罕见灾难风险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及政府财政政策支持对灾后经济复苏的作用。[6]郭晓蓓、邢自强等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各行业的短期和长期影响,认为疫情发展有一个高峰、缓解和消除三个阶段,从历次疫情冲击看是从消费到生产。[7][8]安蓉泉等认为SARS疫情对三产的影响大于对一、二产业的影响,即期影响突出体现在旅游、餐饮、商贸等服务业。[9]刘志彪等认为对嵌入经济全球化程度很深、外向度很高的中国经济,又正在经历经济下行压力的特殊时期,疫情的影响肯定是比较大的。[10]这对中国经济社会运行是一场考验,可能暂时打乱这种供应链体系,要尽快控制住疫情向全国深度蔓延,稳固中国现代产业链的竞争力。蔡昉认为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有一个短期的脉动式冲击,从长远来看不会削弱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11]

疫情对民众消费文化心理、消费习惯带来影响,隔离防控对环境敏感型、人群集聚型产业冲击巨大。居家隔离防控催生和强化“宅”消费下的“宅”经济发展。王敏认为“非典”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实际上是对消费者的影响,消费者对消费的安全性要求大大增强。[12]2003年SARS危机,中国的互联网经济乘势而起,颠覆了中国传统的消费模式,为新兴服务业带来了发展机遇,淘宝、京东等线上交易平台带动了物流、金融等相关产业的转型。陈宏民认为疫情后或迎来“互联网+”第二春。[13]未来民众消费的品质化会持续引领消费提质升级,消费的过程(行为模式)会趋向非接触式和简单迅速,消费的结构会进一步从娱乐性层次向发展性层次演变,共享性消费模式会发生新的变化。[14]程实、高欣弘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关乎实体商品与资产的价值创造行为受到物理约束,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却因此获得一次群体扩容的契机。[15]李清娟、孔雪等认为疫情将改变一些行业的价值链和商业生态形式,特别是伴随AI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的结合,多个行业将迎来革命式的发展。[16]

由此可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对经济的影响是多层次的,对产业冲击、传导是动态的,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具有蝴蝶效应。因此,掌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经济影响的机理和规律,顺应技术创新和消费需求变化,及时出台应对政策措施,抢抓新经济、新业态发展,推动产业、企业转“危”为“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疫情对产业的冲击与应急对冲

2020年是我国建成全面小康决胜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已经对我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实现2020年全年宏观经济目标受到一定挑战。从历次疫情冲击路径看,往往从消费到生产、从疫区国内到海外依次递进,对我国各个产业、行业、企业都造成不同程度影响。消费、贸易、就业以及产业生态将成为本次疫情的主要承压点。为应对疫情冲击,我国在紧抓防控的同时,采取了保供给、复工复产等应急对冲措施。

(一)产业结构层面:第三产业受影响最大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影响是全面的。从三次产业结构上来看:第三产业受疫情影响最为明显。当今,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2019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高达53.9%,较2003年SARS疫情时高出近12个百分点。防控疫情蔓延和传播,需强制采取隔离等措施以避免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聚集,人们外出消费的大幅度减少,致使交通运输、旅游、餐饮、零售和娱乐等消费及相关服务行业首当其冲(见表1)。疫情对第二产业的影响深层。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各地采取延迟复工、交通管制等措施,导致劳动人口流动和物流运输迟滞,制造生产企业短期内面临用工难、原材料运输难等问题,制造业订单交付出现延迟,继而导致相应的资金链、供应链等受到冲击,疫情对制造业产业生态构成重大威胁,甚至导致全球产业链重构。疫情对于第一产业冲击巨大。农产品、农资、饲料的生产、流通和销售都受到系统性影响,对春耕生产特别是特殊种植业、养殖业的影响很大。农民工返岗就业受阻影响农村居民增收。WHO认定此次疫情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一些国家已采取限制措施并提升了风险等级,这必然对我国外贸产生重要影响。

表1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情况

数据显示,2020年2月份,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35.7%、29.6%,较上月分别下降14.3个百分点、24.5个百分点,两大指数均大幅下挫,表明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影响程度较大。同时,从指数降幅来看,非制造业受到疫情的冲击大于制造业(见图1)。

图1 2020年2月我国制造业、非制造业PMI指数(经季节调整)大幅下挫

(二)行业层面:环境敏感型、人群集聚型行业受影响最直接

疫情冲击下环境敏感型、人群集聚型行业的餐饮、旅游、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服务消费领域最先遭受冲击。

1.高度环境敏感型的旅游业损失巨大。旅游产业是一个高度环境敏感性行业,本预计2020年春节假期有望超4.5亿人次出游消费的“春节黄金周”却变成了“全民防疫周”。我国旅游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11%,直接和间接从业人数超过1个亿。[17]各大机构原本预测2020年春节出游人次较2019年春节增加8%,约为5550亿元的市场规模,受疫情暴发影响,旅游市场完全冻结,短期直接损失在5000亿元以上,全年预计旅游总收入损失在1.6万亿元以上(见表2)。如江西旅游收入遭受重创,2020年春节假期预计损失170亿元以上。并且,短期冲击的滞后效应不容忽视。从旅游供给端来看,大部分在线旅游平台、旅行社、航空公司和酒店等都处于停业状态,并且在提供免费退改签的过程中短期内需要垫付巨额退票资金,现金流压力较大,旅游业整体受到波及;从需求端来看,游客惧怕疫情而出游意愿锐减,旅游业将面临“空档期”,继而导致整个产业链承受巨大亏损压力。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近年来我国出境游对全球的旅游贡献度位居全球第一,仅春节假期因人员跨境流动管控对全球造成的旅游经济损失接近1万亿元,日本、泰国、新加坡、韩国、越南等受损严重。[18]随着疫情全球化势头的加剧,全球旅游市场将遭受更大损失,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预估新冠肺炎疫情将导致全球旅游业损失至少220亿美元。

表2 2020年全国旅游业主要指标预测情况

2.人群集聚型的餐饮业遭遇“寒冬”。受防控措施影响,2020年大年初一开始,春节期间各类聚餐和婚宴等几乎全部取消,全国的饭店餐厅、大排档、美食街等纷纷歇业,年前餐饮企业备菜存货损失大多数是净损失,无法在疫情后进行回填。2019年全国餐饮业收入突破4.6万亿元,其中春节假期期间的餐饮销售收入占比为15%以上,受疫情冲击,2020年短短的7天春节假期期间餐饮行业损失5000亿元以上,考虑到全球疫情局势,疫情持续的时间将更久。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做的调查,2020年春节期间,全国餐饮企业营业收入损失在九成以上的占到87.9%(见图2)。课题组对江西企业抽样调查显示,66.67%的住宿和餐饮企业表示疫情影响很大,33.33%的企业表示疫情影响较大,歇业又没有现金流收入,工资、房租等刚性支出仍需承担,使得餐饮企业面临严峻考验。

图2 2020年春节疫情期间我国餐饮企业营业收入损失情况

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受“双重挤压”。春运素有短时间“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之称,以2019年为例,春运期间全国有近30亿人次出行。受疫情管控的需要和影响,部分道路封闭,民航、铁路的出行人次减少。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0年春运40天我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共发送旅客14.8亿人次,较2019年春运期间发送旅客人次下降了50.3%,其中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发送旅客数同比分别下降47.3%、50.8%、58.6%、47.5%。2020年春运期间,南昌昌北机场共安全保障航班8271架次,旅客85.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8230吨,三大数据较2019年春运下降38.1%、下降50.6%、增长1.6%。由于仓储物流企业的实际返工率低于预期、限行路网不畅抬高运输成本、运转停滞抬高仓储成本、城市难进抬高配送成本等因素,导致业务难以正常开展,造成仓储物流企业积压大量货物,企业面临成本上升、收入减少的双重挤压。2月10日之后,货运车辆开工率虽持续回升,但回升速度较为缓慢,影响了农产品畅通进城和工业品有序下乡,制约了各类要素资源的有序流动,影响经济恢复的进程。

4.线下电影院线、演艺节庆等文化行业受到重创。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供给领域,对于那些依赖人员集聚的电影、演艺、节庆会展等文化行业,在此次疫情中遭受重创,有的甚至颗粒无收。根据向勇、唐璐璐的估算,考虑到直接净损失与潜在损失有部分重合之处,我国文化产业在2020年全年直接与潜在损失合计将在8959至11849亿元之间,损失惨重。[19]以春节档电影为例,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020年大年初一全国票房收入只有181万元、初一至初六票房收入仅284.5万元(见图3)。2020年全国春节档电影票房收入预计损失70亿元,如江西全年电影票房收入占全国比重在2%以上,春节档电影票房收入预计损失1.4亿元以上。文化产业作为渗透性、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此次疫情在直接冲击文化产业的同时,也将间接影响与文化产业相关联的旅游业、娱乐业、制造业、广告业、设计业、会展业等,这些与文化产业相关联产业,受到影响后将反过来放大疫情对文化产业的总体影响。

(三)企业层面:中小微企业面临多重困难

图3 2016—2020年我国春节档电影总票房收入情况

此次疫情对市场主体的影响,从企业规模来看,中小微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从所有制性质来看,民营企业受影响最大。中小微民营企业,在疫情中抗风险能力弱,易遭受重创。一是复工复产存在的中梗阻环节制约企业顺利开工。自2月8日国家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疫情科学防控有序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以来,各地纷纷响应。全产业链复工复产需各行业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协同,由于不同产业、行业的地域分布不同,各地对于当地复工政策及时间存在差异,导致产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复工衔接存在障碍。据调查显示,截至2月15日江西省超过50%的乡村的春节返乡人员尚未外出务工。由于各地采取偏紧偏严封闭化管理策略,公共交通条件和防护物资不足及人们的恐惧心理等而不敢开工或外出务工,导致企业复工复产受限和劳动力流动受阻。二是企业经营面临多重困难。国家采取了系列强有力措施,实现防控与发展两手抓,推动复工复产。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复工后面临难以开展正常经营问题,如市场订单减少、业务流失、资金流紧张等困难。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全国多地、1435家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情况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35.96%的企业现金流只能维持1个月,31.92%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根据2月25日工信部信息显示,全国中小企业复工率只有30%左右,企业规模越小,复工率越低。各类企业由于复工复产防护物资缺、复工复产综合成本增加、职工到岗率低、招工难等,承受设备、厂房租金、工资支付和社保缴费等的问题,承受难以承受之重。企业急需减税、融资、减负、稳岗等多方的综合支持。企业生存的困难,又直接影响到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出现“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

(四)政策层面:疫情防控应急管理的对冲政策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传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发挥制度优势迅速行动,各部门联防联控,各省市积极作为。从防护救治、保供稳价、减税降费、复工复产、资金支持、企业帮扶等方面出台了系列针对性政策(见表3),体现了“管理理念从人财兼顾到生命至上、管理方式从分类管理到统筹协调、管理制度从依靠经验到依靠科学”[20],应急政策的及时出台有效对冲了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影响程度,保证了供应链、产业链、资金链等畅通有效运转,真正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三、疫情倒逼产业升级、催生新消费新业态

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创新。新技术运用,为战胜疫情提供保障,同时也促进新产业发展。疫情期间人们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的变化,在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将催生一批新兴产业。

(一)消费新需求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表3 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和各部委出台的部分应对政策

历次疫情的发生都带来人们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带有“防治”特征的大调整。消费卫生产品受到青睐,运动、健身类产品需求大增,对医药、保健品的选择性和需求量提高,网上购物、娱乐和接受教育出现新势头,人们健康保险意识增强;卫生习惯发生变化。分餐制、聚会场所讲求通风良好、出门在外尽量减少与异物接触等将渐成习俗,口罩成为生活必需品和装饰品;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疫情以特殊的方式教育和修正人们观念,催生居民建立新的观念和意识,人们对公共卫生、空气质量需求增长,更加注重健康生活,追求“社会协调发展”和“善待自然”,“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等。

参照SARS疫情,2003年餐饮与住宿业GDP增速由第一季度的11%骤降至第二季度的7.4%,但在疫情结束后的第三季度迅速恢复至16.9%的增速;国内旅游总人次数由第一季度的1.01亿人次骤降至第二季度的0.57亿人次,但在疫情结束后的第三季度迅速恢复至0.93亿人次,并形成持续上升态势(见图4)。此次疫情之后,受影响最直接的旅游、酒店、餐饮、交通业等将逐步得到复苏,尽管信心恢复在疫情结束后仍需一段时间,但大众出游的消费习惯和刚性需求已大幅增加,因此,疫情得到控制后,随着复工复产进程持续,刚性的商旅和餐饮消费将得到复苏,并出现报复性反弹。经过疫情考验,酒店、餐饮、旅行社集中度会提高,更加注重自身扩张能力,住宿餐饮、旅游、文化等传统产业将更积极主动拥抱互联网,走线上线下融合化、绿色化、健康安全的发展之路,实现相应资源要素、产业链的优化调整与迭代提升。

图4 2002—2004年我国国内旅游总人次数季度变化情况

(二)新技术新需求催生新产业新业态

1.生鲜电商行业将成为“新宠”。疫情之下生鲜电商成为获取居家生活生鲜食品的重要途径,“宅家消费”加速“宅”经济发展,消费者对“到家模式”的需求更大,消费者愿意为便捷服务和高效配送支付溢价。生鲜电商和线下配送结合将成为未来商贸领域的新增长点。根据QuestMobile公开的数据显示,在春节疫情防控期间,我国生鲜电商APP的日均活跃用户数的规模在1000万户以上,春节后两周用户规模进一步扩大,达到1237万户(见图5),其中叮咚买菜、每日优鲜分别增长165.3%、94.1%。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发展疫情期间电商消费无接触配送服务,加快了生鲜线上化发展速度。据农情调度显示,江西省2020年元宵后半个月,全省蔬菜、柑橘、禽蛋、菌菇等农产品上线知名平台、直播电商、社群电商等渠道,累计销售330余万单、销售金额超3亿元,日均销售22万单、2009万元,有效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随着资本涌入和龙头企业不断创新,生鲜品类的经营模式将加速迭代,“流量、物流、供应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形成强劲的消费潜力市场。

图5 2019—2020年生鲜电商APP日均活跃用户规模情况

2.健康及远程医疗行业将成为“刚需”。疫情的爆发,大众对口罩、消毒液等需求用品快速增加,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口罩为例,我国针对疫情期间口罩需求激增,新增产能不断扩大。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开的资料显示,截至2月25日,我国医用口罩日产能达到3212万只,包括普通口罩、医用口罩、医用N95口罩在内,全国口罩日产能达到7285万只,初步缓解了口罩供需矛盾。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新冠肺炎疫情正不断蔓延,各国对于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的需求飞涨。2020年,中国将同时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口罩生产国、消费国、进口国和出口国。因疫情隔离在家,线下医疗需求转移上线,为互联网医疗发展提供重要契机。线上问诊、送药上门、用户足不出户等就能完成基础的看病闭环,解决了患者购药缺乏专业指导、医疗科普、去医院看病可能带来感染隐患等痛点。根据UserTracker多平台网民行为监测数据库数据显示及艾瑞咨询研究院分析,2020年春节在线医疗APP日均独立设备数同比2019年春节增加14.4%,且与2019年春节环比春节前下降不同,2020年春节期间环比春节前增加1.3%,日人均使用时长同比增加31.1%。此次疫情中,实行中西医药结合,中药的独特作用得到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医药的重要作用,相关的中药材等需求快速增加。疫情过后,人们将更加重视健康,由此带来医疗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大幅度持续增加。

3.在线教育、远程办公将成为“习惯”。为减少疫情影响,国家鼓励“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大力支持采用线上模式,主流教育机构纷纷响应。近年来,我国在线教育应用稳中有进,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起到催化剂作用,各类学生和其他教育用户也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了在线教育模式。随着我国大力投入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骨干宽带网容量大幅提升,宽带网络提速明显,再加上AI、VR技术的发展,课堂活跃度将进一步上升,在线教育愈加受到欢迎。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快速普及,主要地区普及快速提升到全覆盖,并推广进入三四线城市。根据QuestMobile的统计,2月3日至2月9日,在线教育行业APP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较1月初上涨36.7%,日均活跃用户规模上升46%。中、小学家长与学生对线上教育认可度逐步提高,有利于行业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疫情催化远程办公市场需求爆发。未来全国范围内习惯于远程办公的用户规模将进一步提高。我国远程办公行业具备长期增长的动力,从技术的角度来看,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软件应用模式的不断创新,以及互联网与科技巨头的布局,支撑远程办公行业的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华为、腾讯、阿里巴巴不断推出功能和性能更加完善的新产品,带动了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随着产业链在跨地区以及全球分工趋势的不断增强,使跨地区工作协调需求日益提升;同时为了更好提升企业效率,依靠高效运营和优化管理打造竞争内核,从组织开始向管理要“利润”,从“营销取胜”转向“管理取胜”「21」从而增加了对远程办公软件多样化功能的需求,远程办公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作为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经济的影响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经济受冲击程度取决于防控的有效性。作为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发展有一个高峰、缓解和消除的阶段,对病毒传播途径、传染机理、治疗防控等有一个认知、控制和破解过程,经济受冲击程度取决于疫情的防控能力和效果。二是环境敏感型、人群集聚型行业受影响最直接。为防范突发传染病疫情的迅速蔓延和传播,需强制采取隔离等措施,减少经济活动是大众普遍一致性的理性选择,由此导致餐饮、旅游、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消费服务业产业最先遭受冲击,成为疫情的主要承压点。三是预期和消费行为习惯的改变倒逼产业升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显著改变消费者、投资者的预期,微观主体群体性预期的变化终将体现在相关行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受重大疫情影响,社会消费并非消失,而是形式转换和时间转移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线下消费需求集中转移线上,将加速网上零售、生鲜电商、快递物流等发展,同时也将催生在线医疗、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新业态的发展。四是影响的滞后扩散效应更加深远。消费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流通链等高度衔接是经济动态循环的基本要素,受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流通供应链条阻断下的消费循环链条迅速萎缩,由此带来产业链、资金链等的紊乱,即使重大疫情等得到控制,但其疫后的滞后效应及扩散效应带来的影响依然需要较长时间得以修复,修复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给侧修复能力和需求侧消费动能的大小。

(二)建议

当前,仍需统筹做好疫情国内防扩散与境外防输入相结合;做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一是适时出台逆周期调节政策。在客观合理评估疫情冲击影响和动态变化的基础上,打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拳”,增强经济动态循环系统的韧性和活力。二是将扩大消费作为对冲疫情滞后影响的重要发力点。坚持长短结合,根据疫情态势变化出台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有力政策,加速市场消费信心的修复,释放新兴消费潜力。通过刺激消费,帮助企业回笼资金进而助力企业发展和经济复苏。三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适应大众消费需求的深刻变化,增加健康、绿色、安全、便捷等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推进住宿餐饮、旅游、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数字化、智慧化改造升级。加速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加速线上线下融合化发展。四是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顺应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聚集资源、聚焦政策进一步支持“互联网+”产业发展,支持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商业、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构建全新服务业新业态。五是提升现代供应链发展水平。围绕我国现代供应链发展要求与目标,特别是在全球的重要供应链网络,加大稳外贸、稳外资等支持和帮扶力度,健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服务链等链式循环体系,提升我国在全球供应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

猜你喜欢
消费疫情影响
战疫情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40年消费流变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新消费ABC